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对技术民族主义和国家安全理论相关文献的分析,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揭示关键核心技术与国家安全竞争的内在关系。面对当前大国技术竞争的激烈态势,如何在可预期的时间内扭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构建新形势下竞争合作的组合策略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是新时代亟须深入研讨的重大课题。基于中美科技竞争高度聚焦的、能够塑造未来经济与安全格局的关键技术领域,界定国家层面关键核心技术的主要内涵、技术结构和判断模型;运用案例分析、理论建模等方法,分析中美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现状、核心问题及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关键核心技术的4种划分类型,构建关键核心技术影响国家安全的数理模型,并提炼出基于“技术应用扩散机制"和“国家制度约束机制"的“国家技术竞合三阶段理论"等,以期推动更深一步的学术对话。研究提出制定面向2035年和2050年基于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实施基础科学研究计划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在细分技术领域采取差异化竞争合作策略等措施,最终实现国家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共进。
摘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以科技创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要依托人口政策、养老模式、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更要努力落实党和政府关于依靠科技创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养老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及其健康性分析是落实该要求的重要理论实践,但目前尚未发现相关的针对性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健康”表征“发展质量”,以“养老科技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界定养老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养老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的概念维度、构成要素及评价模型,最后从截面综合分析、动态时序演化和空间相关性等3个方面对我国养老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养老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质量,以期为提高我国养老科技创新水平提供有益参考,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人工智能政策对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系统探究其协同性特征可为政策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高效地引导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升级与加强风险治理。从政策工具、执行主体、政策目标等3个维度出发,采用内容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模型,对2017—2024年我国发布的112份中央及地方人工智能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政策工具以供给型为主,需求型与环境型工具应用不足;执行主体以企业、高校院所和政府为主,公众参与度低,且企业存在“选择性协同"现象;政策目标过度聚焦短期的应用场景拓展,对治理体系构建与创新平台支撑等战略性长期目标关注不足。针对结构性失衡问题,提出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平衡短期应用与长期风险治理等建议,以提升政策协同效能,增强国际竞争力。
摘要:通过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政策的多维解析,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政策优化提供参照依据,以切实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于政策工具理论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工具一成效”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解构138份政策文本中政策工具的组合特征,并结合创新成效指数进行耦合验证,揭示工具配置与效能产出的传导机制,进而提炼出差异化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发现:我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呈现政策工具组合的共性失衡与动态适配特征;三大城市群表现出差异化模式特征——规划传导、制度协同、市场驱动。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模式移植一工具创新—效能迭代"的三步策略,以推动构建差异性与协同性并存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
摘要:数实融合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选取黄河流域的8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融合基础、融合规模、融合结构、融合效率等4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2011—2023年黄河流域数实融合水平。此外,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黄河流域数实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数实融合发展态势总体积极向好,数值由2011年的0.055增至2023年的0.156,年均增长率达到 9.076% ,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下游 ?> 中游 ?> 上游”的格局;但整体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尤其是数实融合效率的水平最低,区域发展缺乏内生增长动力。此外,黄河流域数实融合水平差异在不断扩大,区域内、区域间的差异表现及其变化各不相同,超变密度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成因,年均贡献率达 44.314% 。数实融合水平在空间上处于较不均衡的状态,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局部集聚类型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研究结论对提高黄河流域数实融合水平及促进流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准确识别与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力,是引导其向“专精特新"转型升级的关键前提。基于此,构建包括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数字化等5个准则层的专精特新导向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能够客观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势特征的主旋律识别方法,用于识别与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基础;构造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状态的动态因子,用于识别与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构建专精特新导向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矩阵,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出相匹配的发展策略。最后,以我国79家典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并从优势特征和发展模式出发,给出具有参考性的策略建议。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风险投资(CVC)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基于CVSourse数据库中的404个投资事件,引入中介变量数字化转型,并将战略契合程度与产业政策作为调节变量,从产业协同视角探究CVC对被投资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OCVC 能显著提升被投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且CVC卷入程度越高,被投资企业的创新效果越好。 ② CVC通过促进被投资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高战略契合程度显著增强了CVC对被投资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当被投资企业所在行业受“五年计划”支持时,CVC对被投资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③ 对于CVC的创新赋能作用,民营企业的表现优于国有企业,东部地区的企业优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此外,CVC对处于扩张期与成熟期的被投资企业技术创新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处于高竞争行业的被投资企业则表现出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结论丰富了CVC与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维度,为优化CVC的投资策略提供了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