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古汉语学界已有学者指出,汉语词汇研究中应注重民族特点,坚持形音义的统一观,注意形音义的综合研究。汉语词义与音形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古汉语语法的研究与词汇训诂的研究又密不可分。通训诂、识语法犹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前者即前人所谓小学,后者即前人所谓文法之学。形音义相结合的原则,不仅有益于古汉语文字词汇训诂的研究,于语法研究也大有裨益。本专辑刊发的三篇论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形音义相结合的原
摘 要 《说文解字叙》是了解《说文解字》、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的必读篇目,既往的释读还有一些可商之处。文章批判继承既往的释读经验,对如下几个方面的字词句做出新的分析,希望对理解《说文解字》和研究中国辞书学史有所帮助:一,许慎“六书”指事、会意的定义、例字的释读;二,“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中的“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的校勘、释读;三,“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榦(幹)不庭(廷)方”之“榦”的释义,指出纠正义的来源即郑玄笺注“作桢幹而正之”的问题所在,并从《韩奕》和戎生编钟铭文上下文语境所显示的职务行为特点发现,“幹”解释为管治义更为妥当。“榦(幹)”的准确释义有助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的修订。 关键词 榦 榦(幹)不庭(廷)方 《韩奕》 戎生编钟铭文 一、 引 言 《诗经·大雅·韩奕》:“榦不庭方,以佐戎辟。”
摘 要 文章以《辞海》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人物为例,简要考察《辞海》人物条目的编修。人物条目的编修立足于《辞海》大型综合性词典的性质,在政治性、知识性、科学性、稳定性、简明性的总体要求下,按照人物条目释文范围和层次展开,力求做到释文内容能全面、恰当、精准反映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成就或社会影响。尽量保证释文内容完整,防止缺漏;释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结构严密;同类条目写法保持统一;不同级别人物释文详略得
摘 要 作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内容的精编本,《现代汉语小词典》第6版的修订,设法保留了《现代汉语词典》内容主干,同时照顾中小学生的教学内容,在字词系联、内容集聚、反映时代上做出了努力。 关键词 《现代汉语小词典》 释义 优化 1978年,《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1版交稿后,主编丁声树先生紧接着主持编写了《现代汉语小词典》(以下简称《小现汉》),刘庆隆(2009)指出丁先生编写
摘 要 文章从词类转变、见词明义、条目是自由词组、名词用作临时量词等4类情况,具体说明根据语法上的依据如何对条目或义项进行删减。通过删减收录价值不高的条目或义项,会使词典收录的条目或义项更加合理,更加具有系统性。 关键词 词典修订 条目释义 见词明义 系统性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自1978年出版以来,已修订过6次,现在最新的版本是第7版。《现汉》“修订工作主要是增、删、改”(第
摘 要 现代汉语中有部分亲属称谓词,除了用于亲属间的称呼和泛化后指称非亲属关系的某类人以外,还基于隐喻或转喻机制产生了指称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用法,如“婆婆”已有的隐喻用法和近年来“大哥”“小弟”产生的隐喻用法、“大姨妈”“姨妈”产生的转喻用法等。文章认为这几个亲属称谓词指称事物和现象的隐喻和转喻用法使用频率较高,范围较广,已经产生了明确、独立的隐喻义或转喻义,常见语文词典可以考虑增设相关义项。文章还
摘 要 分级字表是文本难度分级的重要基础资源。文章基于大规模古籍文本语料库,在统计构建《古籍汉字通用字表》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古籍汉字在字形、字音、字义以及应用层面的11个分级计量特征,设计了古籍汉字学习优先级的分级评价体系,将各汉字表示为基于计量特征学习优先级的字向量,借助相似度计算,实现了古籍汉字学习优先级别的3级划分,得到《古籍汉字分级字表(7000字)》。该字表包括甲级字1516个、乙级字2
摘 要 在我国汉外词典编纂史上,国人编写英汉词典始于清中叶,但这一时期的汉外词典大多囿于以往词典编纂的传统,只提供简单的译词,对如何遣词造句语焉不详。而随着中国国内的英语实用化,旧式词典编纂法已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达辞》作为我国第一部作文词典,在提供详尽释义的基础上,还配备了大量展示词语用法的例句,试图帮助学习者在获得语言输入后尽快进行语言输出,在我国汉外词典编纂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摘 要 冈岛冠山编纂的《唐语便用》,是江户时代唐通事学习汉语的日汉对音辞书。内容充实,注有日语片假名和声调,便于音韵研究。文章通过梳理已有的唐通事唐话性质研究成果,归纳该书的声韵调系统,将其与汉语南北官话的主要特征进行对比,得出《唐语便用》音系具有非单一性,即以南方官话为主、混有部分北方官话音,强调日常实用性的同时兼有书音成分。 关键词 《唐语便用》 日汉对音 唐话 音系性质 《唐语便用》由冈
摘 要 文章肯定“们”同英语多数标记[-s]一样,表示“多数”是基本功能,即“们”相似于[-s](们≈[-s])。在此基础上,再指出两者的差异,主要从“们”在分布上小于或大于[-s](们<-s;们>-s)这两方面分析。最后,指出某些即使分布相同的情况下,汉语中用“们”和英语中用-s仍会有细微的意义差别。这种分析,比一开始就说两者完全不同,更容易被国际学生理解、接受。最后向国际学生建议,
摘 要 文章通过描写出现在各种句法位置上的并列词,刻画出“跟、与、同、及、以及”与“和”的差异,并借助介词宾语位置、“把”后宾语位置这样的区别性句法环境,进一步刻画出各个并列词(尤其是“跟、与”)与“和”的微观差异,由此指出“跟、与、同、及、以及”均不等同于“和”。在各种句法位置上、区别性句法环境中,“和”均能通过相应的检验,而在同等条件下,“同”所受的限制相对更多,与“和”的差异也最明显;在“和
《说文解字·部》:“,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凡之属皆从。,或如此。,或从肉从豦。” 对于“”字及“”字或体“臄”与《说文》训释“口上阿也”之间的关系,前人研究《说文》者有过很多解释。一种解释从“”字字形出发,认为“阿”训“曲”,“口上阿”就是“口上曲折的纹理”或“口吻以上之肉随口卷曲”;一种解释是从“”字异体“臄”字出发,引《诗经·大雅·行苇》:“嘉肴脾臄,或歌或咢”毛传:“臄,函也。”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