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新形势下,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也有可能演变为政治风险。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7月1日第1版) 【释义】 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不要忘记衰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变乱。 【解读】 这句话出自《
2024年7月27日,也就是巴黎奥运会开幕的十几个小时之后,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项目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的第59个被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 或许有人会问,城市的中轴线,是中国北京独有的么?当然不是。那么,为什么只有北京会将中轴线作为遗产项目呢?其实,按照北大教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说法,北京城是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的结晶。它的中轴线,也是中国历代
古代西南地区有很多部族,司马迁对此曾作了真实的记述,《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其西其北又以什数,有的“皆魋结,耕田,有邑聚”,还有的“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班固在《汉书》中也对此作了同样的记载。这是汉代的情况,上溯到商周春秋时期,西南地区大大小小的部族数目可能更多。 这种情形和西南地区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这里位于黄河与长江两大巨流之间,
《左传》是智慧宝库 历史的活动是人的活动。《左传》在记录历史事件时,很自然会记录下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或污言秽行,因此《左传》洋溢着先贤的智慧和历史的经验,为我们今天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等提供思想的启迪。 如,《左传》讲治国要以诚信为本,所谓“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僖公二十五年),又讲“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隐公六年),要与邻国交好,和平相处。讲做人,《左传》就特别强调爱国主义精神,说“临患
《道德经》第77章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放任有余而不损、不足而不补,必定会因贫富悬殊而导致社会冲突。而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长不能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 贫富悬殊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产物。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民众就难以真正富裕。因此,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依循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规律治理国家,损其当损者,补其当补者。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序,以及经济政策中轻徭薄赋、为民制产、防止兼并,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a。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b,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a “北山”二句:化用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意。北山,因山在襄阳北,故称北山。隐者,孟浩然自称。 b 荠:荠菜,一种野菜,茎高数寸,叶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11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辞。《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孔子对《诗经》的道德教化作用推崇备至,曾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所说的温柔敦厚,正是中国古人修身养性所追求的目标。 以德治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国家的一个优良
据说,曾国藩喜欢给人写挽联,甚至为逝者写不过瘾,还要偷偷给生者预写,以致被朋友发现而翻脸。轶事是否为真不可考,但曾国藩对碑墓、哀祭之文有自己的见解,在《经史百家杂钞》编选中可见一斑。《杂钞》在姚鼐《古文辞类纂》基础上增删拓展而来,二者虽总篇数大致相当,但在分类及具体篇目辑选上却时有不同。比如,《古文辞类纂》将碑志单独分类,并选碑墓文九十篇(不含十六篇石刻文和碑表文),《杂钞》则将碑墓文附于传志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