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化大农业是以系统、全局的大农业观为指导,对传统小农经济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先进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多维生产空间、多种农业功能和多元实践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以现代化大产业为核心架构,以绿色高效为根本属性,以强带动能力为突出作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明确了着力点,提供了内在支
摘 要: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数实融合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智能化、网络化、平台化、服务化等特征,是现代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中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融合深度不足、融合发展不均衡、融合存在局部梗阻、融合面临安全风险和垄断风险等严峻挑战。以数实融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全力夯实人
摘 要:加强社会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加强社会建设,需加深对一般性现代化历程的理论认识,厘清社会建设在促进社会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和社会风险管控中的重要价值。要正确把握我国社会建设的历史方位,把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针对橄榄型社会结构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社会韧性提升中的短板,向着公平正义、安全有序、活力韧性的美好社会目标,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实现经济
摘 要:中国式创新凸显了不同情境下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谋发展的中国探索实践,为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借鉴启迪。在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作用下的技术阶段性演进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应用,是纵向观察中国式创新的最佳切入点。从经济追赶时期的“以市场换技术”到大变局下的技术与市场并重,是技术与市场内涵及范畴的深刻变化,二者的关系嬗变加速了中国式创新的逻辑转向。面对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更为迫切的内部
摘 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新质生产力注重科学技术因素对社会生产的影响,强调政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作用,形成劳动者新技能化、劳动资料科技化、劳动对象种类和形态多样化等要素特征。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包括所有权类型的新样式、更为紧密复杂系统化的协作关系、适配度更高的要素市场、共享型的分配趋势等。不断调整体制机制以适应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
摘 要:产业链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质生产力在产业间协同、适应外部冲击、维护安全可控、融入全球高端价值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还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通过解析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现代化的概念,分析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高端链接效应、效率提升效应、创新控制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在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过程中,仍存
摘 要: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提升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考察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韧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增强企业韧性,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同时,数字化转型主要作用于制造业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大型企业,对非制造业企业、非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的影响相对不明显。此外,城市层面的就业环境、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层面的
摘 要:基于2011—2022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等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效果、机制与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缓解了农村相对贫困;进一步通过变更系统GMM估计方法、替换变量处理以及样本期间波动性问题处理等方式进行检验,研究结论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显著增加信贷规模、改善信贷结构和提高信贷质量等信贷供给机制缓解农村相对贫困,还通过
摘 要:共同富裕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一个远景目标,“富裕”和“共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构造一个反映人力资本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基于经验证据检验人力资本通过增长效应和平衡效应推动“富裕”和“共享”,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提升既有利于“蛋糕”做大,又能有效促进“蛋糕”更好地分配,显著提升了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且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力度大于城镇居民,成为缩小
摘 要: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由之路。未来3—5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形成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匹配的发展规模,抢占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引领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呈现在全球范围拥有巨大市场和增长潜力、逐步形成外贸竞争新优势、拉动商品出口结构持续优化等态势,但也面临产业链起点不平衡冲击
摘 要:将法定数字货币引入DLM模型,阐述其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及其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并基于我国171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流动性创造水平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呈U型关系;法定数字货币总体上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且对上述U型关系起调节作用,其中法定数字货币作为金融监管工具时的调节效应强于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工具时的效应;银行数字化水平越高,法定数字货币的调节作用越显著。这
摘 要:使用我国沪深上市公司2019—2022年债券发行月度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探讨货币政策支持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实施显著收窄了债券信用利差,且实施效果在不同资产规模、发债规模、劳动密集度、资本密集度下具有一定异质性;将信用利差分解为流动性利差与违约利差后,发现其主要通过降低违约利差来收窄信用利差。进一步对观测期内具体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进行短期事件研究发现,下调中期借贷便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