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伏季休渔相关规定 (一)北纬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黄海海域,除钓具外的所有作业类型捕捞渔船,以及为捕捞渔船配套服务的捕捞辅助船,休渔时间为5月1日12时至9月1日12时。取得韩国专属经济区水域入渔许可证的渔船应于6月1日12时前结束作业返港休渔。 (二)兼作不同作业类型的渔船,休渔时间为5月1日12时至最长作业类型休渔时间。 (三)特殊经济品种执行专项捕捞许可制度,严格实施限额捕捞、渔获
为便于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及社会各界了解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现将2025年稳定实施的中央财政到人到户农业补贴政策发布如下。 一、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补贴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具体补贴依据由各省级人民政府结合实际确定,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或“一折通”等方式直接兑现到户。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的耕地、非农业征
一、组织领导 “中国渔政亮剑2025"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以下简称“亮剑2025"由农业农村部统一领导,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以下简称“部渔业渔政局"会同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部长江办"统筹协调,农业农村部渔政保障中心(以下简称“部渔政保障中心"负责督促落实,各省级渔业渔政主管部门或渔政执法机构(包括承担渔业行政执法职责的农业、海洋渔业、生态等各类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下
摘要:为研究软颗粒饲料中鲅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和鱿鱼(Uroteuthischinensis)不同配比对近方蟹(Hemigrapsus sinensis)生长、摄食及饵料利用率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了5种鲅鱼和鱿鱼比例 (4:0,3:1,2:2,1:3. ε0:ε4) 的试验饲料,对初始体质量为 (5.00±0.30)g 的近方蟹进行40d投喂。结果显示,鲅鱼与鱿鱼比例为 2:2 时,增重率最高且饵料系数(FCR)最低,饵料利用率最佳;比例为 1:3 时,摄食耗时最短且摄食率最高,饵料诱食效果最佳。
摘要:鱼类的食性变化是反映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指标。以巢湖优势种翘嘴(Culteralburmus)和湖(Coilianasus taihuensis)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二者的食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通过肠含物分析法,结合水体中生物饵料数量,揭示了两种鱼类的食性变化规律及其生态适应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翘嘴和湖的食物组成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翘嘴全年主食鱼类且夏季食性最广,而湖呈现明显的季节食性转换,并存在夏季同类相食现象。
摘要:为探究单宁酸对提高杂交鲟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540尾初始体质量为 (24.98±0.33)g 的杂交鲟,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 0.00% (对照组) ,0.05%.0.10%.0.15%.0.20% ,0.25% 的单宁酸配制6种试验饲料,进行72d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单宁酸后,杂交鲟的终末体质量 (Wt) 、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呈增长趋势,且 0.25% 添加组(F5)的WGR、 Wt 和SGR显著高于对照组0 P<0.05 ,但肝体指数(LSI和肥满度(CF)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0.20%(F4) 和和 0.25%(F5) 单宁酸组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各组间全鱼水分、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 P>0.05 " 0.10%~0.25% 单宁酸组( F2-F5) 的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较对照组显著提高C ΔP<0. 05) 。综上,饲料中添加 0.25% 单宁酸可显著改善杂交鲟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免疫酶功能。
摘要:以许氏平(Sebastes schlegelii)为研究对象,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乙酸钠(SA)对许氏平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配制了6组等氮等脂的饲料,乙酸钠添加水平分别为SA1(O)、SA2( 250mg/kg, 、SA3( 500mg/kg) 、SA40 [1000mg/kg] 、SA5 2 000mg/kg) 和SA6( 4000mg/kg) 。选取初始体质量 (16.03±0.05)g 的许氏平18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置于18个带有循环过滤系统的 100L 水槽中,进行养殖周期为56d的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SA1相比,适量的乙酸钠能显著提高许氏平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在SA4组达到峰值0 ?P<0. 05) 。各组肝体比、肠体比、脏体比无显著差异( P>0.05; ,饲料系数随乙酸钠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 (P<0.05) 。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乙酸钠能够显著提高许氏平的生长性能且根据二次回归分析得出,饲料中乙酸钠的理论最适添加量为 1628.08mg/kg 。
摘要:通过研究噶尔藏布鱼类群落结构及土著鱼类生长特征,为保护当地鱼类生物多样性和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于2021年及2023年的 8-9 月在噶尔藏布开展了鱼类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到土著鱼类4种,隶属于1目2科3属。并于2023年调查到入侵鱼类2种。分析鱼类生态类型发现,噶尔藏布杂食性鱼类以及底栖鱼类占比较高,均占比 66.67% 。生物多样性指数表明,噶尔藏布3种鱼类多样性指数均较低,D值在各采样时段中介于 0~1.25 之间,H′ 介于 0~1.34 之间,J值介于 0~1 之间。土著鱼类的体长、体质量回归拟合方程显示,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stenu-ra)、锥吻叶须鱼(Ptychobarbusconirostris)为负异速生长类型,硬刺裸鲤(Gymmocypris firmispinatus)为匀速生长类型,西藏高原鳅(Triplophysa tibetana)呈正异速生长类型。鱼类的Fulton状态指数(K)显示四种鱼类的K均值变化范围为 0.95~ 1.22。ABC曲线显示该地区鱼类群落处于稳定状态,后续有必要持续进行外来物种监测及河流连通性恢复研究。
摘要:为助力白洋淀流域的水环境治理,于2021、2022年4月(春季)和7月(夏季)对孝义河、拒马河两条入淀河流进行水样采集,并采用典型相关性分析进行水质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典型河流优势种存在差异,孝义河流域鱼类优势种为中华螃、红鳍、高体螃、似、泥鳅、大鳞副泥鳅、白河等鱼类,拒马河流域鱼类优势种为鲫、鳌、麦穗鱼、中华螃皱、红鳍、白河等鱼类;水深、pH值、透明度、总氮(TN)、高锰酸钾指数( CODMn )和浊度(TUR)是影响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总氮是影响该流域生态最重要的因素。
摘要:永定新河具有防洪蓄滞、农业灌溉、水产养殖、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通过对2022—2023年永定新河四个站位的水质进行监测,分析了高锰酸盐指数( )、总氮(TN)、总磷(TP)、石油类和溶解氧(DO)年均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永定新河四个站位的水质整体变化不大, CODMn 、TN和DO年平均值较2022年有所上升,TP年平均值基本稳定;全局性污染指标为 CODMn 、 TN 和石油类。
摘要:为助力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现状、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面临的威胁等方面出发,包括过度捕捞、水域污染、工程建设、基础薄弱等,对长江大保护背景下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管理进行探究,并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摘要:为探究北方地区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在池塘养殖中的生长规律,2024年6月16日,在养殖池塘中随机抽取日本沼虾样本897尾,其中抱卵虾160尾(体长范围 3.8~7.5cm ,体质量范围 0.83~6.43g ,非抱卵虾737尾(体长范围 3.0~9.6cm ,体质量范围 0.22~10.72g) 。结果显示,抱卵虾、非抱卵虾体质量与体长的相关曲线十分接近,非抱卵虾的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均高于抱卵虾;从体长范围看,日本沼虾(无论是抱卵虾或非抱卵虾)平均体长均随着体质量增加而增长,并在体质量达到 7.95g 时,体长开始下降。
摘要:为探索适应本地的杂交鲟(达氏鲤早×史氏鲟个)人工繁育与苗种培育技术,解决困扰本地的杂交鲟苗种需求,在邯郸市涉县开展了杂交鲟人工繁育与苗种培育试验,研究了杂交鲟繁育到苗种培育全过程的主要技术要点,包括杂交鲟人工繁育的准备、流程、人工授精及孵化、苗种的培育、投喂方式、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经过130d的苗种培育,获得杂交鲟发眼卵74万粒,孵化水花40万尾,培育苗种11.83万尾(平均体长 13.36cm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生态养殖技术方案,包括选择种苗、投喂饲料、生态养殖、病害防治等方面。同时,通过对比常规中华鳖养殖和生态鳖养殖的优劣势,提高中华鳖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生态养殖中华鳖技术能显著提升其口感、品质、安全性以及经济效益,有助于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为了解鲤(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增殖放流效果,于2024年8月2日至9月8日开展了38d的调查。共进行了122网次作业,共捕获348尾,平均2.85尾/网次,其中鲤229尾,平均1.88尾/网次,施氏鲟119尾,平均0.98尾/网次。捕获鲤的具体数据组成:VIE标记34尾,茜素红标记7尾,野生22尾,无标记放流166尾;捕获施氏鲟的具体数据组成:茜素红标记16尾,VIE标记未捕获到,野生37尾,无标记放流66尾。去除野生个体,回捕到鲤207尾,施氏鲟82尾。回捕率分别为:鲤 ,施氏鲟 0.79‰ ;标记放流回捕率分别为VIE荧光标记鲤 0.455‰ ,茜素红标记鲤 0.2‰ ,茜素红标记施氏鲟 。此次调查的拟合的体质量与全长生长方程式中b值除茜素红标记鲤都接近于3,体质量与全长的立方成正比,符合均匀生长规律,表明其生长属均衡生长,即稳定生长阶段。从拟合曲线方程及肥满度看,增殖放流的鲑、施氏鲟在野生环境下的生长速度与野生鲤、施氏鲟区别不显著,但肥满度有所差异。
摘要:海参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市场欢迎,海参养殖业发展前景广阔。加强越冬管理,科学、及时防治病害,是保障池塘海参安全越冬、提高海参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本研究以烟台市为例,概述了海参池塘养殖现状,分析了海参池塘养殖安全越冬管理措施,探讨了海参池塘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技术,旨在为提高池塘海参养殖经济效益,推动烟台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2024年,河北省作为水产养殖重点品种监测项目区之一,在全省12个县、市(区)设置60个监测点,对水产养殖重点品种进行监测。主要监测大宗淡水鱼、大口黑鲈、南美白对虾(海水、淡水)8个品种。据监测数据分析,2024年,全省主要保供水产品供给充足,受节假日拉动市场需求,出塘量同比增加;主要监测的淡水鱼价格上涨,南美白对虾价格涨跌互现,鱼、虾苗种投放量稳中有降。预测,2025年全省大宗淡水鱼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南美白对虾养殖受多种因素影响,市场回升空间较小。
摘要:为探究气候变化对河北省水产品产量的影响,采用线性拟合法和相关分析法,基于1955—2023年的数据,对河北省水产品产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其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简称AMO)等多种气候指数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水产品产量在1980—2023年间显著增长,特别是养殖产量增速较快,且海水养殖增速超过了淡水养殖。同时,捕捞产量中海洋捕捞的增速也高于淡水捕捞。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水产品养殖和捕捞产量与AMO指数的相关性较强。
摘要:为全面了解河北省海参产业现状,对河北省海参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调研。目前,河北省已经建立了室内工厂化养殖、陆基池塘养殖、浅海网箱养殖、深海底播养殖等多元化养殖模式。本文对上述养殖模式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河北省海参产业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摘要: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南通是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优越条件。本文参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南通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外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从新发展理念视角探索南通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和路径,打造南通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江苏海洋强省建设提供“南通样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要: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尾水的处理已成为水域生态环境和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菌藻共生系统在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潜力,探讨了该系统在去除碳、氮、磷等常规污染物以及重金属和抗生素等污染物方面的效果及其去除机制,总结了影响菌藻共生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
摘要:磺胺类药物作为广泛使用的抗菌药,其在水产养殖中的残留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和健康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分析了磺胺类药物的化学性质、抗菌机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现状,综述了水产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摘要:为阐述臭氧技术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探讨了臭氧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病原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物及水色、COD的去除机理和影响,列举了臭氧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常见的产生及添加方式,并讨论了臭氧副产物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最后总结了国内外对臭氧净化水质功能的研究情况。
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深化,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海洋专业人才不仅要系统掌握海洋生物资源的高效开发、海洋微生物菌种的创制与优化技术等专业知识,提升跨学科融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要深化绿色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与国家安全的意识,真正适应新时代海洋科技与产业的发展需求,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2025年3月底,河北省渔业互保协会北戴河新区办事处工作人员前往当地水产企业,开展了一场针对扇贝低温养殖技术的专项调研。此次调研聚焦低温养殖技术面临的难点、养殖风险的有效防控以及保险保障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全面且深人的研究,为后续精准提供风险保障服务筑牢根基。 在企业的养殖车间里,协会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智能化循环水养殖控制系统、低温水质调控设备,并详细了解了扇贝苗种的孵化流程。企业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