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四大在早期统一战线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中共四大召开前,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初步展开为中共四大的召开奠定各方面坚实基础。中共四大提出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工农联盟问题、国共合作策略等重大理论和政策方针,又为继续推进统一战线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政治引领和制度保障作用。中共四大前后联合与斗争交织的统战生动实践和行之有效的一些基本原则,对新时代发挥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摘要]中共二大召开虽逾百年,但囿于诸多因素,会议档案资料已难以寻觅,学术界对中共二大代表的构成情况和部分代表的具体身份长期存在争议。通过梳理档案资料并甄别重要当事人口述史料,可以确认出席中共二大的代表构成上兼顾了党中央领导机关、各地方党组织和重要工团组织,充分体现了代表构成的多元性。具体名单和身份为:中共一大中央局陈独秀、张国焘、李达3人,工团组织负责人邓中夏、施存统2人,地方党组织代表王尽美(山东)、蔡和森(湖南)、谭平山(广东)、高君宇(北京)、项英(湖北)、杨明斋(上海)、李震瀛(郑州)7人,共12人。
[摘要]国共两党最终达成党内合作的共识后,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工作随之展开,其大体经历了从少数加入到大规模加入两个发展阶段。跨党党员开始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以及地方党部中担任要职,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展革命运动,推动国民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两党内始终存在着反对党内合作的声音,国民党右派指责跨党党员秘密活动持续破坏“容共”底线,而中共则在实践中意识到合作存在丧失自身独立性的巨大风险。党内合作的实践困境,成为推动中共争取革命领导权的重要因素。
[摘要]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具有显著的组织者与宣传者属性。在报刊网络建设过程中,1927年左右成立的地方省委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枢纽,着力发挥其组织者和宣传者的功能。1927至1932年间,在政治压迫、经济困境、人才匮乏之下,中共河南省委承担了收集、翻印中央刊物的任务,出版《中州新闻》《我们的生活》《党的建设》等刊物,并指导市委、特委、中心县委和支部出版刊物,推动系统化、群众化和多渠道的宣传实践,发挥“上情下达”的重要作用。
[摘要]1936年6月,中共中央初到陕北,为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创办党内刊物《党的工作》,帮助党员干部政策学习与实践指导。该刊与侧重大政方针的中央机关刊物相呼应,围绕在反“围剿”斗争中破解政治矛盾;调整优化土地政策,协调农村阶级矛盾;改造联合民团会党,调和地区社会矛盾;重建民族兄弟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为延安初期党员干部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提供实践指南,在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为承继,结合全国执政历史环境下进行体系化建构的产物,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点。在纵向上,这一时期党通过调整中央领导制度、规范央地关系、恢复监督制度等推动党的领导制度向集中化演进。在横向上,这一时期党主要通过建立并执行党委(党组)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党管干部制度实现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同时建立党对财经、政法、军队等关键领域的领导制度,探索党对工会、国企、高校等重要系统的领导制度,推行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制度,确保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全面领导地位。
[摘要]坚持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的宝贵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怎样进行理论创新的,其具备哪些卓越的理论创新能力,又具有哪些重要的理论创新机制和载体?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中心,将中国共产党作为理论创新的核心主体,着重阐释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中的突出特征和核心作用,并系统分析党与这一理论创新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通过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实质及规律,揭示党的理论创新能力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对深化认识市场经济理论创新的内因,正确认识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摘要]作为党内最早的海外组织之一,中共旅欧党团组织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衍生品。留法勤工俭学青年远赴异乡,在法国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了旅欧党团组织。除受五四新思潮影响、具有一定政治倾向的少数人之外,大多数人都是在去到欧洲之后,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人。作为见证这一过程实现的法国社会,为之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本文基于中法文史料,从法文报刊、法文书籍、法国工厂、法国工运四个方面,阐释法国社会在旅法青年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摘要]近年来,三线铁路建设成为学界热点议题,其相关成果多聚焦于铁路建设对区域现代化的影响,或阐释铁路建设中的管理体制与铁路技术创新,或分析特定铁路建设的认知塑造作用,这得益于系列官方史料、地方史料与民间史料开发的实质性突破。但现行研究的不均衡性特征鲜明,史料发掘受限、学术力量薄弱和研究方法单一是主要制约因素。未来学界需强化增量史料搜集和科研合作,以学科交叉方法创新,增强三线铁路建设研究的历时性和共时性。
[摘要]作为百余年党史中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共四大的组织化建设探索极具广度和深度。立足革命形势与自身发展需要,中共四大强化领导权地位,建立工农联盟,设立支部、强化核心意识以及加强纪律建设等任务与举措,促进了组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中共四大就组织化建设问题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对于推动革命形势发展、掀起革命高潮作出了贡献,不啻为党的组织化发展过程的重要突破。
[摘要]群众宣传工作既需要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又需要以“习用而不察、日用而不觉”的方式润物无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变革办报理念,开门办报,走向广阔天地,深入社会田野,用群众读得懂的语言改进文风,使党报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利用红色标语在贴近群众生活的地方宣传群众,使党的政策及时准确地传播,勾勒出抗日救亡的时代特征;创作反映时代背景的音乐戏剧,把“阶级”“解放”等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抽象理念具体化形象化,号召群众投身于革命事业和大生产运动。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宣传工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人民群众凝聚到党的旗帜下,彰显出党的政治理念、动员能力和领导艺术,对于夺取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基层社区治理创新作为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对于新时代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至关重要,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三重困境。如何化解并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治理体系,党建引领的嵌入与全覆盖成为关键保障。本文基于内生性发展的价值共创理念从政治导向、组织建设与群众联系三个维度对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的制度逻辑进行了梳理,提出以自治为目标、以需求为前提、以效率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治理创新模式,并从行动引领、服务引领、制度引领及理念引领对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的路径进行重塑。
[摘要]“三会一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组织生活制度,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质量“三会一课”锻造党支部坚强战斗堡垒,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中深刻把握其逻辑生成,深入分析当前基层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基本情况,直面其存在问题及原因,探索高质量开好“三会一课”的实践路径,切实打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生产发展、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摘要]学生党建是高校附属医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现阶段高校附属医院在学生党建方面,于规范化建设、序贯式推进及“党建 + 专业”育人模式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学生思想认知偏差、党建工作模式单一、住规培党员管理不统一等挑战,需从党建引领医学教研、强化“四大课堂”建设效能、引领“一站式”学生党员社区建设等三大维度,继续深入探索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党建工作高效发展的新路径。
[摘要]公立医疗机构党支部在组织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推动党支部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是解决基层党支部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对上海市部分口腔公立医疗机构党支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分析党建和业务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提出创新融合机制的思路和对策,找到切入点和着力点,并为推动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和作用发挥提供借鉴和思考。
2025年3月~4月 三月 4日至11日,上海代表、委员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努力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12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