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耐心资本是引导创新资源与要素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实践要求。因此,本文聚焦耐心资本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分析其在创新成果转化、产业结构优化与人才集聚中的协同作用。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耐心资本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耐心资本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更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其影响主要通过提升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促进人才集聚三方面实现。因此,应充分发挥耐心资本在技术创新与结构转型中的引导作用,推动资本要素更稳定、更公平地流动,持续释放创新的潜能,形成新质生产力。
[摘要]本文以全国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低碳城市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内在机制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低碳城市建设能够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验证了该结论的可靠性;(2)低碳城市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应存在城市区位、资源禀赋和碳排放强度的异质性,其中,低碳城市建设可以显著促进东、西部地区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高碳排放城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3)低碳城市建设能够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三条路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并且财政分权在低碳城市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4)低碳城市建设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对试点城市和周边城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本研究结论为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和拓宽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提供了方向指引。
[摘要]本文以2018\~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新质生产力对企业碳排放的影响,并探究了大数据试点政策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企业碳减排,且大数据试点政策对此有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位于东部地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的企业新质生产力减排效果显著更强;国有与非国有企业减排效果均显著,但国有企业受到的调节作用更显著。研究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建议:政府可制定分阶段、分类别的激励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而降低碳排放,并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升政策效率;企业则需利用政策支持加速数字化转型,重视信号传递效应,加强碳信息披露,加大新质生产力投入,降低碳排放,助力“双碳”目标。
[摘要]新质生产力对于国际创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政府政策、市场环境及知识基础的影响。本文基于国际创业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非对称创新理论,选取中国上市公司中的国际创业企业2013\~2023年的面板数据,探究新质生产力对国际创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市场-制度-技术”框架下市场厚度、市场流畅度、政府事前补贴、政府事后补贴、知识深度与知识宽度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国际创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市场厚度、政府事前补贴、政府事后补贴与知识宽度均正向调节新质生产力与国际创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而知识深度起负向调节作用,市场流畅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调节作用。本文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视角,并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促进国际创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然而,区域间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成为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掣肘。因此,本文聚焦2012\~2024年中国四大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时空演变及收敛性,以期为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马尔可夫链法与时空收敛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新质生产力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Dagum基尼系数分解表明,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均值高达 70.42% ,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马尔可夫链表明,各省(区、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下,新质生产力水平低或较低的省(区、市)在空间上邻近时,倾向于维持原状,而较少向更高水平转移。当低水平和较低水平的省(区、市)与中高或高水平省(区、市)相邻时,均存在向上转移概率,但维持原状概率更高。从收敛性看,各地区新质生产力均呈现发散特征,区域差距不断扩大。同时,各地区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和中部地区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区域竞争激烈。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呈现正向空间溢出,区域协同效应显著。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共同富裕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辩证统一。本文基于发展-分配范式转换理论框架,利用2012\~2024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驱动共同富裕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通过双路径协同促进共同富裕—科技创新投入驱动“做大蛋糕”(经济规模扩张),公共服务改善优化“分好蛋糕”(分配效率提升)。尤为重要的是,二者存在动态互促机制:“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保障,而分配优化又反哺发展跃升。本文揭示新质生产力通过发展-分配动态平衡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为构建长效机制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
[摘要]公共数据开放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以我国城市是否上线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为准自然实验,以2006\~2023年280个城市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公共数据开放能否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能显著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效率,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公共数据开放能够通过促进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提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进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资源型、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城市开展试点政策对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作用更显著。本文研究结论对相关部门制定公共数据开放、绿色技术创新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城市能源效率提升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数据资产作为企业新型的核心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正在重塑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和资本结构。本文以2010\~2023年中国A股的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企业数据资产化程度,分析企业数据资产化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据资产化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具体而言,数据资产化可以通过降低财务风险的防御性机制和提高财务柔性的主动性机制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研究结论不仅为厘清数据资产化对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路径和作用边界提供实证支撑,而且为进一步开发企业具体的数据资产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引。
[摘要]服务贸易的发展为地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产业结构升级注入了新活力。本文借助中国推进“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创新”的契机,利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试点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存在明显的“批次效应”与递增的动态效应,且通过人力资本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资本积累效应的影响路径进行传递。本文为各地区如何通过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经验依据。
[摘要]本文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视角出发,基于 2018~2023 年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动态QCA方法,探寻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驱动路径。研究发现:实现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多因素发挥协同作用,单因素并非是形成先进制造业高度集群的必要条件。但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高创业活跃度、发达的金融水平对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作用日渐彰显。实现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具有多元路径,并伴随复杂的内在机制,具体可概括为“数字弱势下的均衡驱动型”、“要素禀赋主导-政府辅助型”、“数字基础设施-市场双轮驱动型”、“市场主导-多元支撑型”4种组态。组内分析发现,拥有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的城市倾向于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市场双轮驱动型”、“市场主导-多元支撑型”实现高先进制造业集群,而缺乏此类组织的城市则通过“数字弱势下的均衡驱动型”、“要素禀赋主导-政府辅助型”实现集群发展。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促进了创新要素在我国加快布局,但各地区创新发展面临差距扩大、空间重构等问题。通过城市间合作构建创新网络,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本文以2010\~2023年京津冀各城市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互投数据构建京津冀创新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分析创新网络演化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凝聚性逐渐增强;创新合作不断深化,城市独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网络空间格局呈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多层次”演变的趋势。回归结果表明传递性、择优连接以及地理、制度邻近性对京津冀创新网络演化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认知邻近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也能够显著促进京津冀创新网络演化。
[摘要]本文构建了涵盖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及社会与环境发展的低空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改进的熵权TOPSIS法,对我国30个省(区、市)低空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我国低空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产业链规模、市场需求和社会影响;(2)空间集聚效应明显,东部地区发展稳定,中、西部和东北部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了区域发展不均衡性;(3)低空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较强的路径依赖性,高等级地区稳定性较强,低等级地区则依赖于高等级区域的辐射效应,具备较强的上升潜力。
[摘要]本文以感知价值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为基础,建立基于价值-风险-意愿框架的新能源汽车购买决策行为理论模型,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环境和政策等方面因素,研究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是由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感知价值和感知风险共同决定的。新能源汽车购买激励政策和消费者创新性对新能源汽车的感知价值具有显著影响;新能源汽车相对较高的价格和有限的续航里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感知风险,从而会负向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调节变量分析表明具备更多环境知识和感知有效性的消费者,其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转化为购买行为的可能性更大。多群组分析结果表明:女性群组、低学历群组、高收入群组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转化为购买行为的可能性更大。另外,有充电桩、低寒地区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转化为购买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摘要]创新是提升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供应链溢出效应情境下,客户ESG表现是否影响供应商企业创新?本文以2010\~2024年披露前五大客户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客户ESG表现对供应商企业创新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客户良好的ESG表现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信息不对称和经营风险促进供应商企业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供应商处于重污染行业、供应链关系越稳定、客户议价能力越强时,客户良好的ESG表现对供应商企业创新的提升效应越强。本文拓展了跨企业关系情境下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和客户ESG表现的经济后果研究,研究结论为优化供应链关系管理和提高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供经验证据。
[摘要]企业是双循环的实践主体,在加速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联动新发展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基于2011\~2024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从国内国际市场协同视角探究ESG对双循环有效联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SG能够提高双循环有效联动程度,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双循环有效联动源于ESG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深化企业人力资本与拓展企业技术溢出渠道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协同程度的提升。异质性分析显示,ESG的双循环联动提升效应在环境与公司治理维度、非国有企业以及重污染企业中更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ESG的双循环联动提升效应不存在行业或地区溢出效应,国内市场主导型企业更易借助ESG优势实现双循环有效联动。本文从微观企业国内国际市场协同关系视角研究了ESG的双循环联动提升效应,为鼓励企业加强ESG建设,加速我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有益参考与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