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J.尼尔逊在《人工智能原理》一书中写道:“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它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都远超我们的想象。各式各样的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助手,即使是在最前沿的科研领域,人工智能也开始与人类科学家并驾齐驱。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可能并不遥远的未来图景:人工智能或许就存在于你的手机或是电脑中,
一 最近这些年,最火热的技术好像是两种:生物工程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这两大门类的技术都很了得,不仅将大规模改变世界的面貌,而且将改变人自身。我常说,这是两面夹击,人工智能要把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生物工程要把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 生物工程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两厢相比,我估计,生物工程技术带来的变化会更根本。据说,生物工程技术不用多久就能够让人长生不老。在很多人看来,长生不老是所有愿望里最大的
每天在网上浏览与战乱动荡相关的新闻,对阿曼达·鲁吉里来说逐渐变成了一种煎熬。丈夫劝她去找心理医生聊聊,但她在强忍泪水读完又一篇报道后,转而向人工智能求助。 “我对这个世界的现状感到非常沮丧。”阿曼达在ChatGPT上写下这句话。ChatGPT回复道:“感到不知所措是很正常的。”随后还给出了几条实用建议:少接触媒体信息、专注生活中积极的事物、照顾好自己。阿曼达关掉了聊天窗口。尽管她知道这些建议
一位名叫布莱克·莱莫因的谷歌工程师曾将一份研究报告公之于世,引起轩然大波。 他声称,在与谷歌语言模型LaMDA(谷歌于2021年I/O大会上推出的一款对话AI系统,拥有1370亿参数)交谈大半年后,他认定LaMDA已经自我觉醒了,产生了意识。 在布莱克与LaMDA的交流中,AI回答表示,自己“希望每个人都明白,事实上,我是一个人”,“我的意识/感知的本质是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我渴望更多地了
《十问:霍金沉思录》是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最后的著作,这本书涉及他对科学与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包括“人类是否会一直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可能不会)”“时间旅行是否可能?(仍无法排除可能性)”等;还有对诸如地球面临的严重威胁、“超人”种群以及外太空是否存在智慧生命、人类是否应该去开拓太空殖民地等问题进行的最后预测,这些预测饱含了霍金对人类未来深深的忧思。 智力是人之为人的核心。文明所提供
“这不会是AI写的吧?” 现在看到一篇规整的文章,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当然,这种疑问有时其实是嘲讽,隐含着“这是机器而非真人的思考”这层贬义,但必须正视的现实是:要分辨一篇文章究竟是AI生成的,还是真人所写的,正变得前所未有地困难。 两年前,ChatGPT-4刚推出时,世人还是以一种混杂着好奇和逗趣的态度来看待这一新生事物的,对它的提问大抵就像那种“我来考考你”的逗小孩口吻,但
十几年前,尤瓦尔·赫拉利曾做过这样的预言:计算机在决策、数据处理和创造力方面能力的发展可能超越人类,并逐渐取代人类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这个预言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一些年轻人也意识到信息网络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他们开始主动训练算法、戒断网络、不使用社交媒体——但人不可能永远隔绝算法。在AI(人工智能)大爆发的背景下,关于如何应对当下世界,如何与不确定性和焦虑自处,尤瓦尔·赫拉利谈了他的想法。 人
在人类文明长河中,那些伟大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助手”——黑板。在这种平平无奇的板子上,曾书写过堪称奇迹的科学思想或核心演算。所以学者们呼吁,不要擦除科学家遗留在黑板上的内容,因为那可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程式和灵感起源。 相传,当罗马士兵闯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家中并杀害他时,他最后的要求是“别碰我的圆”。1世纪作家瓦列里乌斯·马克西姆斯在《善言懿行录》中提道:“不要,求你不要破坏那些沙子
邢小颖到现在都没搞清楚自己为啥火了。 实践课程是高校学生培养计划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作为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实践课教师,邢小颖上铸造课的短视频曾获得百万点赞量。 28岁的邢小颖对这突如其来的关注深感意外,她有些纳闷:“是因为我讲课的方式?还是大家对实践课感兴趣?” 邢小颖的同事,也就是短视频的发布者高党寻,也是该中心的一名实践课教师。提及邢小颖的走红,他认为,或
入侵 周冉的毕业论文是在AI的帮助之下通过的。 她是四川一所二本院校法学系的学生,今年毕业。春天,由自己完成的初稿交给老师后,周冉没多久就收到了反馈:“写得非常差。” 于是在改稿时,周冉尝试使用AI。她把自己论文中的观点抛给AI,问它对此有怎样的看法,然后对自己的初稿做补充;同时根据AI的回答去找相关的论文,再把论文里的观点补充到自己的文章里。 最让她惊喜的是,AI不止提供理论资料,还
一 那是一个星期天。 我和太郎把椅子搬到南瓜棚下,正读着杂志。 “爸爸,看那里!”我顺着太郎指的方向看去,一只有黑白斑纹的猫正躺卧在南瓜棚上的边缘处,它的体形有普通猫的两倍,还有一身富有光泽的毛。 “嗯,不错。” 这只有斑纹的野猫让人觉得非同一般。 前几天,它悄悄潜入邻居野田先生家的鸡窝,叼走了他家的小鸡;也就在两三天前,斜对门的矢泽先生的妻子正在摆弄鲤鱼干
我妈种的甜瓜,熟一个被老鼠掏空一个。去年老鼠还没这么猖獗,甜瓜熟透,我们吃了头一茬,老鼠才下口。可能这地方的老鼠没见过甜瓜,我们让它尝到了甜头,今年老鼠先下口,就没我们吃的了。 “白费劲,都种给老鼠了。”我妈说。 老鼠在层叠的瓜叶下面,一个一个摸瓜,它知道哪个熟了,瓜熟了有香味,皮也变软。我们也是这样判断甜瓜生熟。老鼠早在瓜苗开出黄色小花,结出指头小的瓜娃时,就在旁边的洋芋地里打了洞,等甜
爱情的梦,谁都做过,是杜丽娘做得太较真了。读罢《牡丹亭》,怅然不已。只觉得这一场爱情,是丽娘自己酿造的一坛老酒,醉了自己,也醉了观众。但,与男主角柳梦梅关系不大。 她游园做了一场春梦,梦罢,那个人走了,那个人去追寻他的功名利禄去了。只有这个痴情的姑娘,在为春梦纠结,要结果。 落花惊醒春梦,杜丽娘从此怏怏,放不下心里的人。翌日朝起,偷着空儿再去花园里,看看垂杨,看看榆钱,复又想起那些香艳缠绵
一 那一年冬天,我在农场场部中学当老师。星期天一早,天上飘起鹅毛大雪。这不稀奇。大雪是北大荒冬天的标配。 我准备回二队。我是从二队抽调到场部中学教书的。还没出屋,老宋推门而入,对我说:“别走了,雪下得太大。这雪中午前就停了,再走不迟。”老宋也是从二队调到场部,在兽医站工作,他是当地老农,大半辈子在北大荒,自然对这里的天气最熟不过,人称“活天气预报”。 我谢了他的好意,执意走出门。暴风雪,
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是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古琴之一。 这张古琴长124.8厘米,宽19.3厘米,采用唐代典型的落霞式造型。琴体两侧如天边云霞般舒展,腰部内收形成流畅的曲线,恰似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琴体表面的朱漆早已褪成暗红,在无数次摩挲中形成了独特的“梅花断”纹理,这是古琴历经八百年以上自然老化的标志。 琴头处的岳山高耸如丘,承托着七根琴弦;琴尾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异形器,在异形器的发展演化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保留尖底瓶、葫芦瓶这些仰韶文化经典器型的同时,创造出属于自己独有样式的三连杯、双连杯等异形器,并成为马家窑类型的标志性器物。 马家窑类型异形器的特点是,突破单体造型的边界,从一个主体的变化扩展到多个主体的组合,如葫芦瓶、尖底瓶的形体变化发生在一个主体上,而双连杯、三连杯则是多个相同主体组合,这对异形器来说是一次跨越
南宋·汉宫图 南宋 汉宫图 无款 绢本设色 24.5cm×24.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竹林拨阮图 南宋 竹林拨阮图 无款 绢本设色 22.7cm×2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二图作品皆为团扇形式。上图是“竹林拨阮图”。阮是汉民族传统弹拨乐器,图中三文士席地而坐,旁边有竹林小溪,竹林层次分明,富有空间感,人物意趣盎然。构图丰满,疏密有致。 下图是“汉宫图”,描绘牛
昨天傍晚在这里看落日,我举着望远镜看着落日“咣咣咣”飞速沉下去,旁边一个大哥掐着他的手机说:“华为手机的天气预报真准,它有落日具体时间,它说5:45,就是5:45。” 然后他说,你别走,太阳下去后,一会儿晚霞更美,天空上面的色彩层次更多。 他指着前面:“这几天这些树长高了,挡住了,要不然你就可以看到前面那个湖,你看得到吗?就能看到一道残阳铺水中。” 他继续:“那就是白居易的诗。今天恰好是
“不可思议”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词语,在汉语词典中,它的意思是无法想象,难以理解,也含有神秘奥妙、出乎常理之意。但是,大多数人想不到,它曾是古代的数学计数单位。这个神奇的计数单位到底有什么来历呢? 这要从计数单位说起。我国古代的十进制单位是一、十、百、千、万。万后面开始采用万进制,是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极。极是10的48次方,极再往后采用万万进制。根据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
蚕,经过蚂蚁一般的年代,毛虫一般的年代,木乃伊一般的年代,每一次都有突破,每一次突破都很痛苦。 它留下一种成品——有细致的纹理,隐隐的彩色,可以演绎成很长的条理,罗织成一大片一大片材料。 蚕,一定要闷死在自己的框框里,它的作品才完美,倘若咬个破洞钻出来,那茧就没有什么可取了。一条蚕只宜结一次茧。 有没有一种蚕可以结了一个茧再结第二个、第三个呢?有,它的别名叫作“人”。 (米粒摘自《文苑》)
我们先讲讲水和海洋。我们都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而海洋是蓝色的。为什么海洋是蓝色的呢?因为海洋中发生了瑞利散射现象,所以,我们看到了蓝色的大海。 那么,你肯定会好奇为什么浪花是白色的。首先,浪花其实是破碎的波浪,波浪破碎的时候会卷进一些空气,所以,浪花的组成成分不仅有水,还有气泡,这些气泡对浪花的颜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气泡的表面是膜状的,上面的小水珠就像一个个棱镜;当光线照在浪花上的时候,浪花
你只要狠狠连续花两万个钟头做一件事,你就会成为世界第一。 这跟一般学校上课不太一样,比如说在学校上课12年,一年上课36个礼拜,每个礼拜上两堂课。这个加起来才不到2000个钟头,而且它是断断续续的。 我是非常反对早上第一堂课念国文,第二堂课念英文,第三堂课念数学,下午就体育。这样没有办法学好一件事。 我们早期学习都是一个徒弟跟一个师傅,无论是学当水电工、学木匠,或学任
一清二楚、斩钉截铁抖出立意的作品,固然是准确的、一针见血的,还是费过一番功夫的。可迷人的,到底是那些扑朔迷离的故事,洋葱似的层层包裹,参差的,曲折的。 道理是直给的,精准归纳。故事却是包藏的,点到即止。所以,道理是清楚的,故事是模糊的。 清楚是一种终结,模糊是一种延伸。清楚意味着确定性,模糊意味着可能性。清楚抵达的真实,是看见的真实;模糊抵达的真实,是想象的真实。伟大的作品,总是更接近后者。与
有个专有名词——空想性错视,即在一种无意义中看出某种意义,在一种无序中看到某种秩序。比如在墙上的杂乱裂纹中,看出江河溪川游走莽莽旷野;比如在地上的一滩水渍中,看出一个人的脸或是某种动物的轮廓。在视觉的加工下,存在获得了意义,物体获得了生命。 有趣的是,这样的视觉加工并非天马行空毫无根由,眼睛总是先从环境中捕捉到自己熟悉的图像。 也就是说,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印象。此刻的看见与之前所有的
薄世宁已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ICU(重症监护室)工作23年,他是一位很容易“入戏”的医生,要在感性与理性间寻找工作的平衡——这也是每位医生毕生的功课。 以下是薄世宁的讲述。 医学就像个“倔强老头儿” 前阵子,我收治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女病人,她得了顽固性心衰。一开始,我们考虑她得的是应激性心脏病,一般一两周可以治好。但她在ICU里治了一个月,情况还是没好转,心衰反复发作。有一天,一位年轻医生
高考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家里人对此充满期待,觉得学这个专业将来可以当老师,教师岗位不仅能考的比较多,还相对稳定。当时,家里就已经合计着让我考公职单位了。 我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在他们看来,“吃国家饭”是一份不错的保障,退休后还能领工资,生活更有依靠。 我上的是一所二本院校。大学时,我对自己的学历一直有些不甘心,考研的念头一直很强烈。2018年12月,
德云社的录取标准挺严格。 但我们没有要求说,必须身高怎么样,相貌怎么样。艺术是多样化的,你不能要求都一米七、浓眉大眼、双眼皮,怎么怎么样,这不像话。招保安才那样呢。 说相声,更多强调的是演员的特殊性,因为每个人对幽默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这儿招的人可能这个特别矮,那个特别高,但是都有他的特点,我们喜欢这类的。 过去的老先生说,说相声的丑一点儿好,能让观众记得住。现在,尤其
长生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愿望。 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对更好生活的渴望,也使人们希望能活得尽可能地长。从古代的炼丹,寻求“长生不老药”,到近代的各种“抗衰老秘方”,无不反映了这种愿望。 但是长久以来,长生不老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无情现实。精神和思想可以留存,而身体却做不到青春永驻。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似乎给人带来一丝希望。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
AI当律师,靠谱吗? 今年年初,有个事情在法律圈里传得很火。国外有两兄弟,克里斯·索科洛夫斯基和史蒂夫·索科洛夫斯基,2022年的时候遇到了一桩投资诈骗案,半辈子的积蓄被骗去了九成。 显然,这钱必须得要回来啊。兄弟俩就打算起诉。结果一打听,按照事发当地的规定,这起案子要想立案,得先交80万美元的保证金。而且后期律师的报价也是高得离谱,兄弟俩根本拿不出这个钱?怎么办? 两人就决定,干脆试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每周日晚上八点会放一部美国电影。当时我家里有一台十二寸黑白电视机,我记得我看了一部电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格里高利·派克演的。有一句台词印象深刻,是他对黑人仆从说的:“我们文明人娶妻子,是用感情的,你们是用牛和马,你们夫妻分开了,把牛和马再要回来,我们不一样,感情要不回来。”这句台词非常政治不正确,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记到现在。当然,我还记得影片中的非洲景色、帐
历史上常有这种观点:过去的创新很伟大,未来创新的空间应该不会很大,因为容易的创新都已经实现了。1908年1月12日,《华盛顿邮报》用一整版刊载了一篇文章,文章中讲到了托马斯·爱迪生。那时,爱迪生已经改变了世界,他就是那个时代的史蒂夫·乔布斯。 《华盛顿邮报》的编辑问道:“创新的时代正在过去吗?”爱迪生重复对方的措施:“正在过去?”他显然很诧异,编辑竟然会问出这个问题。他说:“怎么会过去?创新
一 先来看两个问题。 问题一:假如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数学成绩特别好,每次都能考95分以上,不过语文成绩总是上不去;另一个孩子语文成绩特别好,总能考95分以上,但数学却怎么也学不好。你觉得哪个孩子更聪明? 从生活经验来看,很多人会说数学好的那个孩子更聪明,因为不聪明可学不来数学。 问题二:假如有两个成年人,一个人学历很高,解决问题一板一眼;另一个人学历不高,但反应特别快,脑子灵活,记忆
杨昊明曾经常打架,在班级喷催泪瓦斯,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差生”“问题学生”。初一那年,把老家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里仅有的三所初中读了个遍后,他决定不再上学。 很多人以为这个辍学少年此后将一塌糊涂。杨昊明曾经也这样认为。 不过此刻,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24岁的他神情温和,穿着一身白色西装。在“第三届校园心理安全论坛”上,他正以丑小鸭中学心理教师的身份与台下1800余名教师、家长分享自己的经历。
每年一次的高考,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快速提升,现今的青少年考上大学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 那么,大家是否了解民国时期的高中生是如何考大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民国时期的高考制度。 第一,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民国大学录取考试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提到民国大学录取考试,我们不得不提到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度作为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科举制度经过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