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优化新农科实践育人环节,调整新农科实践育人专业架构,提升新农科实践育人建设内涵,是涉农高校农林专业实践育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文章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育人实践为例,从“红色文化、精神引领”“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共享开放、资源整合”“师生联动、创新发展”四个方面重构新农科农业实践教育体系,以提升涉农高校学生的思政意识、实践意识、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着力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
摘 要: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科教育从顶层作出的整体布局,也对传统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文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探索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创新训练和完善质量评价反馈机制等途径改革西部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类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引领未来发
摘 要:进入新时代,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冲击下部分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型。文章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以融合教育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特殊教育体系中,残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现实困境,寻求有效、可行的方案措施,以期帮助残疾大学生扫除心理障碍,提升个人职业本领,创造人生价值。 关键词:新工科;职业生涯规划;高等特殊教育;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新医科”战略是推进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推动“医学+人文”融合发展,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是落实新医科建设要求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五术”综合素养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现代大学书院有效传承我国古代传统书院人文教育传统,并促进其创新发展,通过构建“书院+学院”人文教育价值共同体、建设人文教育课程体系、重构师生关系、优化育人环境等措施,为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人文教育提供有效路径。
摘 要:新文科要求文科变得有用、有力、有效,以具体生活问题、社会问题为主线来推进学科跨界,是组织科际整合、构筑问题中心的多学科耦合体,是增进文科的社会生存力、问题解决力的客观要求。专创融合打造了双创教育新格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市场学”在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中探索了瞄准现实问题、协同学科发展、深挖文化资源等实践路径,同时,在教材编写、教学方式、课程思政三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关
摘 要:针对重果轻过、重教轻引、重理轻创、重考轻评等教学问题,文章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思维、理念、融合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创新人才过程培养的新体系、新方法、新平台以及创新人才评价等内容,开展探索和实践,突破人才培养瓶颈,建立能够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的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三二三四”模式,以期为高校理工科育人培养提供新的改革和实践思路。 关键词: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学科优势;立德
摘 要:在新发展阶段,为落实“志智双扶”教育帮扶理念,促进资助与育人深度融合,有必要将深度辅导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综合采用资助视角、发展视角和优势视角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统筹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心理困扰和思想问题,实现经济保障“解困”、价值认知“纠偏”、拓展能力 “成才”、精神激励“强志”,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各类育人资源融合,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新格局,提升
摘 要: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取得诸多积极进展,但仍面临一定实践困境。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是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应有之义,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高校法治教育活动各要素面临的困惑分歧主要体现在教育主体等六个方面。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法治教育要找
摘 要:兵团精神滥觞于古代屯田戍边活动,熔铸于人民军队开垦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伟大实践之中,寓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内。兵团精神具有价值引领、凝心聚力、动力支持作用。文化润疆工程是新时代党中央治疆方略的重要战略举措。要深入开展兵团精神研究阐释活动,加强兵团精神认同教育,用好用足兵团精神文化资源,以兵团精神的认同、传承与弘扬,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推
摘 要:中国特色财经人才既要掌握经济管理的一般理论、方法,又要在价值观念、精神底蕴、专业能力上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推进中国特色财经人才自主培养,要筑牢新时代学生的价值坐标和道德根基,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充实专业教育内涵,深化自主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具有中国情怀、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财经人才;中国特色;自主培养;铸魂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
摘 要:“管办评分离”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理念正在被逐渐普及,推动第三方评估的规范发展成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国际认证作为一种重要和有效的第三方评估手段,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已有较为成熟的发展。作为全球知名的商科认证体系,AACSB认证体系在百余年的发展演进中形成了六套标准,并在评估目标的适切性、评估标准的多元性以及评估流程的科学性等方面持续优化完 善。
摘 要:数字经济背景下,商科专业人才需要适应众多新兴行业的新商业规则和商业模式,产教融合则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文章明确提出数字经济社会的新商科人才的内涵与基本要求,通过研判产教融合趋势,构建以注重培养数字化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依托课程体系与项目,推动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完善数字化应用平台,全面深化课赛融合育人工作;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力度,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来促进新商
摘 要:在数字化治理背景下,公共事物管理工作面临着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等多方面转变,要求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在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形成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模式。本文基于斯滕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构建了“课程—项目—竞赛”三维联动的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从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实际出发,提出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关键
摘 要: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目前数据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合格的数据科学专业毕业生应该拥有基本的专业特征和良好的数据敏锐能力。针对这个培养目标,文章设计了一个通用的基于数据敏锐的数据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框架,框架以数据敏锐极小课程集来保证学生的专业特征,辅以数据科学关键概念领域集合中的众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其他领域知识课程。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据敏锐能力,文
摘 要: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素养是经管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加强数据思维训练和数据能力培养是提升数据素养的关键。当前,经管类专业的数据思维训练与数据能力培养普遍存在缺乏系统规划、师资条件不足、数据库与案例库建设滞后等问题。提升经管类学生数据思维与数据能力应以正确认识数据的价值及其实现过程、正确处理数据素养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论探讨与业务应用的关系、培养数据挖掘核心技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理工科专业课程的任务定位应以课程为载体, 兼顾教书和育人,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形成教学合力,既要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文章总结“生物制品学”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举措与体会,从课程思政建设意义、特色优势、思政元素的选取、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整合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相关专业课程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思政课要讲好党史故事。讲好党史故事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发挥党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重要作用。讲好党史故事的本质是思政课教学的一种叙事策略,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重要方式。其叙事的主要策略是通过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小中见大的微观描述和寓理于事的隐性说理,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共鸣和榜样示范的价值引领,进而转化为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大学生则是这一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内容通过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方法深刻理解其内涵,破解其教育教学困境并激发学生的生态担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政课教育教学要着重从深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生态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大意义,重点理解超越资本逻辑重构经济发展与
摘 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一体化,其中教学内容是一体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文章追溯龙江“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溯源,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要素入手,剖析“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探索龙江“四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四大精神;大中小思政课;思想政
摘 要: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举措。南开大学“师生四同”育人模式系统规划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通过服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形式贯彻思政育人理念,重点突出“大思政课”格局构建中实践的核心地位,明确育人机制建设的问题导向,提升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统一实效,充分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渠道与方法创新。 关键词:大思政课;“师
摘 要:教学创新是高等教育建设一流课程的必经之路,文章基于“金课”建设背景,坚持“两性一度”原则,提出了“课程主题聚焦化、育德育智互动化、产教融合立体化、创新成果显性化”的“四化”创新思路。并以“旅游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创新为例,围绕“痛点”问题,从学生需求、行业需求、首都需求以及专业发展四个角度出发,对以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进与优化,使课程创新效果不断助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摘 要:iLAB-X和智慧教育平台作为教育部主推的实验共享平台,其优质资源公益性地对全世界开放。文章基于平台46个环境类项目,对分类特点、建设特征和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为高校共享使用两大共享平台实验项目提供参考,并为其设计开发具有特色的环境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提供指导。提出通过“共享与特色”的组合拳强化环境类虚拟仿真教学应用常态化,以期推动“双一流”课程建设和环境类实验教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摘 要:当前,部分经管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存在选题陈旧、分析空洞、写作粗糙、毫无新意等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学生选择学术型论文体裁而其本身又不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素质和水平存在直接关系。对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实践型改革符合其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不谋而合,因此,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以“双创”活动成果为基础进行实践
摘 要:文章针对高校元明清文学史教学课时少、内容多的现状,提出应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建议教师提前布置阅读让学生充分熟悉作品,并采取分文体讲授来节省课时、增加诗文史分量,同时,将文献基础作为先行知识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点、提升研究能力和增加兴趣,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模式的目标。 关键词:元明清文学;课时;作品;文体;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为专业基础性课程加入社会工作培养体系之中的学理性并不突出,必须从学科属性上检视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内在价值勾连,从本质上审视其合理性及适切性。通过对社会工作本质内涵的反思性检视,学科技术性的导向发展并没有消解其“社会的”属性,二者形成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这也为“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定位提供了基础。从专业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出发,以“社会(性)”为核心解构和重构课程体系,重新
摘 要:新能源材料的研发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重要环节,“固体物理”是研究材料结构—性能关系、微观结构对宏观性能影响的物理专业基础课程,对加速新能源材料研发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新工科发展要求,将“固体物理”课程引入工科本科生培养体系,首先需要解决“固体物理”理论性较强的难点。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融入量子力学基本知识,利用可视化软件、计算软件和数据库等辅助教学手段,开展“翻转课堂”引入科技
摘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领域的发展需求、教育伦理的内在规范和教育实践的现实需要。制度的执行力是保证师德师风建设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制度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得以落地。针对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薄弱环节,从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师德评价机制“系统化”、榜样宣传教育“典型化”、行政管理服务“精细化”四方面出发,探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执行力提升的实践
摘 要:师德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制定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对把握“第一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教师师德考核评价存在指标体系泛化、评价方式简单、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结果运用形式化等问题。因此,需要构建一套体系较为完善、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科学合理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既能突出底线,又能凸显典型,同时能全面了解“中间”教师群体,推进考核评价结果的科学应用,为深化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提供有力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