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垄间,“土专家”身旁围满专注求学的身影;果园里,学员们握着修枝剪跃跃欲试;直播间内,农民举着农产品对着跳动的订单喜笑颜开……瓜荫斑驳,翠蔓舒枝,一张张笑脸正从田间课堂走向丰收田野。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不仅关乎农民个体的成长,更影响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2025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广校建设”“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接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农
编者按:今年4月中央农广校、农民体协组织开展全国分区调研,调研组赴河北、甘肃、云南等6省(区),围绕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体系建设、教育培训条件能力提升及农民体育文化等关键领域,开展实地调研。调研报告系统呈现了“十四五”期间各地在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民体育工作取得的成效,也直面问题挑战,提出对策建议,为科学谋划“十五五”、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敬请关注。 河北片区调研组一行于
2025年4月,中央农广校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省(区)农广校、农民体协组成调研组赴甘肃省开展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庆阳市农广校、山丹县农广校、武威金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等地,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市县领导及省市县三级农广校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全面了解西北地区农广校、农民体协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实际需求,对“十五五”进一步发挥农广校、农民体协作用进行
根据2025年中央农广校、农民体协分区调研总体安排,西南片区调研组由中央农广校与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5省级农广校校长参与,4月7—11日赴云南省开展实地调研。期间,调研组一行先后赴昆明市晋宁区,大理州巍山县、大理市,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开展调研,这些调研点既有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县,也有农民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县,还有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先进地区,特别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020年、2
2025年4月26—29日,中央农广校、农民体协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黑龙江农垦、大连6个省级农广校主要负责同志前往内蒙古自治区调研。 一、基本情况 调研组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精神和农业农村部党组“做实做强农广校体系”有关要求,系统了解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黑龙江农垦、大连六个省级农广校推进体系建设、农民教育培训及农民体育工作的经验做法,听取了基层
4月14—17日,中央农广校、农民体协调研组会同湖南、湖北、广东、广东农垦、广西、海南6省级广校体协主要负责同志前往湖北省调研。调研期间,实地走访潜江市、石首市、东西湖区农广校(文化站)、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组织召开区域座谈会,了解6省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民体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实地调研基本情况 一是教育培训基础扎实,基层校建设效果显著。在阵地建设方面,湖北省农广校体系以创建优质校为抓手,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作为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长期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学历提升教育的重任。然而,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广校也面临着诸多亟须突破的现实挑战。深刻认识这些挑战并探索有效的“能力突围”路径,对于提升农广校服务效能、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校长作为各级农广校的核心领导者,需要具备复合型、高标准的素质能力,既要包含教育家的视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庆阳香包”是甘肃省庆阳地区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刺绣珍品,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娴熟的刺绣工艺、清新典雅的天然香料、七彩丝线手工精制而成,是远古图腾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与中医文化,兼具装饰性与保健功能,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于2006年入选第一
在AI时代背景下,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各行业。为适应AI新时代,陕西省宝鸡市聚焦AI技术,不断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新路径,再造“AI+区域文化特色产业多元培育”新品牌。 一、宝鸡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 宝鸡市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践中,精心构建了“1+X·天地人”“五位一体”“126培训”“聚焦‘三轮驱动’ 打造‘1+终身’”等多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宝鸡模式”。截至目前,宝鸡市共培育高素
农民中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农民、提升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近年来,河北省衡水市农广校围绕“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特色立校、育才强农”的理念,深入推进农民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在招生规模、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衡水市农广校农民中职教育概况 衡水市各级农广校以农民中职教育为抓手,通过市、县两级协同配合,实现招生
农民田间学校是全国农广体系“四级建制——五级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的农民教育培训基础平台,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增强农民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推动农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新形势下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特点 (一)技能培训科技导向性强。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育不仅注重传统农业技能,还重点培训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帮
近年来,柞水县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信息中心培训主阵地的作用,遵循“一主多元”体系,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的工作思路,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育形式,充分发挥“乡土专家”“农民田间学校”的作用。按照中央、省级、市级高素质农民培育要求,在公共基础、专业技能、能力拓展和实训操作等传统培训模式指引下,结合当地产业实际,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形成了“传统支撑、特色引
葡萄蚧壳虫在靠近根部的浅土层越冬,每年春天气温稳定在18℃左右,下雨或浇水湿度变大时开始出蛰。其贴着树皮里面向上爬,借助树皮挡住农药进行自我保护。蚧壳虫爬到新梢周围时,其排泄物开始污染叶片,随后在果穗周围产卵,同时分泌蜡质层保护身体和卵,当卵再次孵化时,幼虫便随即进袋危害果穗。 蚧壳虫很难根治,是因为它恰到好处的自我保护,这种求生本能在众多的葡萄虫害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笔者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
农民教育培训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作为基层农广校,要适应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新工种的培训需求,突出实效,办好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安徽省农广校五河分校(以下简称五河县农广校)先后获得“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育才兴农示范校”“全国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A级校”“全国100所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百佳校”等荣誉称号。 笔者作为县级农广校一线教师,在长期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一套
2024年10月31日,在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由重庆市农广校万州区分校等单位联合提交的《“田间学校”迭代升级“田间学院”持续育训助农增收模式出海——中国和斯里兰卡的农业职业教育合作实践案例》,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105个获奖案例,标志着万州区农广校在农业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获国际认可。 一、主要做法 (一)模式升级,构建多元培育体系 万州区农广校聚焦精品粮油、优质蔬菜等7个
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进程中,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农宣中心(农广校)积极探索,创新建设“凤翔区农民手机学校”数字学习平台。自2021年开展实践以来,该平台已累计服务农民3676万余人次,凤翔区的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和模式两次荣获“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称号,走出了一条数字化赋能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新路径。 一、构建数字学习平台,夯实教育服务基础 凤翔区农民手机学校搭建起“四位一体”的功能架构。数字学习平
在如东县广袤的田野上,江苏省农广校如东分校的周爱军十八年如一日,深耕在农民教育培训的第一线。他以精准化培育提升农民素质,以典型示范激活乡村动能,以创新模式破解农技推广难题,用科技与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成为农民心中的“贴心人”。 精准培育,构建农民成长“孵化器” “农民要富,脑袋先富;乡村要兴,人才必兴。”这是周爱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培育如东县高素质农民队伍,他将精准化培育理念融
每年的4月底至5月初,是湖北满园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最忙碌的时候,在满园果极早熟桃基地,湖北省内最早上市的桃子,出现了“一桃难求”的畅销场面,成为当地一大优势品牌,桃行业的风向标。每到这个时候,满园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章龙的电话便被各种经销商客户“打爆了”,不少客户提前预订即将上市的桃子,一些客户尽兴而归,很快就把这些抢手的桃子给卖完了。凭借一颗桃,章龙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漯河市正绿家庭农场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青年村,2013年由退伍军人、“80后”高素质农民刘建华创办,农场主营水果种植。通过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农场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并通过打造品牌实现产品增值。农场开展生态种植模式,即果园生草—杂草还田—酵素施用—蚯蚓繁殖—蚯蚓粪利用。同时,农场不断引进桃、李子、梨、西梅、葡萄、无花果等多个名特优新品种,实现错峰上市和优质优价,亩均净效益达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