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名义汇率双向波动幅度明显增加,对中国跨境贸易产生不利冲击,而近年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稳步提升理论上能缓解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跨境贸易的负向影响程度。在对月度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2012年1月至2023年10月共142个月的时间序列数据与多变量EG两步法的实证研究发现,考察期间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波动水平的上升显著抑制了中国货物贸易规模,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数字鸿沟与人口红利消退下的劳动力再配置优化并存于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在数字鸿沟中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更具实际意义。为此,实证检验数字接入鸿沟、数字应用鸿沟对劳动力再配置的动态效应,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识别数字鸿沟中的劳动力配置效率提升路径。研究表明,数字接入鸿沟、数字应用鸿沟均对劳动力再配置存在扭曲效应;数字鸿沟可通过劳动力技能溢价、技能结构影响劳动力再配置;数字接入鸿沟对
摘要: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基于第十四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考察数字化转型对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显著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且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支持产品设计和优化客户管理进而提高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拓展分析表明,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创新激励效果也不断增强,并且数字化转型能激励企业将新
摘要:数字经济的崛起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迈向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基于201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异质性、非线性及空间溢出等特征,并在创新测算数据资产价值的基础上,对数据资产和人力资本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水平和区域创新效率均呈现增长态势,且东高西低的梯度分布特征明显;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提升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并呈现东部更为明显的地区异
摘要:高质量就业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丰富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就业体系。以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为逻辑起点,按照“共建—共享—共富—人的发展”脉络,对高质量就业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解构。研究发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路径在于发展。数字经济代表生产力的发展和跃迁,为高质量就业注入新动力。数字经济发展助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资本深化,重塑劳动力流通机制和生产方式,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高效共建和人的发展内涵提供了契机,但
摘要:为了探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制造业技术选择偏离的改善路径,选取2008—2022年中国274个城市作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分析高铁开通对制造业技术选择偏离的影响,并使用异质性稳健估计双重差分(CSDID)模型检验高铁开通的异质性效应。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制造业技术选择偏离的改善存在地理区位上的“拐点”,中部地区的城市甚至呈现出“劫贫济富”的现象;产业政策异质性检验发现,在实施
摘要:为加速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构建创新力与生产力指标体系,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中国各省份2009—2022年新质生产力的内部耦合协调关系,揭示创新力与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耦合协调机制,并从四大地区的多维时空视角分析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的发展状况和差异性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波动式增长趋势,在区域层面存在显著不均衡特征。基于Dagum基尼系数研究发现,区
摘要: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随着劳动力流动进入新阶段,农村代际居住状况成为影响家庭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方面,为此从理论层面梳理代际居住距离对养老质量影响的内在机制,并利用千村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代际之间存在居住距离成为农村家庭的常态,并且这种常态可能会因为成年子女城镇定居的趋势与愿景而强化。第二,代际居住距离存在的实质是子女陪伴的减少,造成传统的“养儿防老”预期受到
摘要:人口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意义重大。从人口素质、人口总量、人口区域结构、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四个维度阐释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并优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结合赋权法测算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基尼系数分析区域差异。研究发现:2010—2021年中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行趋势,2021年有所下降,波动幅度较小,但地区间差异较大;人口素质、资源环境协调及区域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