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进史铁生的文学王国,走进他丰沛的情感世界与深邃的思维宇宙。
二十一岁骤然瘫痪,从此终生不得不与轮椅相伴。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却从腿上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虽然坐在轮椅上,而左轮是月亮,右轮却是太阳,他不能行于道路之中,却有更辽阔的心。 史铁生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探险。”这是罗兰·巴特的独创见解。尽管史铁生一直谦虚地说:“语言呢,我更以为不是可以研究和学到的——尤其是对写小说的人而言。语言的风格(其实也是限制),在于个人的性情,实在说是天生的。”
史铁生曾自嘲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儿东西。翻开他的病史,可能无论是谁,都会想给这个承受了太多苦难的生命一个深深的拥抱: 1972年,年仅21岁的史铁生被诊断不幸患上了“多发性脊髓硬化症”,双腿不能站立,从此与轮椅相伴。 1980年,瘫痪多年的史铁生突发性肾衰竭,医生为他做了膀胱造瘘手术。 1998年,史铁生开始做血液透析。以后每隔不久就要重做一次。那时的他说,千万不要活到90岁,60岁于
现代化是城市化的过程,也是远离大自然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寄居城市,过着不辨冬夏、不识黍麦、远离大自然的生活,患上了严重的“自然冷漠症”。大自然是生命的起源和归宿,只有回归到大自然中,人才能真正地领悟生命的真谛,恰如在地坛公园里沉思的史铁生一样。 元末明初画家王履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大自然总能荡涤俗世中沉浮的心,慰藉钢筋水泥世界中碌碌求生的人。当人亲眼目睹所谓“第一手
学习任务一: 课内巩固 阅读《我与地坛(节选)》,完成1~4题。 1.下面对课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B.第二部分写母亲,史铁生爱地坛,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尤其是在体会到母亲的痛苦与无尽的关爱以后。 C.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地坛”有机地联系起来。“我”常在地坛度
主题阐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人们大多避而不谈。不过,比起逃避,正视它、了解它或许能让人们更加坦然。就像孔夫子说的那样:“未知生,焉知死。”死从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于生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生命终点的正视与接纳。他强调“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以此鼓励人们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寻找生命的真谛。 0作品却400多万粉丝,“M
2版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这首诗一句一景描写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前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摹写雉子、凫雏,俱在林中沙上。前后观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细致的观察,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边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以及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此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一日的春光》:春光好似有意延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