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为规范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合理使用,为药师开展同质化药物治疗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名义群体法,由内容专家(临床医学、药学)和方法学专家(循证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组成多学科编写团队,通过系统检索、分析、归纳制定共识初稿。采用问卷方式收集外审专家审阅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本共识定稿。结果 本共识以PI3K/Akt/mTOR抑制剂的药物治疗管理全过程为主线,包含信息收集、治疗方案评估、药学干预模块,重点针对疗效评估、药物选择、安全性、相互作用和依从性提出7 个临床问题并形成8 项推荐意见。结论 本共识为药师开展PI3K/Akt/mTOR抑制剂用于乳腺癌的治疗管理提供了全面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摘 要 药学门诊文书(简称“门诊药历”)书写是药学门诊的必要环节。门诊药历是体现药学门诊工作质量的重要载体。中国医院协会药事专业委员会受国家卫生健康委药政司的委托,牵头编制了《药学门诊及文书书写使用工作指引(参考)》(简称《指引》)。《指引》参照团体标准的编制方法,按照“资料梳理 $$ 框架建立 $$ 初稿撰写 $$ 意见征集→《指引》形成”的技术路线编制。《指引》对门诊药历管理的基本要求和书写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规范,并提供了药学门诊药历通用模板和较具专科特色的妊娠期哺乳期药学门诊药历模板和咳喘药学门诊药历模板,为医疗机构书写门诊药历提供参考。本文介绍《指引》的制订过程,并解析《指引》的重点内容,有助于《指引》规范应用,进一步提升药学门诊工作质量。
摘 要 目的 为有关部门完善儿童医院药品配备、进一步落实儿童合理用药临床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12-2023年江苏省4家样本三级甲等儿童医院的药品采购数据,围绕医院配备使用药品数量、医院用药集中度、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以及儿童临床诊疗指南推荐用药情况、临床用药规范性,对儿童医院药品配备使用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 4 家样本儿童医院2023年临床配备使用的药品按品种计有922种、按品规计有1 401个,显著低于当前已上市的儿童药品总数;各医院间用药集中度不高,仅1家医院配备使用的药品品种数、药品品规数占比分别在 40%.50% 左右。现阶段,样本儿童医院配备使用的药品中,国家基本药物占比基本维持在 30%~40% ,儿童可以安全并有效使用的药品占比约为 60% ,此外 40% 左右的儿童临床诊疗指南推荐用药品种也已用于临床治疗;但目前仍有 30%~40% 的药品为医生经验用药,儿童禁忌用药和非儿童人群用药现象依旧存在。结论我国儿童临床用药数量虽然有限但医院整体用药选择存在较大差异,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摘 要 目的 探讨香砂益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香砂益胃汤低、中、高剂量组 (6,12,18g/kg ,以生药量计),香砂益胃汤高剂量 +740Y-P 组[香砂益胃汤 18g/kg+ 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激活剂 740Y-P10mg/kg] ,每组18只。各组大鼠灌胃/注射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4周。检测大鼠胃黏膜血流量、血清中胃激素[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胃蛋白酶(PP)]和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水平;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检测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率;检测大鼠胃黏膜组织中TGF- ?β 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结构异常,胃黏膜上皮细胞脱落,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胃黏膜血流量,血清中MTL、GAS、PP水平,胃黏膜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 );血清中TNF- α 、IL-1β、IL-6水平,细胞凋亡率,胃黏膜组织中Bax、TGF- ?{B⊥ 蛋白表达水平和PI3K、Akt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5 )。与模型组比较,香砂益胃汤各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上述定量指标均显著改善( ?P<0.05? )。与香砂益胃汤高剂量组比较,香砂益胃汤高剂量 +740Y-P 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损伤明显加重,上述定量指标均显著逆转 ?<0.05 )。结论 香砂益胃汤可减轻CAG大鼠胃黏膜损伤,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GF-β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摘 要 目的 基于差异代谢物筛选茶芎片的初加工方式,为茶芎的科学加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趁鲜切制或传统加工的13组茶芎片为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代谢物的分析鉴定,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筛选13组样品中的差异代谢物,分析水洗、浸润、干燥方式、干燥次数对样品中差异代谢物的相对表达量以及样品中羧酸及其衍生物含量(以此来反映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 主成分分析与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均显示,13组样品的组间差异显著。从13组样品中共筛选出688种差异代谢物,其中以羧酸及其衍生物类代谢物的占比最高。水洗处理后样品中磷脂酰胆碱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浸润处理后样品中色氨酸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 50~60°C 烘干处理后样品中补骨脂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 40°C 烘干处理后样品中反式对甲氧基肉桂酸甲酯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水洗、浸润处理均可显著降低样品中总氨基酸含量,二次干燥可显著提升样品中总氨基酸含量,3种控温烘干方法可使样品中总氨基酸含量维持相对稳定。结论 茶芎片的最佳工艺流程为:新鲜茶芎在产地趁鲜切制,去泥后短时间内抢水洗,分别在切片前后进行2次 40°C. 低温烘干。
摘 要 目的 以野黄芩苷、迷迭香酸为内参物,建立同时测定紫苏叶中6 种黄酮类及2 种酚酸类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QAMS)法,并采用该法测定20批不同产地紫苏叶样品中8种成分的含量。方法 以野黄芩苷为内参物计算野黄芩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的相对校正因子,以迷迭香酸为内参物计算咖啡酸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QAMS法测定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并与外标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上述8种成分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0.999 0. ),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5.60%~102.15% ,RSD为0.72%~2.70%(n=6) 。该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 RSD<2.50% , n=6 )。不同仪器和色谱柱、柱温、流速、甲酸体积分数对所得相对校正因子的影响较小 (RSD<3%,n=3) )。与外标法比较,除ZS12批次样品中的咖啡酸外,其余各批次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均无明显差异(RE绝对值 <5%,n=2, )。不同产地紫苏叶样品中6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而上述黄酮类成分的总含量无明显差异;不同产地紫苏叶中2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及其总含量具有明显差异。结论 所建QAMS法可同时测定紫苏叶药材中6种黄酮类及2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方法检测方便、准确度高且成本较低,可用于紫苏叶药材的质量控制。不同产地紫苏叶药材中黄酮类及酚酸类成分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可为紫苏叶药材产地的优选提供参考依据。
摘 要 目的 优化银丹活血通瘀颗粒的成型工艺,并对所制备颗粒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以成型率、休止角、水分、吸湿率、溶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关键工艺参数,利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银丹活血通瘀颗粒的成型工艺,并进行工艺验证。通过相对均齐指数、松密度、振实密度、豪斯纳比、休止角、水分、吸湿率7个二级物理指标对10批银丹活血通瘀颗粒进行物理指纹图谱研究,以评价颗粒质量的一致性。结果 在固定辅料为甘露醇、药辅比 、干燥时间1 h的条件下,银丹活血通瘀颗粒的最优成型工艺为 90% 乙醇用量 32% ,干燥温度 70°C ;验证实验的综合评分均值为97.45分,与预测值97.18分接近。10批按最优成型工艺制备的银丹活血通瘀颗粒的物理指纹图谱与对照物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高于 0.99 。结论 该成型工艺稳定、可行,所制备的银丹活血通瘀颗粒质量稳定、可控。
摘 要 目的 研究两种方法制备的水飞蓟宾(Sy)纳米晶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特征和组织分布差异。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和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粒径相当的Sy纳米晶(即Sy-NS-G、Sy-NS-F)。将大鼠随机分为Sy原料药组、Sy-NS-G组和Sy-NS-F组,每组均设置低、中、高 (60,120,180μg/mL)? 个质量浓度(以Sy计),每组3只;根据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考察Sy原料药、Sy-NS-G和Sy-NS-F在大鼠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 (Ka) 和表观吸收系数 (Papp) 。另将大鼠分为Sy原料药组、Sy-NS-G组和Sy-NS-F组,每组20只;各组大鼠单次灌胃剂量均为 50mg/kg (以Sy计),分别于给药后 0.3、1、4、10、24h 处死,考察Sy原料药、Sy-NS-G和Sy-NS-F在心、肝、脾、肺、肾、脑和小肠的组织分布情况。结果 Sy-NS-G、Sy-NS-F、Sy原料药在十二指肠、空肠中的 Ka 、Papp 随着Sy质量浓度的增加无明显变化( P>0.05 ),Sy-NS-F在十二指肠的吸收高于Sy-NS-G,Sy-NS-G和Sy原料药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回肠,Sy-NS-F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回肠。Sy-NS-G和Sy-NS-F在大鼠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不同,Sy-NS-G在大部分组织中1 h内达峰,分布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小肠 > 脾 ?κ> 肺 > 肝 ≈ 脑 > 肾;Sy-NS-F在大部分组织中也是1 h内达峰,分布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小肠 > 脾 > 肾 > 肺 >?∵≈ 肝 > 脑。结论 Sy纳米晶在十二指肠、空肠中的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且在十二指肠中,Sy-NS-F的吸收大于Sy-NS-G;Sy-NS-G和Sy-NS-F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有明显区别。
摘 要 目的 探究金刚藤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以高脂饲料喂养构建NAFLD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阳性对照, 2mg/(kg⋅d)⋅- ]和金刚藤胶囊低、高剂量组 [0.63,2.52mg/(kg⋅d)] ,每组6只。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摘 要 目的 研究环泊酚在孕鼠与胎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为环泊酚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取孕鼠8只,尾静脉单次给予 2.4mg/kg 环泊酚,分别于环泊酚给药后2、4、8、12、16、25、35、45、60、90 min取出1只胎鼠,然后同时采集孕鼠与胎鼠全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孕鼠和胎鼠体内各时间点环泊酚血药浓度,计算各时间点胎鼠血药浓度与孕鼠血药浓度的比值( ??F/M 值),并绘制 F/M 时间曲线,再采用DAS 2.0软件计算非房室模型药动学参数。结果 与孕鼠相比,胎鼠体内环泊酚的 cmaxAUC0-90minAUC0-x 均显著降低,平均滞留时间(MRT)显著升高( (P<0.05) )。环泊酚的 F/M 时间曲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F/M 值在 0.16~0.84 之间,且在 45min 时达到最大值(0.84)。结论 环泊酚在孕鼠与胎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存在较大差异,其虽能透过胎盘屏障,但是在胎鼠体内的暴露量远低于孕鼠,有望成为剖宫产理想的麻醉用药。
摘 要 目的 研究马齿苋乳膏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皮肤瘙痒及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制备马齿苋提取液 [1g/mL (以生药量计)]含量分别为 10%.20% 的马齿苋低、高浓度乳膏。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糠酸莫米松乳膏组(阳性对照)、空白基质乳膏组、马齿苋低浓度乳膏组、马齿苋高浓度乳膏组。除空白组外,各组小鼠涂抹2,4-二硝基氯苯溶液诱导建立ACD模型;同时空白组及模型组小鼠涂抹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小鼠涂抹相应药物,每天1次,每次约 0.5g ,连续14d。末次给药 24h 后,观察小鼠皮肤损伤情况并评分;观察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学形态变化;检测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水平;检测小鼠背根神经节(DRG)中MAS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包括MrgprA3、MrgprC11、MrgprD)mRNA的表达;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皮肤屏障功能相关蛋白Claudin-1、Occludin 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损伤严重,表皮结构缺失,皮肤组织角化过度,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皮肤损伤评分,血清中IgE、TNF- α 水平,DRG 中MrgprA3、MrgprC11、MrgprD mRNA 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 ?<0.05 或 P<0.01 ),皮肤组织中Claudin-1、Occludin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 )。与模型组比较,马齿苋低、高浓度乳膏组小鼠皮肤损伤明显减轻,表皮增厚及真皮层海绵样变性缓解,炎症细胞浸润减轻,上述定量指标大部分显著逆转( P<0.05 或 P<0.01. );空白基质乳膏组大鼠上述皮肤损伤、病理学形态以及定量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马齿苋能够改善ACD 小鼠皮肤瘙痒,并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小鼠DRG 中MrgprA3、MrgprC11、MrgprD mRNA的表达,上调皮肤组织中Claudin-1、Occludin蛋白表达相关。
摘 要 目的 研究天降血栓通丸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冠心病常见发病机制,以Wistar大鼠或SD大鼠为研究对象,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高脂血症模型、血瘀模型、颈动脉血栓模型,评价高、中、低剂量 (0.6,1.2,2.4g/kg) )天降血栓通丸对上述模型大鼠血流动力学和心肌酶指标[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氧化应激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心肌梗死百分比、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最大聚集百分率(MAR)]、血栓形成指标[血栓形成时间、血栓质量、血栓蛋白含量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影响。结果 在抗急性心肌缺血方面,高剂量的天降血栓通丸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CK-MB、LDH、MDA、GSH、IL-6、TNF- α 、IL- 1β 、MCP-1含量和心肌梗死百分比( P<0.05 或 P<0.01 )。在降血脂方面,高剂量的天降血栓通丸可显著降低大鼠给药第2、4周时血清中TC、LDL含量,显著升高HDL含量( (P<0.01) )。在抗血瘀方面,不同剂量的天降血栓通丸均可显著降低大鼠的MAR( P<0.01) )。在抗血栓方面,高剂量的天降血栓通丸可显著延长血栓形成时间( P< 0.01),显著降低血栓质量、血栓蛋白含量和血清中PAI-1含量 (P<0.01 )。结论 天降血栓通丸可通过抗心肌缺血、降血脂、抗血栓形成等多维度协同作用,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摘 要 目的 评价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一线治疗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以下简称“肺鳞癌”)的经济性。方法 从我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运用成本-效用分析法评估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紫杉醇+卡铂)方案相较于标准化疗(紫杉醇+卡铂)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肺鳞癌的经济性。使用R语言构建一个三健康状态Markov模型,模型中所需的临床数据提取自AK105-302研究,成本和效用来自开放数据库和已发表的文献。效用指标为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意愿支付(WTP)阈值为202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 倍,即287 247 元/QALY。通过比较两种方案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与WTP 阈值的大小评估方案的经济性;使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验证基础分析的稳健性。结果 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较标准化疗方案增加了0.73 QALY,但同时成本增加150 681.93元,ICER为206 413.60元/QALY。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显示,无进展生存(PFS)状态的效用值对ICER的影响最大。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WTP阈值为3倍的2024年我国人均GDP时,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为 98.80% ;但当WTP阈值降低为1倍我国人均GDP时,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具有经济性的概率 <0.01% 。结论对于晚期肺鳞癌,当WTP阈值为3倍的2024年我国人均GDP时,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是一种具有经济性的一线治疗方案。
摘 要 目的 从我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评价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既往接受过含铂双药方案化疗后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或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经济性。方法 根据Rationale-303研究数据构建分区生存模型,设定模型周期为21 d,模拟时间为120个月。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为健康产出指标,采用 5% 的贴现率对成本和健康产出进行贴现,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并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验证基础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成本-效用分析结果显示,替雷利珠单抗组方案相对于多西他赛组方案的ICER为65 653.52元/QALY,即当意愿支付阈值(WTP)为3倍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8 200元/QALY)时,替雷利珠单抗组方案比多西他赛组方案更具有经济性。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对ICER影响程度较大的3个参数分别是替雷利珠单抗成本、多西他赛成本、培美曲塞成本。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当WTP阈值约为65 000元/QALY时,上述两组治疗方案具有经济性的概率均为 50% ;当WTP阈值 ?134000 元/QALY时,替雷利珠单抗组方案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为 100% 。结论 从我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以3 倍2023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WTP 阈值时,与多西他赛相比,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既往接受过含铂双药方案化疗后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或非鳞状NSCLC患者具有经济性。
摘 要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法,将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月1日我院收治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HF患者1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达格列净组( n=76 )和常规治疗组( n= 82)。所有患者均接受利尿剂、阿司匹林、氯沙坦、美托洛尔、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达格列净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达格列净片,每次 10mg ,每天1次;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空腹血糖、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等指标的变化,并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泌尿系统感染、新发透析、低血压、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过程中共有16例患者脱落,最终达格列净组70例、常规治疗组72例患者完成研究。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SD、LVEDD均显著缩短,LVEF均显著升高,NT-proBN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均显著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 (P<0.05) ),且达格列净组患者较常规治疗组改善得更为明显( ?<0.05 )。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以及上述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ΔP>0.05Δ )。结论 在常规治疗上加用达格列净能够缩短稳定性冠心病合并HF患者的LVESD、LVEDD,提高LVEF水平,降低NT-proBN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绞痛持续时间,从而改善其心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摘 要 目的 比较亮丙瑞林与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术后患者性激素水平、卵巢功能、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等方面的效果差异。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78例于2021年9月 -2023 年9月在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EMs患者分为亮丙瑞林组和米非司酮组,各92例。于患者术后首次月经来潮的第 1~5 天开始用药——亮丙瑞林组患者给予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脐周皮下注射,每次 3.75mg
摘 要 目的 构建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用于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CAVTE)预防的临床综合评价体系,为CAVTE的合理防治、抗凝药物宏观管理策略的制定及调整提供支持和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整理评价指标,初步建立指标池;以指标重要性评分均值 ?3.5 及变异系数 (CV)<0.25 为筛选指标,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开展评价指标遴选,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最终明确指标权重。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的权威程度 (Cr) 分别为 0.877、0.943,CV 分别为 0.24、0.18,Kendall 协调系数分别为 0.331、0.535( (P<0.05) )。经两轮专家咨询论证,最终将6个一级指标及46个二级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及权重排序依次为“有效性”( 38.86% )、“安全性”( 38.86% )、“经济性”( 10.67% )、“可及性”( 5.51% )、“适宜性”( 3.48% )、“创新性”( 2.64% )。二级指标组合权重范围为 0.02%~20.25% ,排前5位的依次为“颅内大出血发生率”( 20.25% )、“全因死亡风险的降低”( 15.29% )、“肺栓塞发生率的降低”( 8.82%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降低”( 7.25% )和“药物使用禁忌证”( 4.74%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权威、科学、可靠的DOACs用于CAVTE预防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体系。
摘 要 目的 构建在分层学习实践模式(LLPM)下的医院咳喘药学服务门诊(CWPC)药师培训质量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方法 本教学团队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建立LLPM培训咳喘药师。采用定性访谈法形成相关评价指标,文献研究法编制专家问卷,专家函询法对国内呼吸科专业相关领域10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以构建咳喘药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和意见集中程度,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各指标权重。教学团队于2023年6 月-2024 年6 月期间共纳入21 名药师进行教学培训,教学团队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药师受益和患者受益指标对试验组(LLPM)和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学员进行考核评分和比较。结果 本研究探索建立了LLPM下的咳喘药师培训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初步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两轮德尔菲法问卷的回收率为 100% ,权威系数 >0.8 ,肯德尔和谐系数在 0.235~0.459 之间, P 值均小于0.05。最终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学员反馈、学习收获、行为改进、培训成绩)、12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在实践应用评价中试验组药师获益明显,且患者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哮喘服务患者的每月比例 80.5% )、咳喘团队服务门诊患者平均每月增加人数(较去年同期)14.8人次、满意度指标(4.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LLPM应用于咳喘药师的能力培训存在诸多益处,具有指导意义,并且构建的该模式下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可靠的。
摘 要 目的 为保障肠外营养液的处方、调配和使用安全,拓展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药师的药学服务内容提供参考。方法 我院PIVAS药师主导完善了PIVAS系统中肠外营养医嘱审核规则及肠外营养成品输液标签信息显示内容;加强了肠外营养液调配的过程管理,制定详细的调配过程质控巡查细则,并制作《肠外营养成品输液临床使用安全监护表》对肠外营养成品输液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成品输液异常、输注操作异常及并发症进行临床监护巡查。通过比较优化/巡查前后的肠外营养医嘱审核效率、不合理医嘱率、血管通路选择和滴注速度规范率、调配错误率和临床使用环节的异常情况数据考察上述优化/巡查措施的实施效果。结果 优化后的审方系统实现了对肠外营养医嘱的自动审核,提高了医嘱审核效率,审核1条肠外营养医嘱的平均时长由原来的约 1min 变为 10s ;肠外营养医嘱不合理率较优化前下降了 31.87% ;肠外营养调配差错率较巡查前降低了 56.55% ;血管通路选择的规范率及滴注速度的规范率较标签信息优化前分别提高了 13.29% 和 3.54% 。PIVAS药师在抽查的298例使用肠外营养液的患者中发现了5例输注操作异常,并进行了及时干预。结论 PIVAS药师通过优化审方系统,完善标签信息,加强调配环节和使用环节的质控巡查,保障了肠外营养成品输液的调配安全和使用安全,拓展了调剂药师药学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摘 要 目的 构建用于预测丙戊酸(VPA)血药浓度的三分类(不足、正常、超限)和二分类(不足、正常)模型,并比较这2种模型的性能,为临床制定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年11月-2024年9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接受VPA治疗并进行血药浓度检测的480名患者的临床数据(共695份数据)。分别针对三分类和二分类模型的目标变量构建预测模型,利用XGBoost特征重要性评分进行特征排名和选取,采用12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训练和验证,并通过准确率、F1分数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3个指标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在三分类模型中,合并肾病和合并电解质紊乱的XGBoost特征重要性评分排名较高;然而在二分类模型中,这些特征的重要性排名显著降低,提示其与VPA血药浓度超限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在三分类模型中,随机森林法表现最佳,但其测试集F1分数仅达到0.704 0,AUC仅为0.519 3;而在二分类模型中,CatBoost方法表现最佳,其测试集F1分数为0.785 7,AUC达到了0.819 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三分类模型具有预测VPA血药浓度超限的能力,但预测及模型泛化能力较差;构建的二分类模型仅能对血药浓度不足和正常情况进行分类预测,但模型预测性能较强。
摘 要 目的 评价斯鲁利单抗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医疗机构药物遴选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快速卫生技术评估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以及国内外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官方网站,检索时限为建库开始至2024年10月,由2名评价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评估文献质量后,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9篇经济学研究,文献质量总体良好。有效性方面,与单纯化疗相比,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改善SCLC 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安全性方面,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治疗SCLC导致的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单纯化疗相比无明显差异,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与其他免疫抑制剂的联合疗法相比,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较低。经济性方面,相比于单纯化疗方案,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不具有经济性,可能与斯鲁利单抗价格过高有关。结论 斯鲁利单抗一线治疗SCLC的有效性、安全性较好,但经济性无明显优势。
摘 要 现代儿童生活方式和饮食环境的变化导致小儿感冒夹滞证成为最常见的儿童易发疾病之一。中医认为,该病的内因主要体现在肺脾不足、防御功能薄弱,外因则多为外界风邪或疫气侵袭;该病的病机是先生食滞后患外感,或是先患外感后生夹滞。中医药采用辨证论治体系,针对性利用中药内治法(采用幼科升降汤、达原饮加减方、黄花双解汤、三阳清解煎剂、半夏泻心汤、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保济口服液等中药方剂或中成药)、中医外治法(采用推拿、针灸、穴位敷贴等)、联合治疗法(内治联合外治、中药联合西药)、未病先防法治疗小儿感冒夹滞证,在改善临床症状和提高治疗有效率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但也存在临床研究规范性和深度不足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