采莲,是一项古老的采集活动,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采莲诗便是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一类。受特殊时代社会背景的影响,不同时代的采莲诗会有各自的特点。其中,宋代采莲诗中除了描述歌舞场景外,还描摹了江南生活的场景。本期,循《宋代采莲诗中的江南生活》一文,管窥宋代采莲诗中的江南生活。 当代艺术语境下,将中华民族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时间体系——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时间艺术融入花鸟画中,既可为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下简称《江城子》)是中国词史上经典的悼亡之作。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时处密州的苏轼于正月二十日夜梦回往昔,在梦境中与已逝十年的妻子王弗相逢,醒来后伤痛难抑,遂成此词。彼时的苏轼,正值人生的一个低谷阶段,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内心充满了苦闷,而与妻子的生死相隔更让他的情感世界备受煎熬。深入剖析《江城子》的白描艺术与情感深度,不仅能够让我们领略苏轼高超的创作技
采莲作为一项古老的采集活动,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常见主题之一。最早的采莲文学可以追溯到汉乐府诗歌《江南》其对后世采莲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宋代因其特殊的时代社会背景,使得采莲诗歌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宋代的采莲诗歌中除了歌舞场景,更多是对江南生活场景的描摹和展现。 一、劳作场景 宋代采莲诗歌往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如碧绿的莲叶、清澈的湖水、盛开的荷花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
新批评派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Brooks)在《精致的瓮》中提出,“悖论”是诗歌语言的本质特征,而非逻辑层面的矛盾。他认为,诗歌通过语言的张力(Tension)与对立统一,将看似矛盾的概念并置,在冲突中构建深层意义。这种悖论结构体现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歪曲”,即词语在诗歌语境中脱离日常语义,形成多重指涉与意义张力。布鲁克斯强调,悖论是诗人处理复杂经验的必然手段,尤其适用于表现生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是南宋年间颇具盛名的词人,文学造诣颇深,以“梦”人词可以说是他最为显著的创作特点,在他现存的三百多首词作中,“梦”字的出现频率极高,这在宋代文人中独树一帜。在吴文英的笔下,“梦”拥有丰富的意蕴,他凭借巧妙的表现手法,在词句间构筑了一方有着多重艺术效果的梦幻空间,并使得词作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梦幻气质。 一、“梦”意象的多重意蕴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写梦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便有对
《卖炭翁》是白居易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创作于中唐时期。当时的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后,国力逐渐衰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上,宦官把持朝政,官僚腐败,统治阶层肆意压榨百姓;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多,普通民众生活困苦不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白居易以其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统治阶级罪恶、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卖炭翁》便是其中
《红烛》是闻一多于192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他以“红烛”命名,将其作为为光明事业献身的颂歌。作为诗集《红烛》的同名序诗,《红烛》如同诗名一样充满明亮热情的力量,既是诗人心声的吐露,也是诗人的战斗宣言。闻一多借红烛意象寄托赤子情怀,以隐喻手法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内心冲突与挣扎,用诗化语言书写无私奉献精神,唤醒民众热情,最终传达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红烛精神。 一、由生到死:以红烛为基础的意象群分
古诗词艺术歌曲《苏小小》以季贺原诗为文本,融合传统戏曲与现代声乐技法,成为古典文学与音乐艺术结合的典范。其歌词凝练的语言、营造的意象及寄托的情感,与演唱中的发声技巧、情感层次及风格转化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作品的审美价值。本文主要探讨古诗词艺术歌曲《苏小小》的歌词特征及演唱诠释。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苏小小》概述 古诗词艺术歌曲《苏小小》选取唐代诗人季贺的《苏小小墓》作为歌词文本,由青年作曲家王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风格千变万化,张弛有度,呈现出词人多样化的审美心路历程。早期辛弃疾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笔下常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阔场面,以生动夸张的描绘与天马行空的想象构建起雄浑豪迈的艺术世界。后期辛弃疾开始隐居生活,在隐居的过程中他的创作风格发生转变,写出诸多寄情山水、与世相忘之作。这些词作着似是逃避现实的无奈之举,实则暗含着词人对理想与现实
国产电影《独一无二》改编自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通过重构家庭空间、聚焦本土困境、重塑伦理价值三维策略,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本土化改编实践。影片将西方个体叙事转化为中国式家庭共同体的话语体系,以市井空间置换田园牧歌,以代际冲突与房产纠纷替代普遍性身份焦虑,最终以“家庭和解”取代“个体突围”,形成具有文化主体性的叙事范式。本文从空间、困境、观念层面剖析其改编逻辑,揭示跨文化影视创作中情感逻辑本王化的核心
电影《南海十三郎》采用说书人的叙述视角,融合现代与历史的时空交错,逆时序地刻画了20 世纪粤剧天才编剧江誉的生平。通过两个平行时空的蒙太奇手法,直观呈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流行文化的交锋,以及粤剧编剧步入现代所面临的文化身份认同挑战。同时,电影凭借富含深意的隐喻性镜头语言,成功地将粤剧文化精髓转化为视听艺术。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影片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渲染下,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集体文化记忆,抒发了2
徐灿《拙政园诗集》《拙政园诗馀》中涉及花卉之作,在书写策略与审美意蕴上展现出独特的视角。因花卉的自然生命特质与“香草美人”的文学潜流,徐灿在诗词中“以花代己”,表现身为女性的闺阁本色与易代之际的无依之感。花卉作为世事变迁中的标志物,意蕴上指向“叹逝”:一方面,自然界中花卉的生命周期与人生命脉相合,承载人们因时光流逝而生的“惜芳华”之叹;另一方面,带有显著地理属性的特定花卉成为故土的隐喻,蕴含深重的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主要描绘了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叛逆行为与成长困境。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真挚的情感与独特的叙事视角,成为审视青春迷茫与精神反叛的不朽经典。小说主角霍尔顿·考尔菲德以其特有的语言方式与行为逻辑,展现了青少年对于外在世界的排异反应。霍尔顿的行为表现并非个体现象,而是特定文化语境下青年群体精神困境的艺术投射。探究霍尔顿叛逆的本质及其成长困境的多元结构,有助于深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生动描绘了爵士时代的繁华与空虚、梦想与幻灭,以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征服广大读者,被美国学术界评为百年英语文学最优秀小说之一。菲茨杰拉德打破传统的写作模式,借助丰富的叙述形式、不断变换的场景以及激烈的冲突等戏剧性地再现爵士时代的社会风貌、生活气息及情感节奏,抒写华丽的爵士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匮乏和虚幻浮躁,呈现出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戏剧性特点
儿童题材在水彩画创作中具有重要的表现价值,象征着纯真、希望与成长。本文以水彩画创作中的儿童题材表现为出发点,结合关维兴、陈坚、刘云生等代表性画家儿童题材水彩画作品中所呈现的绘画语言和承载的精神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当代水彩画的几童题材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从艺术史脉络来看,儿童题材艺术作品可追溯至战国玉雕童子,发展至今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几童题材作品。自水彩画传入中国以来,儿童题材不断出现在水彩画的创
《锦瑟》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其意象层层叠加,语言充满迷离感,情感深沉复杂,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由于意象密集而情绪浓烈,该诗为后世反复诠释。其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展现出深刻的哲思与情感,引发了很多与其主题有关的不同解读,如悼亡说、恋情说、身世自伤说等。在音乐领域,当代青年作曲家王龙将其谱写为艺术歌曲,在保留古典诗意的同时融人现代音乐语言,使其在现代视野下焕
本文聚焦于豫剧在跨国传播中的文化符号意义,通过深入剖析豫剧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路径与影响,揭示豫剧作为中华文化独特符号在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价值。研究发现,豫剧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跨国传播中突破文化障碍,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跨国传播已成
中国绘画艺术历经千年沉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现语言和审美体系。在当代艺术语境下,中国画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艺术家们既坚守传统精髓,又不断探索创新路径。其中,山水画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画科之一,其笔墨语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五代荆浩的“六要”到元代倪瓒的“逸笔草草”,再到清代石涛的“一画论”,中国山水画逐渐构建起完整的美学体系。这些笔墨形态不仅是技法层面的呈现,更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物化表达,在干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年)所创作的纸本水墨画长卷,历时七年完成,高33厘米,现存两段总长688.3厘米。此卷描绘浙江富春江畔(现富阳段)初秋景色,画家以淡墨湿笔表现广袤绵延的烟雨江南景致,营造出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氛围,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瑰宝。宗白华致力于艺术意境的探索,认为艺术意境并非对自然景物进行单纯、平面的再现,而是一个具备多层次结构、富有深厚内涵的创造性
在当代艺术的广阔舞台上,时间一直是一个永恒而深刻的主题。艺术家们通过各种方式探索时间的流转、节气的更迭和这些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时间体系,它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完美结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时间智慧。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从古至今就致力于描绘自然中的花鸟鱼虫,展现生命的灵动与自然之美。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将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时间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版画与油画技法的融合正成为重要探索方向。本文通过分析两种技法的特点,探讨其结合过程中的创新实践与视觉表现,展现其在当代艺术中的独特价值。 一、版画与油画的基本技法 (一)版画的分类与技法特点 版画主要分为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四天类。凸版是古老的版画形式,可追溯到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扉页画。木刻版画是凸版型版画的典型代表,如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很多木刻版画作品,展
安妮·阿尔伯斯(1899—1994年)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纺织艺术家与版画家之一,其创作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在包豪斯与黑山学院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女性艺术家作品价值重估,安妮·阿尔伯斯的纺织秩序美学成为研究焦点,但现有成果多聚焦纺织作品的几何构成,对其后期版画创作的秩序美学延续与变革、纺织与版画的深层关联缺乏系统探讨。 一、安妮·阿尔伯斯的艺术生涯 (一)纺织艺术的启蒙与早期实践
本文聚焦韩建民中俄油画收藏馆馆藏的布洛多夫·尼古拉·弗拉基米洛维奇油画,首先概述布洛多夫的艺术生涯,其次分析其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作风格,再次从题材、主题等维度解析其油画作品,探讨其油画艺术语言的独特魅力与多元意义。 一、布洛多夫的艺术生涯与创作风格 (一)艺术生涯回顾 布洛多夫·尼古拉·弗拉基米洛维奇,1956年出生于莫斯科,1983年毕业于莫斯科《记忆1905年》艺术学院谢多夫工作室。布洛
本文从形式转化路径与文化表达方式两个维度,系统探究剪纸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在形式层面,现代设计师主要通过直接转化与解构创新两种路径,将剪纸图案与服装的结构、造型设计相结合,实现传统平面图式向立体服饰语言转换;在文化层面,剪纸所承载的婚俗寓意、生命意识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则被现代服装设计师有效转译为当代语境下的文化符号与情感表达。 在我国,剪纸艺术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这种以
影视剧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其影响力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提升而日益显著。吉祥纹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些制作优良的影视剧通过创新方式将吉祥纹样融入其中,增强了视觉美感并传递了文化内涵,引发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探讨吉祥纹样在现代影视剧中的运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提升影视剧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祥纹样的内涵与价值 (一)文化内涵 吉祥纹
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代表性人物,吴冠中以其独特的艺术探索著称。他成功地将中国艺术的精神实质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精华相融合。在创作中,他追求形式语言的极致表现,革新了传统的笔墨程式。其绘画展现的气韵,既延续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抒情诗意,又具备西方现代绘画坚实有力的结构感。在当下国家政策的推动与倡导下,结合艺术跨学科交叉的多元呈现方式,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创新需要立足本民族传统语境融贯中西,为人民、为世
中国传统纹样是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传承、有特定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的图案。目前,我国许多优秀动画融入大量传统纹样以突显民族性,却因文化差异在海外遇冷。鉴于此,如何将动画作为传播媒介打破文化壁垒,使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知与深度认同,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 (一)中国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纹样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承载了千年来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的观
一、非遗保护与艺术创作的交会点 兰州太平鼓的鼓点铿锵有力,体现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豪迈气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这门融合了文化智慧与民俗风情的艺术,既需要最大限度地做好保护工作,也需要与当代艺术对话。非遗保护的核心是“见人见物见生活”,强调在活态传承中保留传统艺术的人文温度、物质载体与生活场景;舞蹈创作的本质是“用身体叙事、用艺术表达”,注重以创造性的肢体语言传递文化内涵与
武安雉戏作为中国古老的戏曲形式,其形式独特、内容丰富、色彩神秘、气势恢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由于当下文化语境的转变,武安摊戏面临着认知度低、传播受限等挑战。通过对武安做戏视觉元素的挖掘、提取与转化,并将其应用于动态插画宣传,可以助力武安摊戏文化传播。本文聚焦武安雉戏文化元素在动态插画中的表现与应用,通过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关于做戏文化和动态插画的
明代中晚期,书坛受启蒙主义思潮及本土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涌现出一批反对传统理学束缚的书家,他们主张创作须侧重个人情性的抒发,力求突破传统之枷锁,王铎便是其中之一。作为17世纪书坛最具代表性的书家之一,他对于章法的探索活动对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依然具有积极影响。在宋代以前,书法作品几乎不以立轴形式出现,多为尺牍、手卷等小尺幅作品,而随着经济、思想的发展及住宅高度的变化,立轴形式的作品出现,作品全貌
山东省乳山市(县级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文化基础,荣获过“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乳山市大力实施文化供给侧改革,实施系列文化惠民工程,聚力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不断拓展文化阵地,丰富文化活动,擦亮文化品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期待得到有效满足。 一、乳山市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 (一)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乳山市
本文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的“村马”赛事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其在群众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实现路径。通过剖析“村马”与水族文化的内在关联,阐释其在文化展示、传承激活及文旅融合等维度的实践样态,总结其在强化文化认同、拓展传播路径和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的价值意蕴,指出其面临的传承深度不足、产业化与本真性平衡困境、机制不健全等现实挑战,并针对性提出应对之策,以期为民族地区群众文化传承提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不仅是中华民族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承载千年文化基因的视觉符号。从甲骨文的刻痕到简帛的笔墨,从印刷体的规范到艺术字体的灵动,汉字形态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汉字形态既是信息传递的载体,也是文化表达的媒介,其多元的呈现方式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随着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面临着文化认同与创新表达的双重挑战。汉字形
螺钿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装饰技法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夏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唐代,螺钿工艺达到了高峰,尤其体现在铜镜装饰上。随着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如何将这一古老技艺与现代文创产品相结合,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螺钿简介 (一)螺钿起源 螺细装饰技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代。考古学家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夏代墓葬的发掘中,发现了漆器周围散布的绿松石和云母片,这些材料很
现代园林景观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日常娱乐休闲的场所,还在人居环境建设、城市形象塑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索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历史文化底蕴融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当前学术研究及景观设计实践关注的重点内容。结合现代园林景观的基本架构与功能需求,创新设计模式,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持续赋予园林景观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生命力,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一、传统文化元素概
吉祥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泛应用于各类艺术形式之中,陶瓷装饰尤为突出。鹤纹作为吉祥纹样中的典型代表,象征长寿、高洁与超脱,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与审美价值。本文在梳理吉祥纹样和陶瓷装饰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鹤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其艺术风格演变,并通过典型陶瓷案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态与美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鹤纹在色彩语言、材料工艺和装饰功能导向等方面的创新路
近年来,中国式美学伴随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逐渐受到关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风格。随着持续发展,中国式美学已深入各行各业,成为设计领域的主流风格之一。如何保护传统中式美学,将其融入现代景观设计,推动中式美学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发展,是当代设计师需要探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式景观设计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设计学的发展方向开始倾向于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传统工艺和民族纹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也蕴含着审美智慧。点翠工艺是集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之大成,它曾因翠羽艳丽拙朴之美名扬天下。在苗族文化中,蝴蝶图案以“蝴蝶妈妈”为中心,苗族人通过刺绣、蜡染等艺术手法,展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点翠工艺陷入了传承的窘境,苗族蝴蝶纹样同样面临着现代审美的冲击。如何既守护传统精髓又进行创新转化成了当代文化传承中的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兼具公共性与文化性,承担着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播职能。中国传统园林造园艺术底蕴深厚,其设计理念与当代建筑空间设计具有共通性,可为现代设计提供文化滋养。其中,“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以下称“因借体宜”)思想强调通过灵活利用空间与自然元素,在有限范围内创造无限景致,体现了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本文探究这一传统造园理念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此
上林湖越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上林湖地区丰富的瓷土资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为越窑青瓷的烧制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与运输支持。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完整地展现了越窑从东汉创烧、发展、繁盛至北宋衰落的整个过程。唐代上林湖越窑陶瓷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色彩美、装饰美、造型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唐代上林湖越窑青瓷的色彩美 (一)不同时期越窑青瓷袖色变化 唐代上林湖越窑青瓷的釉色变化,是其工
中国民间婚俗剪纸以炽烈的红、灵动的镂空、丰饶的隐喻,在婚仪空间中构筑着吉祥的视觉叙事。婚俗剪纸的装饰特征深植于地域文化的肌理:阴刻的苍劲刀痕承载黄土高原的生命爆发力,阳刻的游丝细线凝结运河沿岸的文人意趣。 在辨异维度,本文深入解构陕北、胶东、江南三地婚俗剪纸的工艺密码:陕北阴刻撕拉技法生成的毛边肌理(如《抓髻娃娃》粗蛎轮廓),折射出黄土地生殖崇拜的原始野性;胶东阳刻密线于蜡光纸雕琢的凤凰牡丹,映
楚简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竹木文献,其独特的文字形态与内容记载,为研究楚国社会、思想及语言文字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文化复兴背景下,楚简传播既是对历史资源的活化,也是增强文化认同、丰富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楚简传播存在明显局限:传播渠道集中于学术期刊、专业数据库等小众平台,约 80% 数字化成果难以被公众获取;内容呈现过度专业化,缺乏通俗转化,技术处理门槛过高;形式单一,以静态图文为主,互动体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