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国际贸易注入确定性。美国政府频繁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贸易产品加征关税,为中国乃至全球货物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继续推进服务贸易可为中国国际贸易注入确定性。一是服务贸易增速显著超过货物贸易。2022—2024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 12.9% 、 10% 和 14.4% ,而同期货物贸易总额同比增速为 7.6% 、 0.2% 和 5%
[摘要]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基础、路径、目标等方面高度契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对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包括服务贸易治理变革与数字化转型亟须推动、服务贸易平台渠道需要畅通、服务贸易供需精准对接尚需加强、服务贸易附加值尚待提升、贸易结构有待优化等。新质生产力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应聚焦上“提”、打“通”、对“接”、优“调”、互“融”五个方面,以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为核心,构建数字服务贸易新范式;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为牵引,积极参与全球服务贸易治理新格局塑造;以点带面,内外联动,推动服务贸易平台、网络、体系的高水平建设;培育多层次多形态服务贸易利益主体,催生服务贸易专精特新龙头企业;加大与数字科技融合及应用力度,打造数实融合的服务贸易生态系统。
[摘要]近年来,中国应用程序海外安装量不断增长,海外市场持续扩张,同时,出海的各类应用程序多元化发展态势显著。良好的本地市场效应、国内外数字企业业务模式与商业模式的差异化,以及中国独具的国情优势,为中国数字经济出海提供了支撑。中国数字经济出海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内数字平台国际竞争力,打造国内生产贸易全链条新优势,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继续发挥现有优势,保持国内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势头;营造健康的创新环境,加强基础研究与创新;为数字企业出海提供更优的配套服务,降低其出海的隐性成本;帮助企业识别潜在的经营风险,做好长期风险规避;加快推进高水平数字经济领域国际谈判,提升国际话语权,助力数字企业持续出海。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文化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需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基于“双效统一”理论框架,对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现状进行评估和分析:经济效益层面,规模扩大但逆差持续,数字新业态成增长极;社会效益层面,数字技术提升传播力,但深层跨文化认同面临挑战。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包括升级全球传播体系(规模扩张与精准渗透)、驱动产业结构升级(高附加值业态发展与韧性增强)、构筑创新引擎(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引领规则制定)、深化文化认同(增强可持续影响力与社会价值)。应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中心与智能分析平台;深化融合创新与平台赋能,构建高附加值韧性产业生态;强化数据驱动与规则引领,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与话语权;促进价值共鸣与包容发展,深化文化认同与实现双效协同。
[摘要]基于高质量发展与制度型开放的双重视角,剖析服务消费领域扩大开放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可以将服务消费领域开放历程划分为初步探索期、逐步开放期、承诺履行与开放深化期、制度型与数字化开放期四个阶段,其开放历程展现出从改革试点逐步走向制度引领的演进逻辑。研究发现,当前服务消费领域扩大开放进程面临产业竞争力薄弱、制度型开放滞后、开放层次分化等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品牌溢价能力不足、国际规则转化效率低下、新兴业态规则滞后等现实困境。需通过构建服务消费领域制度型开放新体系、推进服务贸易“双向开放”协同改革、以“精准化开放”策略增强特色服务吸引力、以深化数字化转型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完善专业服务衔接机制等系统性对策,推动服务消费领域高水平开放,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摘要]在全球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对标国际规则推动数字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已成为我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路径。自贸试验区(港)作为我国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可从如下方面开展先行探索:一是依据中央产品分类体系,界定数字服务贸易范围,明确开放重点领域;二是基于符合国际惯例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作出数字服务对外开放承诺;三是切实履行“当地禁存”义务,实现数字服务模式一与模式三开放脱钩;四是提升我国对数字服务贸易实施合理、公正及透明的国内规制能力;五是重视数字服务对外开放“关键点”和“着力点”的部门异质性;六是统筹考虑数字服务贸易的一般规则与部门规则,精准作出开放承诺;七是明确数字服务贸易“数据安全”和“产业安全”开放监管目标,构建数据跨境流动和数字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机制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八是注重强化数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构建数字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摘要]目前,数字技术加速产业变革与贸易创新,推动服务贸易形态不断演进。基于服务贸易的新特征,以“成本驱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溢出”为理论框架,揭示数字技术赋能服务贸易发展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数字技术赋能服务贸易发展仍面临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不足、数据要素市场发育滞后、数字平台权力失衡和服务贸易制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掌握数字技术赋能服务贸易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需将贸易流程数字化、拓展可贸易范围、推进多元主体协作、创新治理体系作为数字技术赋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路径。同时,针对实践需求,制定恰当对策,主要包括深化流程数字化建设,推动服务贸易主体数字化运营能力升级;支持服务贸易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服务贸易中的应用;加强数字平台治理,进一步发挥其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正外部性作用;深度参与全球数字服务贸易规则制定,为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构建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摘要]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突破促进服务贸易数智化转型、创新要素配置拓展服务贸易发展边界、产业深度转型助力服务贸易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深化制度型对外开放消融服务贸易发展壁垒,赋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面对赋能中存在的技术封锁趋严与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高端人才短缺与数据保障亟待完善、产业基础不牢和融合深度不足等现实挑战,应以数字技术赋能推动服务贸易变革创新、以数据要素协同强化服务贸易发展新优势、以产业布局夯实服务贸易发展基础、以深化服务贸易改革开放寻求服务贸易合作新突破,进一步为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赋能。
[摘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深圳与香港以智库为纽带,通过制度创新、知识驱动、资源整合与公共传播等路径,逐步探索出“智联双城”的协同模式。当前,深港智库合作已初步形成平台联动与项目协同的多元机制,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呼应区域治理现代化对高水平智力支持的迫切需求,深港智库协同在合作机制、成果转化、要素流动与国际传播等方面仍存在瓶颈与不足。应推进深港智库从合作向耦合的协同跃迁,以构建制度化合作架构、优化成果转化机制、推动资源整合与共享、打造区域话语体系等举措,助力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湾区智库网络,提升深港智库在区域治理、知识传播和全球竞争中的战略能级。
[摘要]未来产业是由新通用技术多向度融合驱动,具有战略性、颠覆性、强外溢性和多重不确定性等特征的新兴产业。其生产要素更新、产业组织形态演变、价值取向转变,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我国正对未来产业积极布局、大胆探索,已初步形成梯次发展的产业格局,但仍面临战略布局不完善、原始创新能力较弱、金融服务体系支撑不足、市场培育不易等现实困境。培育未来产业要营造有利于未来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提升未来产业原始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激发未来产业创新活力;加强需求侧牵引,开拓未来产业早期市场;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未来产业良性发展。
[摘要]结构失衡下的“全球南方”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而战略调整则是应对这种趋势的主动求变之道。“全球南方”国家面临差异化规则体系下的政策选择困境、产业承接与自主升级失衡、贸易增长与技术进步的非对称性、资源主权与外资主导的权益冲突、制度成本转嫁与利益分配矛盾等多重困境。作为“全球南方”国家一员,中国应展现更多责任担当,以制度开放包容、技术共建、利益共享,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进行差异化互补合作,通过构建南南多边规则创新的包容性框架、创新技术的共建路径、完善发展权益共享的均衡机制,助推“全球南方”国家的制度创新和战略调整。为构建“全球南方”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摘要]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境和挑战,除融资难等外因外,我们认为,企业家尤其是战略型企业家短缺,是阻碍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原因,造成民营企业战略性管理能力不足以至企业战略转型滞后。加快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完善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制度基础;提升战略性管理能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完善人才储备机制,以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创新动能。
[摘要]我国边疆地区能源资源集聚,能源产业基础较为完备,新型能源体系加速形成,区位优势显著,是因地制宜发展能源新质生产的重要区域。能源新质生产力对边疆地区多重赋能,有助于推动边疆地区从边远地带向重要战略支点的空间重构,从单一的能源输出转向经济、生态、治理等各领域全面跃升,将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生态功能等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动能。针对边疆地区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时面临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人才支撑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等挑战,需统筹“资源一新质生产力一区域”协同推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能源产业体系,推动传统能源绿色化、新能源资源优势产业化、能源产业数智化,加强核心技术引擎培育,推进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有效促进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