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声乐艺术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可以从悠扬的旋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可以从美妙的歌声里得到劳作后的愉悦,可以在乐音的鸣响中得到审美的升华,可以在节奏的铿锵里得到精神的振奋。 声乐艺术又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表现形式,其音色音质的构成,是一个类似于人与人指纹不同的比喻,嗓音自然可以模仿,但不可复制,人们很容易从音色音质中辨别是哪位名家的歌唱。 美声唱法或称西洋唱法因有不用“
音乐理论(Music Theory)是对音乐作品内部结构(和弦、音阶、音高等)的技术分析,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无论是申克分析法还是音集集合理论,其核心都是“文本”(尤指乐谱文本)。新的音乐学研究不满足于纯粹的音乐形式分析,旗帜鲜明地与强调“自律”(autonomy)的分析模式以及注重“实证”(positivism)的历史研究发起挑战。目前国内比较熟悉的话题理论(Topic Theory)、叙事
第三潮流(Third Stream)是美国作曲家舒勒(Gunther Schuller,1925—2018)于1957 年提出的概念,最初主要指20世纪50至70年代以舒勒本人为核心的作曲家、演奏家群体在爵士乐(Jazz)与古典音乐(ClassicalMusic)两条主流的融合道路上进行的音乐实践。 然而,2000 年舒勒再次对第三潮流进行重新界定之时,开始从整体视角来审视一个世纪以来通过古典音
一、陕北民歌与20世纪社会发展 陕北民歌是流行在陕西省北部地区的民间歌曲种类,是当地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音乐体裁。陕北的地理位置处于黄土高原区,绝大部分是沟壑纵横的台原与山丘地带,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正是这里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生活状态,对于民歌的保护与存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旋律、风格特色。陕北民歌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信天游)、小调三种音乐体裁,生动、鲜活
新创歌剧《柳柳州》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品,广西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广西歌舞剧院、广西交响乐团、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联袂演出。继2024年4月11日至12日(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在中央歌剧院北京首演后,中演院线随即启动全国巡演,“五一”假期亮相青岛盛誉满载。 最近这些年,广西深度开掘本土文化资源,艺术创作十分活跃。《柳柳州》第一次在歌剧舞台塑造柳宗元的形
近期得到了一张CD,名为《中华吉祥果》,是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朱子健的演唱专辑。这张专辑由中国唱片(广州)有限公司出版,其中收录了朱子健演唱的12首甘肃风格的创作歌曲(亦有与其他人的重唱、对唱)。这12首歌曲,记录了朱子健对美丽家乡所特有的深厚情怀,表现了对甘南草原及黄河母亲河的挚爱之心。 我刚得到这张CD时,认为它只是一张常见的民歌专辑,故并未对其寄予厚望,然而当我反复聆
继3月捷杰耶夫携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来华演出,9月13日又一俄罗斯“重磅”乐团——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以下简称“柴交”)于哈尔滨大剧院拉开本次中国巡演的序幕,为中国的乐迷朋友带来俄罗斯音乐“教科书”级演绎。 诸多世界顶尖乐团以国名、地名命名,以作曲家命名的却凤毛麟角,“柴交”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这是一种殊荣,象征着乐团演绎该作曲家音乐水准的登峰造极。“柴交”前身为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成立于1930
笔者从学生时期就关注孙文明,并开始对其二胡艺术进行研究。春秋更迭,教学演奏二十余载,然孙文明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似曾神交。他的乐曲读解、技术诠释、乐谱寻绎等问题,时时牵动着我,尤其是对孙氏音乐行为之根由的思考,从未停止。总的来说,孙文明的二胡艺术有血有肉,他扎根生活却又能超越生活,这与当下盲目炫技、缺失韵味、忽视传统等种种二胡演奏上的迷失形成鲜明对比,却又不自知,现状令人堪忧[1]。 一、离
信阳处于中原文化、楚文化、吴会文化的交汇地带,具有南北交汇、豫韵楚风的特点。这些孕育了音域宽广、情感奔放、刚柔并融的信阳民歌。从音乐风格看,信阳民歌既有南方音乐的温婉细腻,又有北方民歌的粗犷豪迈,在调式、结构、旋律等方面都有南北融合的特征。从音乐体裁上看,信阳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叙事歌、革命历史情歌等多种形式,如《送郎当红军》《丰收乐》《山乡渔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就是信阳民歌的典型代表。在
一、《霍尔堡组曲》创作背景及作曲家简介 出生于挪威卑尔根的爱德华·黑格勒普·格里格(1843—1907)是浪漫主义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亦被称为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在西方音乐史上独烁其华。从六岁起他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钢琴,九岁时尝试学习作曲,展现出非凡的才华。1858—1862年,其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接受专业教育,但倍感德意志古典音乐创作风格的局限,于1864年毅然返回挪威,专研民间
《无锡景》自清末传承至今,作为具备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传唱区域的江南时调,其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广泛传播,促使其逐渐形成了富有各地独特韵味的同宗曲调。本文将以“无锡景调”为研究对象,从无锡景调概述、无锡景调在南北方音乐中的应用情况、无锡景调在南北方衍变性钩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管窥我国南北方同宗曲调衍变特性,探究其在不同地域和历史时期中的适应性和可塑性,以期拓宽“无锡景调”研究的内涵和深度。 一、无
一、古筝协奏曲《大漠行》的背景 (一)古筝协奏曲《大漠行》作者介绍 魏军教授是陕西筝派代表人物,也是陕西秦筝的领军人,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中国筝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古筝考级委员会副主任,师从高自成、周延甲先生,得益于岭南筝派传人陈安华先生、浙派筝家孙文妍先生的指教[1]。曾在多家文刊中发表了大量的关于筝史的论文,如《秦筝源流四证》《秦筝源流新证》等多篇关于秦筝历史的专业
序曲(Overture)源于法语“ouverture”,指17世纪芭蕾、歌剧或清唱剧庄严的序曲,18世纪沿用至交响曲中。它常常分为两个及以上的部分,既可以用于引入戏剧作品,也可以是独立的音乐会序曲。海顿和莫扎特的一些序曲有时也会从歌剧中分离出来而作为音乐会曲目演奏,贝多芬为剧院开幕或爱国庆典而创作的几首作品成为标准的音乐会序曲。浪漫主义的音乐会序曲则往往有一个历史的、诗意的或形象的标题,如韦伯的《
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贝拉·巴托克,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作品,巴托克的音乐作品的特殊之处大概在于它与匈牙利民间音乐的深刻联系。巴托克从1904到1918年收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并将这些音乐元素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此篇文章将重点讨论民间音乐对巴托克的影响,以及他如何将民间音乐的元素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文章主要以他的《钢琴奏鸣曲》Sz.80为例,介绍这首钢琴作品中所包含的像
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创作与表演的思维始终与民族文化历史遥相呼应,呈现出独具一格的东方美学色彩。这也使得中国钢琴音乐自成一派,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风采。与此同时,中国古典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通过将诗词文化融入钢琴音乐,作曲家不仅在音乐形式上进行了创新,更在文化意境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当代中国钢琴音乐与古典诗词文化的衔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衍生出“中和”“平和”“淡和”三种概念。先秦时期的儒家提出了“中和”之美,是礼乐结合下的政治产物,强调音乐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家嵇康提出了“平和”之美,提出音乐是以“平和”的精神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提出了“淡和”之美,音乐要淡雅、平和,使人内心淡泊,进而天下归于安宁。但由于中国古代“罢黜百家,独尊儒
在高等音乐院校现代音乐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演奏专业方向基本都包含爵士乐合奏类的训练课程,同传统演奏乐器的合奏与重奏等训练一样,合奏训练是爵士乐器演奏专业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当前大部分院校爵士乐合奏类课程排演曲目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日本或欧洲的爵士乐队或演奏家编创和演奏的融合爵士乐[1]作品为主,这种风格的作品常作为小乐队合奏训练所使用,乐队一般是以爵士鼓、电吉他、电贝司、电子合成器和萨克斯管(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合唱排练课程已经成为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高校合唱排练课程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合唱曲目,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民歌合唱融入合唱排练课程中,以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民歌合唱,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将民歌合唱融入高校
在中华文明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是绚丽的华章,它含蓄隽秀、韵贯古今,承载记录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文化。每一首诗、每一首词都是一幅意境绘画,让人在阅读中领略到历史的风云变幻,感受到人生百味。诗与歌总是有机交融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性和文学性相结合,将声乐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一种审美教育和情感陶冶。这样融合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数字技术为其进行模式转型提供了更多契机与可能。数字技术的崛起,不仅改变了音乐创作、传播和消费的传统模式,也为创新音乐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育方式和渠道提供了助力。为更好地推动数字技术与高校音乐教育有效融合,推动高校音乐教育实现模式转型,本文围绕数字技术与高校音乐教育的关系以及高校音乐教育的转型逻辑展开论述
在近两百年的钢琴弹奏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了弹琴的几个根本要素,只要抓住了这些要素,排除许多不必要的盲目性,就能科学地、有效地、快速地提高弹奏能力。每个人的手都存在弹奏的潜力等着我们去运用。人们会发现,原来弹琴不是那么神密,学生在自然的、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快速地提高弹奏能力。每个人都具备弹琴的自然能力,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备了弹琴的自然本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运用它,让手有效地去发挥弹琴的能力,将会使学
“在作曲技术理论课中接触一点民族的内容,仍然是很有必要的,以和声课来说,对欧洲大小调传统和声,一定要认真学习掌握,而且范围可适当扩充,但到一定阶段就应当结合自己民族调式的特点进行和声风格性处理的试验探讨,这对学习者是很有好处的。”[1]黎英海先生在《汉族调性及其和声》一书序言中的这句话,道出了和声学习的根本,品之更觉其中的内涵丰富。这句话除了说明和声学习应以欧洲大小调传统和声为基础外,还强调了要学
声乐演唱是一种通过声音和表演来传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音乐表演,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通过声音和表演来表达各种情感,它能够深深触动听众的心灵,从而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情感表达是声乐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演唱效果的好坏以及观众的感受。 一、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是演唱者通过声音和表演手法来传达内心感受和情绪的一
音乐抒情与叙事并存,通俗易懂,声情并茂,描绘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音乐的融合在《聊斋志异》中则显得更为自然,文中故事涉及大量音乐,能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用乐情况及特点。关于《聊斋志异》的研究,大多立足于文学角度,探究其文学价值,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而关于音乐的探究则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因此,从蒲松龄自身的艺术素养开始探究,对《聊斋志异》中的音乐进行整理,探寻其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