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阐释和主题教育活动,使全国各族人民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重庆巡展举行 6月23日,“信仰之光——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重庆巡展在西南大学博物馆启幕。本次展览为全国巡展第一站,分为“真理力量薪火相传”“手稿藏书经久弥珍”“经典巨著思想丰碑”“‘两个结合’最大法宝”4个部分,展出近400件展品,包括首次公开的原始手稿等珍贵文献,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创作与传播过程。 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纪念活动举行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 红岩精神研究何以在历史上横空出世,如明灯,如旗帜;在现实中,如何深研凝练、传承发展?红岩精神又如何以其“超越时空的价值”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人精神动能?让我们循着教授新著《历史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研究(1978-2019)》,共同探寻红岩精神研究的新探索
弘扬红岩精神,赓续红色血脉。6月14日,《历史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研究(1978-2019)》新书发布学术交流活动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举行。活动由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联合主办,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然希、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姚红、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樊伟出席活动并讲话。来自重庆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相关主管单位、市关工委、高校、出版社、图书馆的专家学者齐
红岩精神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在党中央领导下,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周勇教授所著《历史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研究(1978-2019)》正式出版。这部著作既是纪念抗战胜利的珍贵献礼,也是新时代深化红岩精神研究的一部学
千秋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
胡乔木正在撰写调研报告 胡乔木( 1912~1992 ),原名胡鼎新,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我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他以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辞,被誉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 全民族抗战时期,胡乔木两赴重庆,踏足红岩村,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的宣传、统战、新闻和青年工作。他与战时重庆、与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历史交集,既构成其个人革命生涯的重要篇章,亦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当局的抗战策略由片面抗战转为消极抗战、积极反共。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并设立“防共委员会”,随后秘密发布反共文件,制造反共摩擦,掀起反共高潮。四川的政治形势随之恶化,重庆频繁发生逮捕事件,成都许多机构的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上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随时面临被抓捕的危险。根据时局变化,党中央、中
淞沪抗战期间,战火弥漫中的上海 1984年11月,一位耄耋老人步履跚地来到。他是淞沪会战烈士吴孝宾的哥哥吴煜章,此行特意将珍藏40余年的8件珍贵文物捐献给重庆市博物馆。这批文物包括有关吴孝宾烈士的挽联、挽诗、唁函等(现均为二级文物),不仅体现了全民族抗战时期社会各界对吴孝宾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崇高敬意,更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历史物证。 男儿忠勇志报国 吴孝宾,字立生,号煊章,190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关系到党的形象、威望和兴衰成败。在决胜“十四五”的重要节点上,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实现风清气正、海晏河清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章以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思维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内涵及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虽已初步落地,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在创新发展理论、推动产业低碳转型、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基于此,文章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注入科技动力、树牢全民生态意识等措施,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摘要: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路径,研究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分析其在凝聚思想共识、明确发展方向、构建价值体系以及增强国家认同等方面的深层作用。在多重挑战交织的背景下,识别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网络传播格局重构、社会利益多元化、文化认同弱化以及工作方法滞后等关键问题。分析认为,必须通过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创新网络传播方式、推动社会共识凝聚、坚定文化自信以及改进工作方法,构建与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建设机制,推动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理论深植与实践转化。
摘要: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成为重要命题。《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纲领和共产主义者的第一个宣言,其自我革命思想内蕴三重逻辑的丰富内涵:在“永葆先进纯洁、笃定理想信念、砥砺初心使命”方面彰显其必要性;在“求真改错态度、敢争善斗精神、为民造福情怀”方面饱含其可能性;在“与时锐意进取、胸怀世界担当、从严管党治党”方面体现其可为性。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从理论源头厘清自我革命思想的脉络逻辑,全面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推动深化政党建设规律认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摘要:邓小平文艺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宝贵成果,核心在于一以贯之的人民主体性。文章梳理了邓小平文艺思想人民主体性的历史脉络、理论来源与实践指向,认为从历史脉络看,其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系统化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理论来源看,其源起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人民立场,植根于人民现实生活的情感表达;从实践指向看,其明确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工作路线,推动了文艺领域对外开放,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场域。基于此,文章提出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经验启示:坚持人民立场,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在扩大开放中坚定文化自信,创作彰显中国精神的作品。
摘要:《新华日报》是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办报的群众立场明确,在报道中突出将群众作为报道的重要对象,在发行上强调主要面向群众,展现出鲜明的群众性特征。这一特点由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与革命任务所决定。文章认为,通过分析《新华日报》的群众性特征,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这对于理解党的根本宗旨和政治本色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川陕苏区时期,由于战事频发、经济封锁、交通闭塞,药品资源十分稀缺。通过作战缴获、内收外购、自制药品、采集草药等方式,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广大军民积极筹措药品,有效缓解了药品短缺的状况,为苏区的社会建设和军事斗争提供了重要保障。文章基于川陕苏区药品筹措的历史背景,对药品筹措的主要方式及其对当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现实启示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新形势下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红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资源。文章认为,将红岩精神融入重庆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对提升育人质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当前,红岩精神融入重庆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资源转化不充分的困境。文章从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出发,从打通思政课堂与“大思政课”的壁垒、深入挖掘原始资料精准融入课程内容、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发适配的教学资源、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四方面探索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路径,推动红岩精神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外语院校实现语言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关键之举。文章从培育“三有”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文化认同与传播能力、服务国家对外开放与文化安全三个层面探讨外语院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从教师素养、教学内容、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四个维度剖析新时代外语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推进新时代外语院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致力于构建“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外语教育新模式,为提升外语院校外语课程思政实效性、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红色资源数字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意义深远。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对红色资源数字化呈现与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及路径进行探究。文章认为,红色资源数字化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教学资源、创新了教学范式、提升了教学质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上层建筑体系统筹规划缺位与协同机制缺失、运维机制技术保障滞后与可持续性短板、评价机制效果导向模糊与反馈机制缺失等。基于此,文章提出完善上层建筑制度体系、健全运维机制、革新评价机制等措施,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摘要:新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双重挑战时,网络思政成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环节,其效果关乎校园稳定,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文章聚焦民办高校遭遇突发事件时网络思政应急管理现状,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包括:应急预案针对性不足、平台技术保障缺失、队伍能力欠缺、传播渠道单一等。同时提出优化策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技术平台支撑,提升队伍专业素养,拓展多元化传播渠道。研究表明,通过实施上述策略,不仅能有效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效能,还可依托网络优势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模式,为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应急管理提供实践参考。
摘要:先秦儒家义利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的思想主张,其不仅为古代道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为当代大学生构建正确价值取向、提升道德修养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先秦儒家义利观经孔子开创、孟荀发展的演进脉络,在人格境界、伦理内核与实践方法层面展现出学为君子、先义后利、修己集义的理论共性。文章从目标、内容、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先秦儒家义利观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路径,具体包括:明确教育目标,培养“居仁由义”的君子人格;丰富教育内容,铸造“义以为上”的道德品质;完善教育方法,深化“义利关系”的深层认知。通过上述路径的系统实施,可有效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优良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软实力,也是五千年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章以潼南双江杨氏家风为研究样本,运用家族史料挖掘、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打捞”杨氏家族历史,剖析其“清白传家”的家风内核,并据此提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多方联动、筑牢家庭廉洁防线等弘扬杨氏家风的路径建议。研究认为,杨氏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观映射,既丰富了家风文化研究的理论维度,又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与实践范式,还有助于厚植文化自信、培育文明新风尚。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统一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中。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之光、实践导向之力、精神内核之坚和价值追求之向与高校基层党建具有内在耦合性,这是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基层党建的逻辑前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基层党建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意蕴。文章认为,高校基层党建要建立“四史”常学机制,学习好伟大建党精神;善用融媒体时代优势,宣传好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使命,谱写好伟大建党精神;落实主体责任,传承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荷花,一生于淤泥中却洁净不染的水中仙子,自古以来便以其清新淡雅之姿,成为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历代诗人或以荷喻人,托物言志;或借荷抒情,寄寓人生;或纯粹欣赏,赞叹自然之美,为文学园圃增添了一抹隽永的光彩。 中国文学中最早的荷花身影可追溯至《诗经》时代。《诗经·国风》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素朴吟咏,虽仅为起兴之笔,却为后世埋下咏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