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 35.7°N , 102.79°E 发生6.2级地震,地震有感范围广、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首先分析了此次地震灾害特征,对其原因进行探讨与思考后认为:积石山地震是发生在冬季深夜、强度达强震级别(6.2级)震源浅且破坏性强的逆冲型地震,地震发生地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区域且场地属于黄河流域、坐落在沉积地层上,房屋建筑设防水准低或未设防,震区人口密度大且为密集区等,这些都是造成人员伤亡重、财产损失大的主要原因。最后获得了对地震灾害应对的启示与建议:适当提高灾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加强灾害预测及应急能力建设,房屋建筑选址应该避开断层、江河冲击淤积区,未来一段时间特别是夏天雨季,灾区更容易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摘要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 MS6.2 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和地质灾害。本文从甘肃省历史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出发,通过对比区域内其他相似震级地震灾害,分析了积石山地震的灾情特征;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多角度剖析了此次地震灾情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积石山地震灾区目前正处于区域地震相对活跃期;相比历史相似震级的地震灾害,此次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更大;逆冲型发震构造、震源浅,加之黄土沉积的场地放大效应,是此次地震破坏力增强的主要因素;抗震性能低的土木或砖木为主的灾区房屋建筑结构,是造成建筑物倒塌损毁严重的主因;地震发生在夜晚凌晨时刻,民众基本已处于睡眠状态,大大缩短了民众的应急避灾与反应时间,加重了人员伤亡;而低温、高原高寒、山高坡陡等恶劣环境条件,不仅降低了被压埋人员的生存几率,还大大压缩了黄金救援时间,增大了救援难度。老人、儿童等脆弱群体比例高,灾害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弱,进一步加重了区域人员伤亡。最后,提出了区域针对性的防震减灾救灾建议。
摘要重力场的显著变化区域周边通常伴有变化明显的测点。为对沂述带附近重力场变化开展除常规分析外的进一步研究,本文在区域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显著变化区域周边测点的时序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验证其与周边地震的对应性。计算了沂述带附近2022年7月分别与前一期及2015年8月的数据差值并通过绘图选取了区域变化显著的周边测点,分析其时序变化与周边地震的初步对应,并采用地震预报效能评估软件进行了长期数据的分析验证。分析后认为: ① 广饶附近受地面沉降影响较大,昌邑附近受地下潜水层水位变化影响较大,枣庄及张庄等显著变化测点与周边地震有一定对应关系;② 5个显著变化测点在阈值类、趋势转折类共10个评估测项中仅有1项评估不合格,可以初步判定,沂述带附近的显著变化测点对测点周边 100km 范围的 ML3.0 左右地震具有较好的监测效能。
摘要介绍了通过“九五”“十五”“奥运保障”“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等项目建设的北京市数字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发展概况,统计了2016—2022年强震台网记录数据情况及其应用产出成果——地震烈度速报。结果表明,北京市数字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快速产出对震后响应、紧急处置、指挥调度等地震应急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要监测预报、抗震设防和应急救援是新时代防震减灾的3个基本途径,随着我国社会城镇化和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发展了新的科学观念和新技术。地震预报历经百年探索,对地震活动的不确定性取得了国际共识,概率预报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建设韧性城市已成为普遍认可的新理念,本文以雄安新区为例、结合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增强,指出了该区的建设还需注意诱发地震和土壤液化的风险。应急救援所涉及的地震伤亡问题受到学术界重视,老龄社会的地震应对是个新课题,对于地震必知的内容,本文从建筑物的易损部位、地震判断和老年人避险3个方面做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