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选取工业品、农产品、黄金、30年国债以及全A指数作为研究对象,用跨期相关分析、分位数回归及马尔科夫区制转换等多种方法,考察了不同经济指标对大类资产收益的影响及不同周期下的大类资产表现,结果发现:PMI对大类资产收益的区分度最高; PMI+PPI的指标组合能够对经济周期进行相对更优的区制划分,在复苏期股票最优、债券最差,在过热期工业品最优、黄金最差,在滞涨期黄金最优、股票最差,在衰退期债
摘 要:ESG表现是影响企业“脱实向虚”的重要因素,然而不同评级机构提供的ESG评级信息存在较大分歧,进而会对企业金融化产生不同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2015—202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有限注意理论实证分析了ESG评级分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ESG评级分歧会加剧企业金融化,说明ESG评级分歧存在“噪音效应”。机制检验发现,ESG评级分歧通过加剧融资约束、提高代理成本和加大
摘 要: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鲜明特征。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关于数据要素能否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的文本分析法,研究数据要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要素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据要素能够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
摘 要: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了包含创新驱动、产业基础、效率变革、绿色发展、数字能力和社会共享六个维度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14—2023年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显著区域差异,济南、青岛及沿海城市发展水平较高,鲁西南地区相对滞后;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增
摘 要:本文基于数字排斥理论框架,系统阐释老年群体在移动支付场景中的技术边缘化问题及其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技术系统与老年用户间存在结构性适配矛盾,技术设计偏向性、社会支持缺位与制度保障滞后等因素导致老年群体面临技术可及性与权利可获得性的双重困境。研究提出包容性数字生态构建框架:通过分层式技术适配体系重构人机交互逻辑,依托社会协同网络强化代际数字反哺效能,构建标准约束与弹性供给并行的制度保障系统
摘 要:绿色金融作为破解金融排斥困境与助推共同富裕的核心动能,其普惠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本文基于2006—2022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偏微分分解法,从时空维度考察绿色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规模、范围及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绿色金融通过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双路径驱动共同富裕,其传导机制为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研究表明,发展绿色金融可以显著拉动后富地区富裕水平,但这
摘 要:近年来,金融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带动了资金、信息、数据等要素的加速流动和有效配置,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2018—2023年中国331个地市为研究样本,从影响路径、非线性效应等方面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可通过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有效性和金融市场效
摘 要:数据资产入表的制度突破推动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从政策宣示迈向规则实践。理论上,数据资产资本化需要经历三次法律跃迁,即数据确权,实现数据价值显化的市场交易规制创新,以及实现金融工具转化的权利构造。实践中数据资产入表仅实现了会计规制等部分制度创新,资本化出现了事实上的法律跃迁断层。另外,数据资产入表实现的资本化正催生制度套利、估值泡沫等金融风险。数据要素价值阶段性释放与提前金融化错配,数据
摘 要:在数字全球化与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已成为全球金融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石,但也面临安全与流通的深刻矛盾。本文通过治理基础、价值分析、利益平衡分析框架,揭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在价值创造、风险防控与主权博弈中的复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治理存在法律体系碎片化、国际规则衔接不畅、监管效能滞后、技术合规成本升高及安全效率失衡等困境。通过制度分析与技术治理理论
预算管理一体化构建起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制度+技术”的预算管理机制,是全面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2022年,国库集中支付成功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是预算管理一体化链条上的重要节点。本文基于基层视角,以加强新形势下国库集中支付规范管理、实现国库集中支付“质”与“效”的双提升为目标,对预算管理一体化背景下国库集中支付实践进行全面审视,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一、预算管理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