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品质生活是人民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体现,创造高品质生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坚实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的获得感;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以普惠可及的公共服务厚植人民的幸福感;实现高效能治理,以治理效能的提升筑牢人民的安全感。探讨基于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实现路径,有助于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转化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创造高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宪法集中体现人民意志,坚持党的领导与“宪法至上”“人民至上”的高度统一。用法律制度以及法治途径、法治方式、法治手段等保障人民民主的实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宪法是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法,赋予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权利,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独特行使的权力,赋予全过程人民民主可靠的制度保证。宪法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序推进的根本规范是:
[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命题的出场源自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的科学指引、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实践的自觉追求、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寻历程的必然结果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就的雄厚奠基,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的有机统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际运行中必须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政治保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正确方向指引、以
[摘要]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在新世纪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不过,需引起重视的是,在继脱贫攻坚之后的乡村振兴战略中,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存在的隐性不足,可能会被放大,从而抑制制度目标的实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更需要从制度上进行调整,引导驻村第一书记走实走深群众路线
[摘要]坚持“三不腐”一体推进是新时代腐败治理的重要遵循,大数据驱动“三不腐”一体推进是推进国家廉政治理现代化、实现“三不腐”全周期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质量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实践要求。当前,运用大数据进行腐败治理仍面临着数据安全风险、“数据孤岛”现象突出、大数据人才缺乏、反腐机制体制不成熟等问题。高质量一体推进“三不腐”需要通过完善大数据反腐体制机制、加强大数据反腐人才引育与多元参与、推进大数
[摘要]政策议程设置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在政策过程中的动态实践,也是实现实质性民主的关键环节。政策议程设置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为政策议题的多类型与全覆盖、互动方式与渠道的多维度与多形式、政策议程设置中的多主体与广参与、公众参与到政策议程设置的全过程乃至政策全过程。但是,不同类型的政策议题在其议程设置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实实践也不同。根据政策议题利益牵涉范围与议题的知识属性,政策议题可分为三
[摘要]当前,黄河流域数字化治理面临数据获取不全面、信息集成难度大、省级共享水平落后以及新旧技术间应用壁垒等“碎片化”困境。数字孪生黄河是以数字化的虚拟映射来模拟黄河全要素和时空全过程,具有高度还原性、即时同步性、闭环协同性以及优化革新性特征,可以有效破解黄河流域数字化治理的“碎片化”问题。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结合数字孪生黄河整体性建设目标,从协同感知、集成整合、应用融合、反馈优化四个维度构建数字
[摘要]基层治理创新何以产生以及基层治理制度、规则、结构为何在不断变化,要回答这些问题,除了要考量环境因素,也要考量“治理创新”的技术本体。基于乡村治理变迁,以“治理技术”的微观视角提出“治理容限”这一概念,并从时空向度和效用向度构建起一个分析框架。从乡村治理变迁历程来看,任何治理技术在内生性因素、外部性因素与行动者因素影响下都会面临治理超限困境,而治理技术的自我优化与重新建构将是化解治理超限困境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医养结合的发展既需要公共政策工具驱动,也需要多元主体的积极协同和共同参与。通过整理2013年至2022年7月中央层面出台的医养结合服务政策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结合政策工具维度和参与主体维度构建二维分析框架,对筛选出的50份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归类以及计量分析。研究发现
[摘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研究和科学阐释文化主体性问题,侧重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厘清文化主体性的哲学意蕴,阐明党的文化主体性是其文化主体理念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展现出来的固有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一文化主体性最集中的代表和最有力的体现。二是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党的文化主体性有着先进性、自觉性、创新性、开放性等鲜明时代特色,集中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高度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特定的历史方位,其从中华文明的沃土中长出,又归向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继承中创造中华文明“新的历史形态”,是具有高度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的新创制,是中华文明传统在当代推陈出新的文明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礼敬人类文明中创造,在中华民族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中生成,蕴含深刻的人类社会立场,彰显破解人类现代化之问的时代智慧,具有转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志气
[摘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创性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国内学界多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出场语境、价值功能与实践向度加以论述,形成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中华民族的出场语境不外乎历史渊源、政治文化和多元复合的影响,价值功能主要以国家建构、团结民众、意识形态和国家治理为导向,实践向度则主要以族际整合、政党推动、意识培育和法治保障为指引。
[摘要]数字中国战略下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开启了乡村建设的新图景,但随着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开展,技术赋能范式已难以回应乡村数字化治理的新需求。基于权力、技术与行动者关系重塑的数字乡村共同体,具备了超越赋能范式的诸如耦合权力与技术场域的数字乡村建设、对接数字乡村治权共享需求、内涵共同体激励相容机制等演进功能,其有助于消弭赋能范式的梗阻。以数字乡村共同体建设的逻辑,需要从连线扩面地破解技术悬浮
[摘要]党的自我革命要求用好问责利器。党内问责属于党内法规体系,监察问责属于国家法律制度体系。不同规范体系决定了两种问责制度在问责主体、问责对象和问责情形等基本构成要素方面的差异,纪律检查机关和监察机关合署办公体制内在要求两种问责制度适用方面的一致和衔接。厘清党内问责与监察问责基本构成要素的界分及其衔接适用,是精准问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充分发挥两种问责利器作用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党内问责;监
[摘要]公民监督权是宪法明确规定的基本权利。公民监督权宪法规范内涵与保障模式的模糊不清,造成公民监督实践中的路径阙如、救济缺位以及目的异化等困境。《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公民监督权作为宪法基本权利,是贯通“公民”监督与“人民”监督的关键所在。厘清公民监督权规范生成与概念分野的基本逻辑,基于公民监督的规范结构与制度逻辑,对具体监督权及其国家保护义务进行类型化研究,是明确公民监督权体系化构建路径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