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将荷花、塘水、月色、杨柳这些意象与人生融合在一起,生发出无穷的美感和深远的意蕴。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围绕“故都的秋”这一主题,从细微处挑选了“破壁上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等一系列北平秋景特有的意象,传递着深切的生命体验。意象是散文精神美的定格。本期,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散文的意象之美,积累关于秋天的意象,并学习阅读写景抒情类散文的技巧。
文学是形象艺术,是通过形象给读者传播思想,传递美感的。小说创作必定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全篇内容都围绕这个典型展开。散文篇幅短小,求精、求美,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铺排,于是就要寻找一个意象。意象就是散文中被诗化了的典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如窑变后的瓷器,有一种既具体又抽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是精神美的定格,是具体的形、事、情、理升华为精神之后,又落地为文还原为一个新的形态。它是原物
秋风:瑟瑟秋风是身感耳闻的悲凉之气,伴随着枯槁飘零的落叶,极易引起人的感伤情绪,产生凄凉寥落之情。贾岛有诗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秋雨:秋雨最易牵动人的情思,连绵不断的秋雨,加上萧瑟的秋景,格外令人动容。杜甫在《秋雨叹三首》中写道:“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寒鸦:寒鸦就是寒天的乌鸦。乌鸦通体漆黑,叫声嘶哑,多于秋冬季节的黄昏出现,因而成为凄楚、荒凉、颓废的象征。李白的“落叶
1.以情为索,理顺文章 在《荷塘月色》里,文章从“我”因心头烦闷而独步塘边开始,写到独自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再遥想古代采莲美景,最后以独步回家结束,展示了“我”当时抑郁苦闷的心情,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寻求不到出路,徘徊怅惘的矛盾心理。《荷塘月色》中处处摹笔写画意,时时曲笔叙衷肠,怅惘郁闷之情融汇于细腻的景色描写之中。 2.品味意境,感受冷暖 在《故都的秋》的创作中,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
人的一生要看很多风景,有的风景看过就忘了,而有的风景却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当我们看风景时,风景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的精神世界。当渺小的个体和包罗万象的自然遇合,个体生命就成了自然言语的一部分,情与景叠合、共生,诞生了“自然情怀”。这情怀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洞见,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达观,是“春风如宾客,一到便繁华”的惊喜…… 自然景物看似无言,却装点着人的精神世界。这个情景交融的
阅读《故都的秋》,回答1~3题。 1.下列对给出的文段的分析和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采用白描手法,把主观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以此展现槐树秋
文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程,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 首先要理解题目中关键词“
太阳温柔地沉没,过于明亮的天空,脱离白昼,颁布孤独。 ——题记 人生之旅难免遇到泥泞,我走得很慢,甚至偶尔难堪,但终究风雨无阻,山河不羡。在这条曲折的成长小径上,孤独并非只是我身边的陪伴者,更是我心灵的导师。 旅·初 放学后,女孩孤独地站在校门口,凝望着逐渐消失的人群,眼中流露出深深的孤独和落寞。黄昏的光线如同一炷悠长的香,将等待的惆怅无限拉长。内心的感伤仿佛一条无形的线,从心底抽出,一直
我,清朝的玉壶,见证了封建王朝从云巅之上跌落尘土之下,岁月失语,文物能言。 家园饱受欺侮的日子里,我日日啼血,痛不欲生!鲜血淋漓,饿殍遍野,浮尸百万,屠绝人迹,英法“屠夫”将珍藏众宝的圆明园洗劫一空,我自此漂流过洋,离开了生养我的土地,来不及哀悼昔日的天朝上国,更来不及同珍爱“我”的人一别两宽,或许此生不复相见。 母亲,不要为我伤悲,我待在大英博物馆精美的橱窗里,昔日的青梅竹马更是生同衾,死同
1.B(“主要原因”错误。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他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D(“以大见小”错误,应是“以小见大”。) 3.C(“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使用反问,表现出了李白的傲气以及对权贵的蔑视,是一种豪放的表达,不能体现含蓄内敛。) 4.①《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的论述,一直伴随着中国人;②杜甫不仅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