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界在阿尔都塞的启发下涌现出斯宾诺莎复兴热潮。在此次热潮中,奈格里归属批判性和政治性进路,其对斯宾诺莎整体哲学的激进阐释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本体论上看,奈格里建构出以力量为核心的政治本体论,并结合斯宾诺莎的“努力”“身体”“情动”“爱”等概念形塑新的“力量形而上学”;从革命主体上看,奈格里立足斯宾诺莎的“民众”概念,反思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等人的“诸众”概念,并将其与“人民”“群众”“工人阶级”等概念区分开来,剖析晚期资本主义新的物质和非物质生产主体;从意识形态叙事上看,奈格里主张斯宾诺莎政治哲学带有颠覆性和另类性,认为斯宾诺莎彻底抛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袭,直面现实问题,反对乌托邦主义,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奈格里对斯宾诺莎的激进阐释重新激活了潜藏在斯宾诺莎哲学体系中的“力量”,为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新视角,但这种阐释也存在着过度诠释和矫枉过正的问题。
[摘要]作为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标志性象征,我国的民族博物馆借由“编码”和“解码”的文化表征实践,建构出一套以民族文物为主要载体的符号系统,实现空间文化意义的赋予。其空间的生产通过民族文物“语言”符号能指、所指、意义三元组合的意指实践,将具体与抽象、真实与想象、实在与象征相互勾连,形成了物理再现维度上空间实践的感知、知识生产维度上空间表象的叙事以及象征意义维度上表征性空间的体验这三位一体的空间生产“三元辩证法”,型构了集“空间载体”“符号载体”“价值载体”为一体的辩证性空间结构,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立体化表达和具体呈现。观者阅读和解译民族博物馆空间叙事文本的符号体系须借助空间隐喻的认知机制,发掘民族文物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中的物性话语链条上隐含的象征性意义,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建立起保持中华文化认同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集体记忆,以此构筑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财产权是一种旨在消弭物质利益冲突的制度设计。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财产权的配置构成了政治生活的物质基础。财产分配的严重不均会导致少数人在经济上的垄断和政治上的权力集中。罗尔斯提出的“财产所有的民主”试图实现财产权与民主政治相结合的一种理想状态,进而确保每个人参与政治生活的物质基础是平等的。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个人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财产的属性得到确认。为了实现对个人数据的流转与保护,现有确权思路尝试将数据财产权剥离成一个独立的保护客体,从而建构个人数据的市场秩序。但在政治领域,数据驱动的治理转型使得个人数据日益成为身份政治乃至社会分配的依据,个人数据的使用存在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基于“财产所有的民主”的理论分析有助于理解个人数据这一新型财产的政治功能,为实现数字时代的数据民主提供新的认识角度。
[摘要]数字政协是人民政协主动适应数字社会复杂变化的积极探索,对于提升人民政协履职水平、健全协商民主机制乃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政协通过创新协商形式、扩大民众有序政治参与、拓展协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程序、主体和客体三个方面体现出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理念的契合性关联,实现了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要求的响应。作为复杂的人机环境系统,数字政协履职的内在机理表现为依托人、机、环境三要素之间的持续互动,提高协商主体履职能力、创新履职形式、增强履职成果质量,从而更好地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能。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要求来看,完善数字政协履职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数字技术赋能政协工作的优势和不足,优化数字政协人机环境系统,协调好人与机器、机器与环境、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机制建设是地方政府响应与配合中央环保督察工作的重要环节,深刻影响地方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基于行动者中心制度主义理论构建的行动者互动的“行为一场域一机制"分析框架,可以深入分析T市环保督察整改工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窥见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下我国地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机制的构成要素与建构过程。客观来看,整改机构、整改政策、整改程序和整改责任是地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机制构成的基本载体,“行为一场域一机制”间的互嵌互构关系形成了整改机制建构的内生逻辑链条。多元行动者的良性互动是推动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机制建设的关键,从机制设计层面上塑造多元行动者的良性互动模式,成为推动地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机制建设的有效路径。
[摘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离不开基层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有效动员。客观来看,基层政府在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分别面临社会结构中的内生动员场域空心化、经济结构中的内生动员资源禀赋离散化、文化结构中的思想动员排斥化及政治结构中的基层动员权威低效化等问题。实现基层小农理性与集体主义理性的融合共生是形塑基层内生动员型政府的主要治理逻辑,需要调节基层政府动员与乡村内生主体性之间的张力。实践中,一是需要形成“党建 + ”的组织动员模式,树立基层内生动员核心领导力;二是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实现基层内生动员集体规模效应,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集体内生动员凝聚力;三是在打造基层内生动员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基层政府接点动员提升基层内生动员人才融入协调力;四是基层政府通过新时代村规民约和小农缔约精神提升基层内生集体发展理念的文化动员精神内驱力。
[摘要]技术封建主义把资本凭借数字技术所实现的垄断性质和垄断职能在国际、国家双重维度的强化错认为封建制“返潮”,其谬误在于把剩余利润均等化指认为利润消失,把资本盈利来源指认为数字资本对“产消合一”数字劳动的租赁性剥削,混淆了生产性劳动、非生产性劳动、消费娱乐活动之间的内在差异,忽视了基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原有剥削”“二级剥削”之间作出的原则性区分,陷入了资本主义当代剧变的物相化意识形态陷阱。资本主义当代剧变的核心线索是资本有机构成加速提高和剩余利润均等化过程中的利润分割问题。垄断资本主义推动了技术数字化发展,数字技术加速提升了剩余利润(包括劳动生产力)的均等化程度。剩余利润均等化造成垄断资本之间因剩余利润分割而激烈竞争,为分割更多剩余利润,垄断资本加强了对劳动力的二级剥削。这恰恰说明资本的垄断性质和垄断职能的极度强化与全面深化。“资本封建化”就是垄断资本寄生性的表现,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技术数字化时代发展到了新阶段,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规律依旧是支配资本主义运行的根本秩序和基础建制,这是技术封建主义指认的“资本封建化”的实质。
[摘要]李嘉图第二难题的逻辑矛盾主要在于将平均利润率看作与生产过程无关的外生变量,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情况下,用利润加成计算的价值量与劳动价值论计算的价值量产生矛盾。马克思通过将利润率在不同生产部门内平均化和将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成功解决了李嘉图的逻辑矛盾,夯实了科学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然而,学术界对马克思破解李嘉图第二难题的理论逻辑一直存有质疑和争议,认为马克思的证明逻辑存在“悖论”。质疑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了马克思同一生产部门价值形成过程的动态分析。同一部门的竞争在带来资本流动的同时,将影响本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而不同部门的竞争并不影响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影响的只是资本在不同资本有机构成之间的流动。正是同一部门内部动态竞争的结果成为马克思分析不同部门不同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的前提。通过对马克思同一部门动态分析理论逻辑的补充说明,可以有效回应各种质疑,并完善马克思破解李嘉图第二难题的整体逻辑。
[摘要]重建农民组织、培育社区公共性是现代化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在需求。公共服务下沉背景下,自组织是个体由服务享受者向公共建设者转变的关键中介。在资源输入、兴趣动员、精英引导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老年人组织的主体经历了个体化一群体化一公共化的转变,形成了组织化的公共参与模式,发挥了公共治理效应。公共服务资源通过自组织发挥社会效益的关键机制在于:激活群体主体、平衡各方利益、有效资源供给以及提供持续动力。借助公共服务构建自组织式的社会参与,可重塑农村社会资本和集体行动能力,实现“找回社区”,从而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治理技术借鉴。
[摘要]农村丧偶老人的搭伴养老行为在我国农村地区具有一定普遍性。在实践中,农村搭伴养老表现为老人同居不共财、对双边家庭的脱嵌性以及搭伴养老时间的阶段性特征。搭伴养老内含有资源交换与养老需求满足、契约拟定与子代责任回归以及责任有限与关系持续三重实践逻辑。搭伴养老是特定结构下的产物,其产生的结构性成因包括代际居住空间结构、家庭资源配置结构以及村庄舆论结构。其中,代际居住空间结构的城乡分离、家庭资源配置结构的向下流动以及村庄舆论结构的高包容性共同推动着搭伴养老关系模式的生成以及持续性再生产。虽然,搭伴养老是一种低成本的互助养老方式,其不仅缓解了农村养老资源不足的困境,而且还能够让老人与村庄、与土地实现结合,进而增强他们的意义归属感。但是,从本质来看,搭伴养老是一种基于实用理性的契约型养老模式,其得以建立的基础是老人的功能需求,其中缺乏伦理与情感的生成基础,这容易产生相应的权责纠纷。因此我们也要重视搭伴养老潜在的法律风险,探索进一步规范这一养老关系模式的方式。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一部分村庄出现人、财、物流失的现实趋势,对于一些不具备“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人才条件的“留守型”村庄,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成为重要实践问题。在建设方向上,可以从搭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角度出发,精准而高效地满足大多数在村生活人口的需求。“留守型”村庄组织开展的养老服务实践表明,通过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少量投入,将包括留守老人在内的村庄留守群体变为村庄自我服务的主体,不仅可以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破解村庄空心化问题的实践方案,还能显示养老服务供给在推动乡村建设上的基础作用。以养老服务为代表的民生投入是促进村级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回应养老”构成了开展乡村振兴实践的可供选择路径。
[摘要]教学实践理性是一种教师赖以指导教学行动、应对教学情境、取得教学效果的能力。针对实践理性的运用,理智主义提供了一个错误却不乏影响力的解释。理智主义者认为,教学实践理性具有一种用“应该怎样教”的命题性知识指导教学行动的心智特征。理智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它试图用一种观念化、表象化的理智思维来表征实践思维,从而掩盖了实践理性的具身特征。实际上,作为一种“知道怎样教”的心智活动,教学实践理性是一种以身体为中介,寓居于教学实践筹划中、具有具身理解、表现为技能习惯、追求最佳整体活动模式的具身心智。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理性的运用水平,教师可以采用具身反思与具身训练这两种基本的具身发展策略。
[摘要]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是对传统神话原型的现代性重构,实现了与当代青少年文化的深度互动与心理契合。影片围绕“叛逆英雄”“死亡一重生”“父权冲突”等经典神话母题进行叙事重塑,精准呼应了青少年群体在身份焦虑、角色混乱与自我觉醒方面的心理需求。哪吒的标签化身份塑造及其“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核心叙事表达,已转化为青少年群体表达自我价值与社会认同的重要文化符号。与此同时,粉丝群体的二次创作现象进一步拓展了神话叙事的内涵与传播路径,推动传统叙事符号与青少年文化在新媒体空间内形成互动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此外,叛逆母题在海外青少年群体中也引发广泛共鸣,但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差异所引致的误读风险依然存在,未来国产动画仍需借助更精准的叙事转译与文化背景阐释,以强化全球青少年文化互动效果。以神话原型与青少年文化互动机制为主线,对国产动画叙事策略、青年文化认同机制与新媒体传播路径的深入阐释,不仅为国产动画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也为新时代青少年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传播实践提供了有效参考。
[摘要]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也是知识资源整合与产出的核心环节。根据“在何种决策环境下,进行何种知识的生产"这一逻辑构念,可以辨析“决策环境”与“知识属性”的差异,进而将行政决策中的知识生产模式划分为系统整合型、动态调适型、跨界规范型、多元协同型四种类型。在静态化的横向维度,不同知识生产模式在理论内核、适用情境、核心要素、决策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动态化的纵向维度,自反性导向推动了行政决策中不同知识生产模式应用范围的嬉变,社会驱动力则牵引着不同模式知识生产过程的嬉变。行政决策实践中,不同知识生产模式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更新与优化,以进一步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摘要]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发端于他的元存在论。由于他已经把存在论现象学化,他的后期思想可以被标示为一种元现象学。其根本任务是把存在者的存在状态置于其显现方式中,从其现象性而来让存在状态本身变得可见,海德格尔把存在状态的这种显现事件命名为“本有”。通过对存在状态进行还原,追问存在状态在形而上学历史中的发生方式,并考察存在状态本身的时间性显现,海德格尔进一步把这种本有标明为自行隐匿事件。在元现象学的视域内,这种隐匿作为存在状态的显现方式,可以构成“存在状态"这一现象之不可显现的现象性。在此意义上,后期海德格尔的“隐匿之思”展现为“不可显现者的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