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绿色创新进而赋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以2012~2023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化转型、绿色创新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化转型通过绿色创新间接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均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摘要]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进而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基于2010\~2023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1)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这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专业化分工在其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和双门槛效应,而且当专业化分工水平越过高的门槛值后,数字化转型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更大,但是在低的门槛值以下时这种作用不明显;(3)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且专业化分工在其中具有显著的空间中介效应;(4)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的企业,从数字化转型中获得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大。为增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应加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撑体系和能力建设,并实施差异化的数字化转型策略。
[摘要]企业数字化转型是贯彻落实数字经济战略,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聚焦于政府数字关注度-企业数字化转型传导方式,实证检验政府数字关注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2007\~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研究发现政府数字关注度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且上述效应在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地区数字基础建设较好时作用效果更加明显。政府数字关注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主要通过政府及企业两方面的传递路径发挥作用,政府数字关注度提高数字化补助,同时作用于企业间同群效应,即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模仿学习行为。本文研究结论对于丰富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研究,探究如何充分发挥政策有效性破解企业数字化转型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在由零售商主导的 Stackelberg博弈中,构建两制造商单零售商、单制造商两零售商和两制造商两零售商竞争结构,研究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制造商竞争强度和零售商竞争强度对供应链成员的定价与减排决策以及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消费者低碳偏好系数增加,零售商和高减排效率制造商的利润增加,而低减排效率制造商的利润可能减少,此时较高的零售商竞争强度有利于低减排效率制造商从低碳偏好系数的增加中获利;(2)当制造商竞争强度增加,低减排效率制造商的利润减少,高减排效率制造商的利润可能增加,零售商的利润变化取决于其竞争结构和市场份额;(3)当零售商竞争强度增加,制造商的利润总是增加,高市场份额零售商的利润减少,而低市场份额零售商的利润可能增加;(4)与制造商主导的情形比较,发现在零售商主导时,零售商分配到的利润更多,但供应链的减排量不变,且零售商竞争强度的增加总是有利于制造商。
[摘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绿证市场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策略。然而,现有研究多从发电商的经济角度分析市场耦合关系,忽视了用户进入碳市场的情况。针对这一不足,本文提出了尿素商参与电碳证市场双层优化模型,引入用户参与碳市场的决策机制,从利润和碳减排两个角度,研究尿素商这一特殊用户对市场主体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商参与电碳证市场能产生“ 1+1>2 ”效应;尿素商参与碳市场可显著提高耦合市场的整体效益;提升绿证比例和降低碳配额会减少尿素商的产量。由此,本文提出国家应大力发展完善碳证交易机制,加快尿素行业能源消费电气化以及碳市场的纳入等建议。
[摘要]为应对经济效率不高、社会福利分配不均、生态环境退化三大发展问题,国家提出重点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化建设等应适度超前发展。本文基于2012~2024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半参数门限空间滞后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基建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空间溢出非对称影响和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数字基建能够显著促进包容性绿色增长;数字基建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边际效应”递增-“边际效应”阻滞-“边际效应”递减的“U形”非线性特征,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数字基建对包容性绿色增长存在空间溢出非对称影响,数字基建发达地区获取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大于欠发达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建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偏导图呈“U形”非线性特征,对中部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偏导图呈“W形”非线性特征。
[摘要]“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进程加快,但面临各种阻滞因素:可再生能源的综合成本仍然较高,化石能源仍然是能源保供给的主要担当,工业原料用化石能源的技术替代难度较高。新质生产力可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强劲支撑:(1)可以赋能能源密集型产业节能降耗、降低排放;(2)能通过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3)可以拓展新产业,开启新的发展动能,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而能源结构调整也能催生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打开新质生产力的市场需求空间,培育技术密集的新能源产业,拓展新质生产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场景。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质生产力形成可以实现相互加持、互为因果的协同效应。协同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质生产力形成要从政策层面科学统筹实施,要明确中长期能源结构调整规划和目标安排、明确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的政策体系、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各类新质生产关系。
[摘要]推动要素高效配置对于提升经济循环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1~2023年全体A股民营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将2016年国务院清理政府拖欠民营企业账款专项督导行动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三重差分法考察专项督导行动下清理地方政府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对民营企业跨区域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专项督导下清理地方政府欠款显著促进了督导地区有政府采购合同关系的民营企业跨省域设立异地子公司。机制分析表明,地方政府清偿欠款通过发挥流动性约束缓解效应、生产率提升效应和交易成本降低效应,推动民营企业跨区域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欠款清理对民营企业跨区域投资的促进作用在议价能力低、经营稳健的民营企业以及位于财政压力较低、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揭示了清偿政府欠款对于促进民营企业资本跨区域流动的积极作用,为有效解决政府欠款问题以及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经验证据。
[摘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服务,是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重要路径。因此,本文以2015~2024年商业银行与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企业贷款数据将其与银行相关联,并用机器学习算法计算金融新质生产力指数,研究其对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通过理论模型的推导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金融新质生产力与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呈正相关关系,并且通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优化信贷配置和完善信贷治理的机制渠道起正向作用;(2)异质性分析显示,地区层面,金融监管力度大、网商银行业务普及高的地区,金融新质生产力对外贸转型升级的作用尤为明显,而在企业层面,则只有在企业风险承担水平高、非高科技产业的企业中起作用;(3)进一步分析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金融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银行单侧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正向作用。
[摘要]外资撤出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逆向过程,其引致的供应链稳定性风险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循环质量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10~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供应链数据,实证检验了外资撤出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外资撤出会显著削弱供应链韧性,其作用路径是通过资金链加剧企业融资约束、创新链降低水平和垂直技术溢出的传导效能。从异质性角度看,非国有、资产密集型、高虚拟集聚及环境敏感性高的企业受外资撤出冲击更为显著。外资撤离的削弱作用存在行业内多级溢出;自贸区设立对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与增强供应链稳定性具有双重积极效应。本文为企业进一步吸引和有效利用外资,增强供应链质量和效益提供重要政策参考。
[摘要]预测作为现代产业经济管理的核心环节,对于保障经济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及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混频时序融合双重注意力网络(Mixed-Frequency Temporal Fusion Dual Attention Network,简称 MF-TF-DAN)。尤为关键的是,MF-TF-DAN模型创新性地引入了双重注意力机制,该机制从时间和特征两个维度出发,对经过GRU和CNN处理后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重要性评估。本文在产业风险数据集上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验验证,包括不同预测步长的模型对比实验和消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MF-TF-DAN模型在混频数据预测任务中表现出显著优于其他对比模型的性能。这一成果不仅证明了模型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为产业风险预测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该模型为产业管理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准风险预警能力,使管理者能够更深入地洞察市场变化,提前识别并评估潜在风险,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企业战略和市场应对策略。
[摘要]碳价格的精准预测能够为气候政策制定、投资者理性决策以及维护碳市场稳定运行提供定量支撑与参考依据。本文提出一种结合数据增强、经验模态分解和双向长短期记忆技术的新型混合机器学习Mod-EMD-BiLSTM预测模型。具体来说,(1)对原始碳价格序列进行经验模态分解,得到一系列较平稳且低噪音的内在模态分量(IMF);(2)引入数据增强技术,强化数据重组并随机生成一半的IMF组合;(3)基于本模型的预防与预测两大平行机制对IMF组合分量做进一步预处理并展开模型训练;(4)通过BiLSTM神经网络的全连接层集成两大框架的输出值,获取最终的碳价格预测结果。在建立预测模型的基础上,爬取湖北碳交易市场 2014~2024 年的碳交易日度收盘价格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相较于其他15种基准模型,呈现出最佳的方向预测精度,体现了模型具备优越的预测性能与较好的实用性。
[摘要]本文以2006\~2023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开展全要素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实证分析,构建区域全要素生产效率影响要素指标体系,并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与变截距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江苏省及辖区的不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时间段内,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等5个指标和物质资本存量指标分别对整个江苏省全要素生产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南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等5个指标、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等4个指标、北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等3个指标,分别对区域内全要素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南部地区物质资本存量指标、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等3个指标、北部地区产业结构等3个指标,分别对区域内全要素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基于此,为进一步促进江苏省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提出增加区域内科研投入、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城市与市场双重改革的针对性建议。
[摘要]中国加快能源消费转型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它不仅取决于生产部门和居民部门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也取决于能源技术创新。本文构建PVAR模型,利用2000\~2023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口变动与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口变动是能源消费以及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与能源消费正相关,老年抚养比与能源消费负相关,但前者比后者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更大;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费具有双向效应,呈现跨期异质性,有利于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人口变动与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费的叠加效应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的溢出和替代效应及人口与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建议促进人口适度均衡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能源革命以及技术创新,实现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以尽快达成“双碳”目标。
[摘要]绿色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基于高层梯队理论,采用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国际化董事会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化董事会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绿色创新;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实施高管股权激励和数字化转型水平高的企业,国际化董事会对绿色创新的提升作用更大。机制分析发现,国际化董事会对企业ESG表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企业ESG表现在国际化董事会与绿色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文从公司治理视角扩展了绿色创新的驱动因素,也为企业的绿色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管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