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瓜萎白半夏汤“异病同治"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和高脂血症(HLP)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挖掘瓜萎白半夏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借助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查询CMVD和HLP的相关靶点。构建Venn图得到瓜萎白半夏汤与CMVD和HLP的共同靶点。通过Cytoscape 3.10.0软件绘制“瓜萎白半夏汤-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网络图,并筛选核心活性成分。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共有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Vina1.5.7软件将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得到瓜萎白半夏汤主要活性成分35种,筛选出豆甾醇、槲皮素、黄芩苷、柚皮素等30种核心活性成分。83个共同靶点中筛选得到32个核心靶点,主要涉及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B)、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A)、胱天蛋白酶3(CASP3)等。GO分析中,生物过程主要包括对长波紫外线(UV-A)的反应、化学信号对心脏收缩力的调节、平滑肌增生、氮利用调控和脂肪酸代谢过程的正向调节等;细胞组分主要包括丝氨酸型肽酶复合物、酪氨酸激酶受体复合物、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复合物、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AP-1)复合体和BCI-2家族蛋白复合物等;分子功能主要包括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四氢生物蝶呤、雌激素反应元件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ErbB-3)类受体结合和一氧化氮合酶调节剂活性等。KEGG富集通路主要涉及癌症信号通路、晚期糖化终产物-晚期糖化终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血流剪切力调控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和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蛋白的结合活性均较好,活性成分与靶蛋白具有强烈的结合活性。结论:瓜萎白半夏汤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对CMVD和HLP的治疗作用。
摘要 目的:观察养心舒脉颗粒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瘀热相搏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UA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养心舒脉颗粒,每次 20g ,每日3次,两组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疗效、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 、白细胞介素-6(IL-6)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TC、LDL-C、TNF- α 、IL-6较治疗前减少,SAQ积分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心电图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6.67% 与 46.67% P<0.05 。结论:养心舒脉颗粒治疗老年UA瘀热相搏型,可改善病人心绞痛发作情况,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与降血脂、抗炎作用有关。
摘要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方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血脂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2023年8月31日于我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80例18\~80岁的病人,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可见冠状动脉目标病变部位狭窄程度 50%~70% ,且无钙化斑块。病人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接受痰瘀同治方或安慰剂治疗,疗程12个月。两组均随访12个月,在治疗基线及随访12个月后,比较两组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指标和IVUS检查目标病变的狭窄程度和斑块面积变化。记录并比较一般临床资料心血管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共收集病人80例,试验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4例,试验组37例,对照组36例最终纳入分析。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后冠状动脉斑块面积缩小,狭窄程度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清TG、TC、LDL-C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1β、IL-6和TNF-α降低,对照组治疗后TNF- ?α 降低,且试验组IL-1β、IL-6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05 。结论:痰瘀同治方可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程度,缩小斑块面积,其可能通过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血脂多靶点发挥作用。
摘要 目的:筛选已授权的调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专利复方作为优选复方,挖掘其用药及配伍规律,以期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及中药专利的保护提供前期参考。方法: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网站中已授权的调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专利复方数据。使用Excel2016进行数据整理、频数统计;运用IBMSPSS Modeler18.0与SPSS 25.0分别进行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通过Cytoscape3.10构建核心中药复杂网络。结果:共纳入优选中药专利复方215项,涉及药物275味,以活血化瘀药和补益药为主。常用的中药为丹参(113次,占 52.56% )川芎(84次,占 39.07% )三七(73次,占 33.95% )黄芪(61次,占 28.37% 等;常用的对药为川芎-赤芍(37次,占 17.21% )丹参-葛根(33次,占 15.35% )川芎-当归(32次,占 14.88% ),丹参-麦冬(27次,占 12.56% )、丹参-山楂(24次,占 11.16% 等;常用的角药包括丹参-红花-川芎(32次,占 14.88% )、川芎-葛根-丹参(27次,占 12.56% )红花-赤芍-川芎(27次,占 12.56% )丹参-赤芍-川芎(27次,占 12.56% )黄芪-当归-川芎(23次,占 10.70% )等。高置信度关联规则包括“葛根-川芎 $$ 丹参”“赤芍-丹参 $$ 川芎”“葛根 ?-? 丹参"等;核心药物为丹参、川芎、黄芪、三七、红花、地龙、赤芍、当归等。结论:优选中药专利复方调治冠心病心绞痛以益气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兼顾冠心病“热结血脉”的过程,适当配伍苦寒药以清瘀热。
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人参-茯苓药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等数据库,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为条件预测及筛选人参-茯苓活性成分。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收集与治疗AD相关的作用靶点;运用DAVID数据库及CytosCape3.8.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图;对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药理网络中的核心成分及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利用TCMSP数据库分析得到人参-茯苓药对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有山柰酚、β-谷甾醇、豆甾醇等,可作用于以肿瘤坏死因子(TNF)、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性受体γ(PPARG)、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合酶3(NOS3)、JUN原癌基因(JUN)等为主的76个与AD相关的靶点;主要通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钙信号通路、胆碱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等79条信号通路,参与胆碱突触能传递、对药物的反应、乙酰胆碱相关受体、细胞增殖的正向调节等215个生物过程,进一步发挥药效。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筛选的主要活性成分与重要靶点结合活性较好。结论:人参-茯苓药对治疗AD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和多靶点的特点。
摘要 目的:探讨参元益气活血胶囊(SYYQ)配伍对黄芪甲苷、延胡索乙素、丹参酮ⅡA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影响。方法:将4只健康Wistar大鼠分为SYQ组、黄芪单药组、丹参单药组、延胡索单药组,每组6只。灌胃后5、15、30min及1、1.5、、3、4、6、8、1、16、4h取血,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测定不同时间各组黄芪甲苷、延胡索乙素、丹参酮ⅡIA的血药浓度,并计算动学参数、绘制药时曲线图。结果:与单药组比较,SYYQ复方中黄芪甲苷的达峰时间( 延迟( P<0.05 ,黄芪甲苷和丹参酮ⅡA的药代动力学存在两个吸收峰;黄芪甲苷达峰浓度( Cmax) 增加( P<0.01) ,延胡索 z 素 Cmax 减少( P<0.01 ;黄芪甲苷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0Π(AUC0+) 、药时曲线下面积 0-∞(AUC0-∞) 增大 P<0.05 或 P<0.01 ,丹参酮ⅡA和延胡索乙素的 AUC0+1,AUC0-1 较单药组减小( P< 0.05或 P<0.01 );黄芪甲苷的药物半衰期 (T1/2) 、平均驻留时间( .MRT0+) 增加( P<0.05 或 P<0.01 ,延胡索乙素的 减少( P< 0.01),丹参酮ⅡA的 T1/2 增加( P<0.01 。结论:参元益气活血胶囊中黄芪甲苷、延胡索乙素、丹参酮ⅡA的吸收分布、驻留消除与单药组存在差异,提示参元益气活血胶囊的组方配伍可增加黄芪甲苷浓度,发挥缓释作用,减少延胡索 z 素、丹参酮ⅡA的成分浓度,改变其分布与消除速度,提示此种配伍关系可能使中药组方具有增效协同的效果。
摘要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探讨其机制是否与调控心肌细胞焦亡有关。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IR组和PNS组,各6只。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制备模型,缺血 30min ,再灌注2h;假手术组和IR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PNS组于造模前 30min 腹腔注射PNS( 50mg/kg) 。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损伤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表达;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m Blot)检测心肌组织Caspase-1、消化道皮肤素D(GSDMD)蛋白含量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心肌损伤程度加重,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增加( P<0.05 ;与IR组比较,PNS组心肌损伤程度减轻,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降低( P< 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减轻大鼠心肌IR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细胞焦亡有关。
摘要 目的:基于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蛋白88(MyD88)/核因子-kB(NF- ΠκB )信号通路探讨明君散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联合维生素 法建立大鼠AS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阿托伐他汀 1mg/(kg?d) ]、明君散低剂量组 2.35mg/(κg?d) ]、明君散中剂量组 4.70mg/(kg?d) ]、明君散高剂量组 [9.40mg/(kg?d)] ,每组10只。灌胃给药8周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胸主动脉组织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大鼠主动脉TLR4、MyD88、NF- ?κB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主动脉TLR4、MyD88、NF- ΠκB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明君散中剂量组、明君散高剂量组血清TC、TG,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 P<0.05 或 P<0.01 );西药组和明君散各剂量组大鼠主动脉组织中TLR4、MyD88、NF- κ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 P<0.05 或 P<0.01 )。结论:明君散可能通过抑制TLR4/MyD88/NF- ?κB 信号通路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摘要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模型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CHF组、si-NC组、si-DNMT1组;除Sham组外,其余3组大鼠通过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CHF模型,Sham组大鼠分离腹主动脉但不结扎,术后,Si-NC组和si-DNMT1组分别通过心肌注射阴性对照慢病毒、DNMT1SiRNA重组慢病毒。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各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马松(Ma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纤维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 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胶原蛋白 I 型(Collagen I )、胶原蛋白Ⅲ型(CollagenI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CHF组大鼠心肌组织DNMT1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上调(P<0.05),LVEF和LVFS降低( P<0.05, ,LVEDD和LVESD增加( P< 0.05),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坏死或变性,蓝染纤维组织较多,CVF增加(P<0.05),红色荧光标记的 α -SMA表达增多( P<0.05) ,CollagenI、CollagenII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 P< 0.05)。与CHF组比较,Si-DNMT1组大鼠LVEF和LVFS升高( P<0.05 ),LVEDD和LVESD减小(P<0.05),心肌细胞损伤得到改善,蓝染纤维组织减少,CVF降低( P<0.05 ,红色荧光标记的 α -SMA表达减少( P<0.05 ),Collagen I 、Collagen II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下调(P<0.05)。结论:DNMT1在CHF模型大鼠心肌组织中表达增加,抑制其表达可改善心肌纤维化,对心功能发挥保护作用。
摘要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功效为温通心阳、镇静安神,主治心阳虚心神浮越之证,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对多种心系疾病确有疗效。借助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心系疾病的相关临床研究,共收集涉及5种心系疾病的相关文献96篇。利用循证医学领域的牛津证据等级体系对文献进行分类和评价,分析各病种的文献对应等级。将5个病种分为3个等级,主要应用方向为室性期前收缩,次要应用方向为失眠,其他应用方向为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综述各应用方向的现状及不同病种的研究方向。
摘要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致死率逐年升高,成为困扰医学领域的一个难题。张仲景名方炙甘草汤治疗心房颤动应用广泛。综述炙甘草汤治疗心房颤动的机制,从离子通道、结构重构、自主神经系统、氧化应激、自噬及炎症反应方面干预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以期为炙甘草汤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摘要心房颤动的治疗主要包括血栓预防和节律控制两方面。血栓预防的传统方法是口服抗凝药治疗,近年来左心耳介入封堵的发展与推广给病人带来了更多获益。介入治疗作为恢复和维持心房颤动病人窦性节律的关键手段,从射频消融术、冷冻球囊消融术,发展到脉冲场消融技术,较传统的药物复律和电复律手段,其治疗效率和效果具有较大优势,应用前景广阔。综述心房颤动介入治疗的进展机制、安全性及有效性。
摘要 鸢尾素是一种新型肌肉因子,其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综述鸢尾素在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摘要 编织样冠状动脉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由于该病检出率少,其相关特点不明确,检案过程中如何明确编织样冠状动脉在死亡原因中的参与度,成为法医工作的难点。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编织样冠状动脉的文献,系统综述编织样冠状动脉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解剖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常见的诱因和危险因素,以期为法医病理学的研究和法医工作者的检案提供参考。
摘要 目的:分析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术后并发谵妄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随机森林模型。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3年10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85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收集所有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运用R软件建立预测 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谵妄的随机森林模型。结果:185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中,33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术后发生谵妄,152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术后未发生谵妄,术后谵妄发生率为 17.84%(33/185) 。谵妄组和非谵妄组低氧血症、D-二聚体、血乳酸、手术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0.05 。低氧血症、D-二聚体 >15.46mg/L 血乳酸 >2.87mmol/L 、手术时间 > 265.81min 、深低温停循环时间 >44.32min 、机械通气时间 >64.831 均是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术后并发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预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术后谵妄的相对重要预测因子排序依次为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血乳酸、D-二聚体、低氧血症,变量Gini值的平均降低量与其在模型的重要性成正比。随机森林算法预测术后谵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高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Z=2.296 P=0.022 。结论:低氧血症、D-二聚体 >15.46mg/L 、血乳酸 >2.87mmol/L 、手术时间 >265.81min 、深低温停循环时间 >44.32 min、机械通气时间 >64.83h 均是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有较好的风险预测效能。
摘要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病人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分析TyG指数与炎性因子IL-6、TNF- α 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5月一12月就诊于我院的CHD病人110例,根据是否患有T2DM将病人分为两组,合并T2DM的CHD病人为A组(68例),未合并T2DM的病人为B组(42例)。收集和计算病人TyG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炎性因子IL-6、TNF- α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HD病人合并T2DM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yG指数与TyG指数、IL-6、TNF- ?α 联合对CHD合并T2DM的诊断价值。结果:A组TyG指数、IL-6及TNF-α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yG指数与IL-6( r=0.180 P=0.042 )、TNF-α (r=0.223 P=0.011 )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TyG指数、TyG指数 + IL-6+TNF- α 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694,0.74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yG指数[ ?JR=2.056 95% CI(1.061,3.985), P=0.033 、IL-6[OF 95% CI(1.002,1.050), P=0.037. 为CHD合并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1 )。结论:TyG指数与炎性因子IL-6、TNF- ?α 水平有关,在CHD合并T2DM病人疾病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造影(CCTA)斑块负荷率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接受多次CTA的268例T2DM且疑似冠心病病人的数据。对病人进行随访,研究终点定义为任何心脏事件的发生。采用CCTA定量分析富脂、纤维、钙化和总斑块负荷及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结果:在 (2.6±0.9) 年的随访时间内,40例( 14.9% )病人发生了MACE。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富脂斑块负荷、纤维斑块负荷、钙化斑块负荷和总斑块负荷显著进展( ?<0.05 )。MACE病人冠状动脉直径狭窄进展为 (17.52±2.20)% ,非MACE病人为 (7.13± 0.8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富脂斑块负荷进展[ H1=1.60 95% CI(1.12,2.69),P=0.041 丁、总斑块负荷进展[HR ? 2.98, 95% CI(1.35,4.20), P=0.020 小、冠状动脉直径狭窄进展 HR=4.33 95% CI(1.45,8.47), P< 0.001]与MACE的发生独立相关。富脂斑块负荷、总斑块负荷和冠状动脉直径狭窄进展的病人较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未进展的病人表现出较高的MACE发生率(Log-rank χ2 值分别为5.20、7.90、11.50, P<0.05 。富脂斑块负荷的进展与基线血脂异常( OR=3.13 P< 0.001)、他汀类药物治疗( OR=0.35 P=0.001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 scriptstyleR=2.52 P=0.015 )相关。总斑块负荷的进展与血脂异常(O R=1.85 P=0.028 和他汀类药物治疗( OR=0.60 P=0.022 )相关。冠状动脉直径狭窄进展与血脂异常( OR=1.28 P=0.026) 、吸烟史(OR=1.44, P=0.044 和他汀类药物治疗 OR=0.54 P<0.001 )有关。结论:对富脂斑块负荷、总斑块负荷和冠状动脉直径狭窄进展的T2DM且疑似冠心病病人MACE发生风险增加,应进行重复CCTA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33(IL-33)表达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120例冠心病病人作为观察组,按照Rentrop分级标准,将Rentrop分级 ?I 级的病人纳入侧支不良组,Rentrop分级≥Ⅱ级的病人纳入侧支良好组;另选取35名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PCT、CRP及IL-33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冠心病病人CCC形成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CRP及IL-33对冠心病病人CCC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侧支不良组和侧支良好组糖尿病占比、吸烟史 ≥1 年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PCT、CRP表达水平升高,血清IL-33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与侧支良好组比较,侧支不良组血清PCT、CRP表达水平升高,血清IL-33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T、CRP、IL-33、糖尿病是冠心病病人CCC形成的影响因素( 12<0.05) 。PCT+CRP + IL-33联合诊断冠心病病人CCC形成不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单一指标。结论:PCT、CRP及IL-33在冠心病CCC形成良好及CCC形成不良病人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显著,其表达可能与冠心病病人CCC形成有关,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评价冠心病病人CCC形成程度的指标。
摘要 目的:分析TOI样受体4(TLR4)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病人并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T2DM病人243例,随访至2023年6月,根据是否发生ICVD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和未发生组一般资料;对发生组和未发生组进行TLR4基因多态性的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比较发生组和未发生组TLR4基因rs1075930、rs10983755、rs11536889、rs7873784位点的基因多态性;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T2DM病人并发ICVD的影响因素。结果:T2DM病人ICVD发生率为 23.21% 。发生组年龄大于未发生组( P<0.05 ,高血压构成比、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素氮(BUN)水平高于未发生组( P<0.05 ,T2DM病程长于未发生组( P<0.0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未发生组( P<0.05 )。发生组和未发生组TLR4基因rs10759930、rs10983755、rs11536889、rs7873784位点的实际基因与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预测的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发生组TLR4基因rS11536889位点GG基因型频率、G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年龄、高血压、T2DM病程、HDL-C及TLR4基因rs11536889位点GG基因型是T2DM病人并发ICVD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年龄、高血压、T2DM病程、HDL-C及TLR4基因rs11536889位点GG基因型与T2DM病人ICVD的发生有密切关联。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5.14.020 ClinicalValueofCETintheObectiveandQuantittieAssesmentofCardoulmonaryFunctionandPronosisiPatitswithConi HeartFailure Alimujiang·Abulaiti Keywordschronic he
摘要 目的:评价高级别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H)算法在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用量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180例行CCTA的病人,随机分为“双低”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90例。根据体质指数将两组病人分别分为3个亚组(A1组、A2组、A3组和B1组、B2组、B3组),每个亚组30例。A组采用DLIR-H算法进行图像重建;B组采用传统 100~ 120kV 进行CCTA扫描,均采用 60% 自适应统计选代重建(ASIR-V)算法进行图像重建。对两组相同体质指数亚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采用5分法;采用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满足诊断要求。A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A1组、A2组、A3组不同冠状动脉节段SNR、CNR均高于B1组、B2组、B3组,A1组、A2组、A3组CT值、噪声均低于B1组、B2组、B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且A1组、A2组、A3组有效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均低于B1组、B2组、B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在不同体质指数病人中,低管电压、低对比剂用量扫描联合DLIR-H算法较常规扫描联合 60% ASIR-V算法,提高了低管电压CCTA所得图像质量,且病人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与对比剂总量均明显减少。
摘要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T2DPN)病人葡萄糖变异参数与颈动脉内膜厚度(ICI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于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PN病人200例,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严重程度分为轻度DPN组(64例)、中度DPN组(80例)和重度DPN组(56例)。比较3组临床资料、葡萄糖变异参数及ICIT。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葡萄糖变异参数与ICIT的相关性。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葡萄糖变异参数、ICIT与T2DPN严重程度的关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CIT与葡萄糖变异参数对T2DPN严重程度的相乘交互作用,交互作用计算表分析其相加交互作用。结果:3组年龄、血尿酸(SUA)、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hC肽/空腹C肽 (C2/C0) 、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全天血糖平均值(MBG)、全天血糖标准差(SDBG)、空腹血糖变异系数(FBG-CV)、目标范围内葡萄糖时间占比(TIR)及ICI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AGE、LAGE、MBG、SDBG、FBG-CV与ICIT呈正相关( 1<0.01 ,TIR与ICIT呈负相关 $\scriptstyle \sum \sum 0 . 0 1 \$ 。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GE、MBG、FBG-CV、ICI均是T2DPN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相加及相乘模型中,ICIT与LAGE、MBG、FBG-CV对T2DPN严重程度的影响均存在交互作用。结论:MAGE、LAGE、MBG、SDBG、FBG-CV、TIR与ICIT有关。LAGE、MBG、FBG-CV、ICIT均是T2DPN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且ICIT与LAGE、MBG、FBG-CV对T2DPN严重程度的影响均存在相加及相乘交互作用。
摘要目的:运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及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左室收缩功能及机械同步性,探讨超声相关指标对其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4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就诊的疑似NSTE-ACS病人97例,根据狭窄情况分为轻度狭窄组(49例)、狭窄组(48例)及对照组(3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2D-STI及RT-3DE检查,获取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值(GLPS);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三维左室射血分数(3D-LVEF)和左室16节段达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16-SD)最大时间差(TmsV-16-Dif)、经R-R间期校正后占心动周期的百分比(TmSV-16-SD/R-R)、TmSV-16-Dif/R-R,并绘制左室各节段牛眼图及时间-容积曲线。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轻度狭窄组3D-LVEF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狭窄组GLPS绝对值和3D-LVEF降低,Tmsv-16-SD、Tmsv-16-SD/R-R、Tmsv-16-Dif、Tmsv-16-Dif/R-R均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GLPS和Tmsv-16-SD/R-R是NSTE-ACS病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75% 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2(敏感度为 83.3% ,特异度为 64.7% )、0.74(敏感度为 72.9% ,特异度为 82.5% )。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75% 的NSTE-ACS病人存在左室纵向应变下降及机械运动不同步,GLPS和TmSV-16-SD/R-R可作为预测NSTE-ACS病人狭窄程度 >75% 的敏感指标。
摘要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病人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血管内皮素1(ET-1)与颈动脉斑块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我院老年科住院的病人,将有糖尿病或冠心病分为糖尿病组(T2DM组)冠心病组(CAD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T2DM + CAD组);将无糖尿病及冠心病病人设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载脂蛋白E基因型、ET-1含量及颈动脉斑块的特点。结果:T2DM组、CAD组和T2DM十CAD组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对照组;T2DM组、CAD组和T2DM十CAD组高密度脂蛋胆固醇(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T2DM + CAD组HDL-C水平低于T2DM组、C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CAD组和T2DM十CAD组ε3/ε4基因型频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2DM十CAD组与T2DM组、CAD组e3/e4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CAD组和T2DM十CAD组ET-1水平升高,且T2DM十CAD组ET-1水平均高于T2DM组、C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2DM组、CAD组、T2DM十CAD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且T2DM十CAD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T2DM组及C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2DM+CAD组双侧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T2DM组及C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相较于T2DM组、CAD组,T2DM + CAD组颈动脉斑块易累及多个血管,且斑块多为混合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携带 ε③/ε4 基因型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发生血管损伤的程度风险更大,临床需重点干预。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nt5A)水平与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病人15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及CAS斑块形成的诊断标准,将脑梗死病人分为稳定斑块组(50例)、无斑块组(40例)不稳定斑块组(60例);选取同期在我院检查健康的150名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STAT3和Wnt5A水平及不同CAS斑块性质脑梗死病人血清STAT3和Wnt5A水平。采用Logistic分析脑梗死病人CAS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STAT3、Wnt5A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血清STAT3和Wnt5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无斑块组比较,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血清STAT3和Wnt5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血清STAT3和Wnt5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无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血清LDL-C、TC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血清LDL-C、TC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TAT3、Wnt5A是影响脑梗死病人CAS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 P<0.01? 。结论:脑梗死病人血清STAT3和Wnt5A水平升高,且脑梗死病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血清STAT3和Wnt5A水平逐渐升高,血清STAT3和Wnt5A水平可能与脑梗死及CAS不稳定斑块的形成有关。
摘要 目的:观察AIlen试验异常经远端桡动脉入路脑动脉造影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5月沈阳市沈北新区中心医院收治的363例AIln试验异常行脑动脉造影术的病人,根据入路不同进行分组,其中股动脉入路组(TFA组)296例、桡动脉入路组(TRA组)40例、远端桡动脉入路组(dTRA组)27例。分析3组病人手术完成情况、疼痛程度、舒适度、并发症情况及病人满意度。结果:TFA组、TRA组、dTRA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穿刺成功率TFA组 > TRA组 > dTRA组( P< 0.05)。TRA组、dTRA组穿刺时间和手术时间长于TFA组( P<0.05 ;dTRA组受射线时间长于TFA组、TRA组( P<0.05 );TFA组导尿发生率高于TRA组、dTRA组( P<0.05. 。TFA组、TRA组、dTRA组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TFA组、TRA组、dTRA组术肢局部疼痛、麻木、肿胀、肌肉痉挛、腰酸背痛情况及影响睡眠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FA组术肢局部疼痛、肌肉痉挛、腰酸背痛、影响睡眠情况发生率高于TRA组、dTRA组,术肢麻木、肿胀发生率低于TRA组、dTRA组;dTRA组术肢局部疼痛、肿胀及影响睡眠情况发生率低于TRA组( P<0.05 。3组脑血管造影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ΠP<0.05 。结论:对Alen试验异常的脑动脉造影病人,经远端桡动脉入路的穿刺时间和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重度疼痛发生率低,术后舒适度较好,病人满意度较高,与经股动脉入路及经桡动脉入路比较,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摘要 王振涛教授辨治扩张型心肌病以肺气亏虚为起病之因,此时心脏功能尚可代偿,肺虚日久致胸中大气下陷为传变之机,并贯穿始终;心脏负荷逐渐增大而失于代偿,以心脏失濡为发病之本,痰瘀壅阻为患病之标;正虚邪恋,风邪扰络为缠绵之根。王振涛教授临证擅补肺气以实胸中大气针对核心病机,以活血通络、散结化痰应对其标,气足则血运自畅、心脉自通,喜用益气升阳之品佐化痰散瘀之味,升提下陷之大气,活心血以荣心络,使心脉得畅而心脏自濡,结合多年临证经验创制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经验方——抗纤益心方,屡验之临床。阐述王振涛教授基于“大气下陷"辨治扩张型心肌病的临证经验,并附验案说明之。
摘要 冠心病的致残率、致死率较高,是并发症多的临床难治性心血管疾病,主要治疗手段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但PCI术后不良心血管疾病风险发生高。卢健棋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阳气亏虚、痰瘀互结、心脉痹阻是冠心病PCI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关键,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肾密切相关。卢健棋教授以“扶阳理论”为基础,提倡“治心莫远温,温守心脾肾,治痹不离通”的诊疗思路。
摘要 法布雷病(Fabry病)是由编码α-半乳糖苷酶A( α -GalA)的GLA基因突变引起的罕见X-连锁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症,分为经典型和迟发型,迟发型仅累及心脏或肾脏,累及心脏时又称为心脏变异型。报道1例法布雷病心脏变异型病人的诊疗经过,并通过文献复习分析该病的发病机制、心脏受累表现、临床治疗等,旨在降低Fabry病心脏变异型病人的误诊率、漏诊率,从而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