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对比国家统计数据、棉花长势监测和小区实收复测等资料,多方证实2024年新疆绿洲棉花获得大丰收,籽棉、皮棉单产都创历史新高。对新疆 2024年高产创建棉田的测产情况进行了总结,对成效取得的原因以及精河县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第1次测产结果:百亩(编者注: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亩 ≈666.7m2 攻关田每 666.7m2 籽棉产量为 509.8kg ,每 666.7m2 皮棉产量 198.3kg ;千亩示范方每 666.7m2 籽棉产量为 474.1kg ,每 666.7m2 皮棉产量为185.3kg ;万亩示范片每 666.7m2 籽棉产量为 448.1kg ,每 666.7m2 皮棉产量为 174.3kgo 第2次测产结果:百亩攻关田每666.7m2 籽棉产量为 566.2kg 每 666.7m2 皮棉产量为 234.4kg ;千亩示范方每 666.7m2 籽棉产量为 527.9kg ,每 666.7m2 皮棉产量为 218.7kg ;万亩示范片每 666.7m2 籽棉产量为 507.4kg ,每 666.7m2 皮棉产量为 210.2kg 。特别是精河县实现了每666.7m2 籽棉产量百亩攻关田为 743.60kg ,千亩示范方为 667.60kg ,万亩示范片为 630.50kg 的超高产量水平。原棉品质分析表明,与手采棉相比,机采棉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损失 0.7~1.7mm ,长度整齐度指数降低 1.3~2.9 百分点,马克隆值不受加工影响,断裂比强度则有趋势性提高;霜后花的纤维不成熟,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大幅下降,可纺性能差。除了当地的有效组织落实,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一是2024年新疆绿洲主产棉区的热量丰富,春早秋晚无霜期长,特别是秋高气爽、阳光充足,十分有利于棉花生产。除局部区域遭遇冰雹大风灾害天气以外,大部地区天气条件总体有利。二是选用优良品种,科学运用合理密植、干播湿出、肥水一体化、绿色防控、化学脱叶和机械化采收等关键技术措施。综上,2024年新疆绿洲棉花大丰收是“人努力、天帮忙和科技兴棉”共同作用的结果。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新疆近年细绒棉品质现状分析,明确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为推动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2019—2023年新疆细绒棉纤维品质公证检验数据为依据,进行纤维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等指标的等级和占比分析。结果显示,除2020年纤维品质整体较低外,2019—2023年新疆细绒棉纤维品质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有波动,且其品质表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优于新疆地方。细绒棉纤维长度升高,新疆总体年均上升 0.11mm,2023 年达到 29.47mm,5 年平均 ?28mm 的总体占比达 92.00% ;马克隆值A、B级比例波动增加,总体占比由2019年的 83.56% 升到2023年的 92.00% ;断裂比强度上升,5年平均新疆总体的强级和中等级占比接近 90% ;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增加,总体年均上升0.08百分点,5年平均总体的中等级占比约为 70‰ 因此,建议加强新疆细绒棉品种品质改良,研发制定品质保优栽培技术等,进而促进新疆棉花高质量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摘要:综合评估施用微生物肥料(以下简称微肥)对我国棉花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对农田肥料管理、土壤健康维护和棉花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知网和WebofScience数据库中收集了2024年11月20日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1385篇关于施用微肥对土壤质量或棉花产量影响的文献,并筛选了符合标准的40篇文献(获取266对数据)用于Meta分析。结果表明,施用微肥可显著提高棉花叶绿素含量( 7.1% 、单株结铃数( 14.4% )和铃重 (5.9% ,并对棉花籽棉单产( 7.9% )和皮棉电 14.2% )单产具有实质促进作用。同时,施用微肥可降低土壤 pH(12.6% ,并提高土壤养分水平和脲酶活性( 18.5% ,尤其显著增加土壤速效磷 (24.0% 和全氮 (27.4%) 的含量。此外,在施用微肥条件下,除土壤脲酶活性和pH外,土壤养分含量指标均与棉花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包括土壤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等营养元素。总之,探明微肥对棉田土壤性质和棉花产量的影响,可为优化我国棉田肥料管理措施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以2022年国家审定的16个黄河流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23—2024年在新疆石河子试验站人工病圃进行试验和调查,比较了其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发病率、病情指数、反应型)及铃重、衣分和单株结铃数等产量性状在2地的差异,并分析了性状间的相关性。连续2年的抗病鉴定结果显示:16个供试品种在黄河流域安阳、石河子2地人工病圃的病情指数相关系数达0.87,2地鉴定结果高度一致;从抗病性表现来看,除豫棉508、中棉EB004和中杂306表现为感病外,其余13个品种均达耐病及以上水平;在产量性状方面,参试品种中铃重、单株结铃数、衣分较高的品种分别为中棉EB004(7.5g)、鲁棉 263(11.8)和邯 3206(46.8% );相关分析显示,病情指数与铃重、衣分和单株结铃数均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筛选获得的抗病性强、产量性状优良的棉花材料,可作为新疆棉花抗病育种的核心种质资源,为后续棉花抗病品种的培育及高产优质多抗育种目标的实现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摘要:为筛选出可用于选育适合豫东地区种植的早熟棉新品种的资源材料,以自主选育的45份早熟棉品系为研究对象,对其14个主要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45份材料间的性状变异系数在 0.65%~11.88% ,变幅较大,其中单株结铃数变异幅度最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生育期与株高、铃重、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极显著正相关,与马克隆值显著负相关,与单株果枝数、皮棉单产分别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株高与第一果枝节位、单株果枝数、铃重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结铃数显著负相关;第一果枝节位与籽棉单产、皮棉单产极显著正相关,与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极显著负相关,与衣分显著负相关;衣分与马克隆值显著正相关;铃重与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极显著正相关,与马克隆值显著负相关。将45份早熟棉品系的14个主要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前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高达 88.167% ,包含了14个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将45份品系分为4类;第I类群属于生育期较短,株高较高,衣分、皮棉单产和纤维品质都一般的类群;第Ⅱ类群是籽棉单产较高,皮棉单产一般,纤维品质较好的1个类群,育种中可加以重点应用;第类群是生育期短,株高最矮,单产最高,纤维品质一般的1个类群;第IV类群是生育期最长、株高最高,衣分最高,铃重最高,单产一般,纤维品质最好的1个类群。其中,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材料有13份,分别是:8、9、40、11、24、1、5、14、29、37、4、10、3,可重点用于培育适合豫东地区种植的早熟棉新品种,对于其他早熟、高产或者优质材料,可作为亲本进一步改良。
摘要:为了解辽河流域棉区无膜栽培棉田土壤理化特征及地膜残留量,设无膜棉、覆膜棉2个处理试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年份无膜棉与覆膜棉土壤含水量及容重均无明显差异;2年覆膜棉处理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无膜棉处理,且相同处理随着耕层深度的增加三者均呈递减的趋势;地膜残留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无膜棉处理的地膜残留现象依然存在,且残留量在2023年、2024年均呈递减趋势。因此,在考虑生态环境为主要前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无膜棉的轮作能有效减轻残膜对土壤的污染。
摘要:新石K34品种于2023年通过甘肃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生育期137d,株高 74.8cm ,第一果枝节位5.2,单株结铃7.6个,铃重 5.9g ,衣分 41.4% ,霜前花率 91.9% ;抗枯萎病,抗黄萎病;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 30.9mm ,断裂比强度32.0cN?tex-1 ,马克隆值4.4,断裂伸长率 6.2% ,反射率 83.1% ,黄色深度7.7,长度整齐度指数 86.6% ,纺纱均匀性指数166.3。2年区域试验平均每 666.7m2 籽棉、皮棉产量分别为 389.5kg,163.9kg ,分别比对照酒棉10号增产 4.5% 和 10.7% 。基于新石K34在甘肃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表现,对新石K34选育过程、农艺性状、产量和纤维品质表现、抗病性等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其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摘要:国欣棉37于2023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种植区域为河北、河西走廊和新疆北疆植棉区,表现出较好的广适性。2020—2021年河北省春播常规棉组区域试验中,国欣棉37平均每 666.7m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冀丰1271增产 12.6%.15.4% 和 15.3%;2022-2023 年西北内陆棉区绿色通道转基因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中,国欣棉37平均每 666.7m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新陆早61号增产8.4%.10.9% 和 10.6%° 对国欣棉37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摘要:银兴棉18号于2022年8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在2019—2020年山东省中熟常规棉组区域试验中主要表现:春播生育期115d;植株塔形,茎秆坚硬,主茎茸毛密度中等,叶片中等大小;株高 104.3cm ,第一果枝节位6.9,单株果枝13.7个,单株结铃19.8个,铃重 6.5g ,霜前衣分 42.1% ,籽指 10.4g ,霜前花率 97.0%;2 年平均每 666.7m2 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 13.5%,15.1%,11.9% 和 12.8% 。对银兴棉18号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和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为该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中棉所2513于2023年10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非转基因早熟常规棉品种。在2022年湖南省棉花早熟组生产试验中,其平均每 666.7m2 皮棉产量为 95.5kg ,比对照湘棉早1号增产 8.2% 。概述了中棉所2513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其关键栽培技术。
摘要:根据2020一2024年青岛海关技术中心棉花实验室检测大数据,分析我国进口土耳其棉花品质指标的主体范围,总结不同主体指标各等级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进口土耳其棉花的品级合同指标相符率M以上级别最高;长度合同指标相符率1-1/8英寸(约 28.6mm )长度较高;马克隆值合同指标相符率G5范围相符率略低,不同指标不同时间段品质符合率略有偏差。综合认为:2020—2024年进口自土耳其的棉花品质有所波动,长度和马克隆值主体指标范围符合率较高,2023—2024年品级主体指标范围符合率偏低。
摘要:为揭示温度对新疆地区棉花秸秆(棉秆)生物质炭特性的影响,探究棉秆炭生产的适宜温度条件,以塔河2号棉秆为研究对象,使用马弗炉分别在 250°C.300°C.350°C.400°C.450°C.500°C.550°C. 和 600°C 下进行缺氧炭化试验,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8组棉秆炭样本,并通过质构仪、电子显微镜 ??pH 计及电导率测试仪等设备测定了棉秆炭的抗压强度、微观结构 ??pH 以及电导率等关键特性指标。结果显示: 250°C 和 300°C 的烧制温度未能完全达到棉秆炭化所需的温度条件,导致棉秆炭未完全炭化; 350°C 制备的棉秆炭在抗压性能方面表现最佳(横向抗压强度 1.48MPa ,纵向抗压强度 1.88MPa ),400℃下炭产率达到最高 (42.4%) ,且pH与电导率均随炭化温度升高而增加。综合炭产率、力学性能及关键特性指标分析, 350°C 至 400°C 为棉秆炭化的适宜温度范围,能够在保证较高炭产率的同时实现优异的力学性能。本研究可为新疆棉秆资源的高效高值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并可为减少农业废弃物及降低棉秆炭生产成本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无棣县地处山东省最北部,东北部濒临渤海,土壤属于滨海潮盐土,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的主要区域。棉花耐盐性强,是该县的优势大宗农作物。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棉花生产用工成本逐年增加,要稳定棉花面积和单产,就必须提高棉花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因此,基于无棣县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从科学选择示范区、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着力培育高产创建主体等方面对无棣县打造滨海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模范区的主要做法进行了介绍,以期为保障当地棉花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为改变山东省东营市棉花一年一熟的种植制度、提高植棉效益,自2016年开始示范棉花与饲用小黑麦一年两收种植模式。当地该模式种植面积在2022年达到了 333.3hm2 ,但在2023年之后又降到了不足 40hm2 。在总结该模式示范效果基础上,分析其面临的造谪困难、土壤盐碱化、市场开拓难等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其推广提供参考。
摘要:分析了湖南省桃源县棉花产业“十四五"规划期间植棉面积、产量、品种结构、技术装备、产业链、销售等方面的现状,并探讨了存在的不足,剖析当地“十五五”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桃源县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列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