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仁人志士,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却又重拾志气的并不在少数,写下《赤壁赋》的苏轼与著有《登泰山记》的姚鼐都是此中典范。这两位遭遇人生困境的文人,与“三”这个数字有着不解之缘,实现了人生的突围。本期,我们将解读苏轼与姚鼐的人生境界与处世哲学,并了解古人山水游记的四种情怀。
经历了“乌台诗案”后,九死一生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但是,任何的苦难都困不住苏轼这位乐天派,他先后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享誉文坛的《赤壁赋》。 姚鼐寒窗苦读十三载,一朝高中进士,最终成为《四库全书》编修官。他主推宋学,遭到戴震、纪昀为首的汉学家的抵制。姚鼐坚持己见,然而最终败北,在44岁盛年,他无奈选择了托病辞官。此时的姚鼐前途未卜,人生迷茫,他选择冒风雪登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水钟灵毓秀、风情万种。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抒发幽情,寄托情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在山水中寄寓隐逸情怀 儒家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代的文人雅士,当遭遇乱世,或者仕途不顺之时,便选择纵情山水,乐而忘忧,寄托隐逸之志。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间的万物都起于自然,也归于自然。庄子赞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无言的自然山水,蕴含着人事、天道之真谛,它无声地启迪着中国历代文人去探寻生命的本真意义,感悟人生的真谛奥妙,体会审美的超然乐趣。古往今来,文人雅客总能在一方山水中,寻觅得心灵的一方净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条小小山溪,带给作家写作的无限灵
学习任务一: 课内巩固 阅读《赤壁赋》,完成1~5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盘绕 B.举酒属客 属:嘱咐,托付 C.知不可乎骤得 骤:一下子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知不可乎骤得 相与枕藉乎舟中 C
文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 请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借鉴本单元几篇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写作点拨 审题时抓住题目中的几个关键词:节气、景物、活动。首先,要在二十四节气中选定一个自己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节气,确定观察对象。
阳光已经很热情了,醇熟的麦气乘着薰薰暖风,开始在田野上空弥散,在村庄周围飘荡。新麦的清香向农家昭告着,“小满”之后,又一个节气已盛装莅临——这个节气,不叫“大满”,叫“芒种”。 从小满走来的麦粒,终于功成行满。土地的守望者们,又一次见证了麦穗一步步褪尽青涩、籽满粒饱,见证了麦田在南风的鼓动下激荡起伏、翻涌成浪,也见证了麦芒在阳光之下、麦垄之上的闪光——那金黄的光泽呀,映照得人心里也光灿灿、亮堂堂
一缕春风拂过大地,带着春光的朝气,唤醒沉睡的生命。 渐暖的空气驱散了料峭的寒风,破冰的流水送来了温暖的气息。和着春风的节拍,渐绿的柳条舞出动人的舞姿,含苞的花蕾吐露幸福的芬芳。春天的信使——燕子,那清脆的鸣叫唤醒了沉睡的万物,那精致的燕尾服给蔚蓝的天空更增几分姿色。立春,辞去冬日的萧条,迎来春天的生机。 大地上,春的讯息传遍每个角落,也同样传入华夏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田。孩童穿着鲜艳的红衣迎接立春
2版 《与虫共眠》:作者在草中睡着时,身体成了小虫子们的温暖巢穴,这些小生物“吃饱玩够了,便找一个隐秘处酣然而睡”,它们勤劳、快乐、简单、易于满足。作者由虫子相对于自己的渺小联想到自己相对于大地的渺小,进而感悟到大地的宽容;他看到小虫子生命短暂却能满足于当下的快乐,感悟到人类总是在漫长岁月中自寻烦恼,不能享受自然、享受当下;作者由虫子对自己蜂拥而至想到自己默默无名,感受到自己孜孜以求的名声无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