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习近平外交思想继续彰显出与时俱进、引领时代的卓越理论品质,不仅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新成就、展现新作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提供更坚实战略支撑;也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中国方案,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注入信心和动力,有力引领百年变局演进方向。 一、元首外交书写大国外交恢宏新篇章 习近平主席亲自擘画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汽”)党委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一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奋力以培
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
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迫切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作出进一步部署,要求“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新征程上,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对202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作出重要部署。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会议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在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这些都为实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时代大势,着眼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4年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世界知识产权大会的贺信中强调,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新征程上,必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与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赓续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探索。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作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进程中肩负重要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坚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希望他们“带动
2024年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自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路’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国际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增进同共建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广大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把学问写在广袤大地上、写进群众心坎里。 涵养以百姓心为心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