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版,作为承担教化人文、传承文明、塑造价值和传授科学技术使命的文化产业,在社会运作各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承载数字化、智能化等新业态特征出版作品的出现,在不断拓宽国内出版行业边界的同时,也凸显出转型时期的国内出版业所面临的尖锐挑战。鉴于此,文章立足数智出版行业现状,着眼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大局,从政策、技术、精神理念以及业态融合四个维度展开,探讨新质出版生产力浪潮下实现塑造中国出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路径遵循。
【摘要】因果是故事生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果可以体现为民间故事的功能作用、现实主义小说的历史模型、网络文学的设定推理等不同机制,但所有的故事都离不开因果对事件的连接。当下主流技术路径下的AI是一种统计学机器,它只能把语词连接建立在相关性而非因果性上。这就意味着,AI并没有能力生成建立在因果性之上的故事,AI并非“真”会讲故事。AI之所以给人一种会讲故事的感觉,是因为其发展遵循以差异机制生成相似效果的模仿路径,会讲故事是AI用完全不同的机制模仿出来的一种外在效果。因而,这样的故事只能被定义为建立在拟因果上的拟故事。在原理上界定AI讲故事的局限,是为了更好地在人机协作的故事生成活动中做好人机分工。在理论上,人类的工作至少需要为故事提供因果性(如因果的设定、优化、检查和背书)。我们需要以AI为方法,反观人类叙事活动的本质与沿革,更需要以AI为契机,激发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作为关键行动者重塑全球数字媒体生态格局,引发人类文明的深层变革。通过对新闻等文化载体的自动化创衍,新的媒介叙事实践逐渐成熟并主流化。与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媒介叙事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机器媒介叙事呈现出独特的实践机理,集中体现为叙事活动的涌现性、故事内容的离散结构,以及意义体系的历史虚无趋势。由此,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塑造一种后人类、非历史的文化,并不断在人的媒介经验中强化其合法性。面对这一局面,人类应当有意识地发展直觉叙事和价值叙事两种深度倚赖人类生物机能和有机社会关系的叙事实践,以对抗机器逻辑所带来的存在主义危机。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选代改变了传统电影、游戏、虚拟现实媒介中需要完整故事结尾的叙事传统,从预设好的故事脚本延展为开放世界与实时涌现角色。尤其是人工智能体(AIAgent)在多模态感知、多场景任务中表现出的适应性,加之虚拟现实媒介的多模态交互支持,使虚拟现实媒介原有的非玩家角色(NPC)被逐步替代。文章通过阐释虚拟现实媒介中从NPC到AI Agent的叙事变迁,探究了人工智能体如何进行叙事,并由此提出了虚拟现实媒介中人工智能体叙事的表征及其机制。具体而言,智能体在共同的叙事和体验的基础上,提供了涌现叙事的可能性,其在虚拟现实媒介中的故事生存,实际上展现出对未来虚实融合叙事的“终极生活”思考。
【摘要】准确研判产业化水平和盈利能力是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当前,对于我国出版业数智化转型现状的研判,缺乏广泛调研和整体性视角,形成了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本研究通过对73家出版机构的走访调研,引入“死亡之谷”这一概念,用以衡量和概括我国出版业数智化发展的产业化水平和盈利能力,从而描摹我国出版业数智化转型的现实图景,实现对出版社数智化转型现状的准确研判。研究发现:一些出版企业的数智产品和服务实现了稳定收益,走出“死亡之谷”已成局部现实;囿于“外援式”转型模式,如何走出“死亡之谷”仍是当前出版业面临的主要难题。许多出版社在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积累的经验蕴含着走出“死亡之谷”的可能性。最后,研究指明了出版业整体走出“死亡之谷”的路径选择,为我国出版业数智化转型提出了切实的发展思路。
【摘要】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普及应用,出版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关注生成式AI技术应用趋势及发展路径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选取43家不同类型和层级的出版机构,以中高层管理者为访谈对象,调查生成式AI技术在出版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和核心挑战。研究发现,当前出版行业在整合生成式AI技术时普遍存在技术应用不足、技术落地成本高、人机协同效率滞后、商业模式不清晰等困境。对于生成式AI技术与出版行业的深度整合,受访者均表现出明显的担忧,主要包括内容质量和内容安全、版权问题和隐私风险、出版行业生存困境等。为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受访出版机构实践和受访者个人思考,文章认为出版行业应关注技术更新,推动建立相关制度规范,并积极与技术公司开展合作,同时调整自身定位以发掘新的市场需求。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与音频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声读物市场蓬勃兴起。文章从质检工作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有声读物行业发展的特点,如海量产品生成、平台化传播及融合发展趋势等,阐述行业管理面临的传播链条整合后生产主体资质缺失、管理边界模糊以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基于此,文章详细探讨开展有声读物质检工作的可行性,包括法规标准依据、管理需求契合度等,并提出具体实践路径,旨在为规范有声读物市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助力行业良性发展。
【摘要】伴随数智技术的发展,倾听作为编辑的重要出版参与行为,可深化作者、编辑、读者理解文稿内容的行为交往,于异调处找寻共识,获得多维的价值内容信息。而在现实的出版交往中,编辑时常重理性言说、轻感性倾听,于交往对话中,遮蔽主体倾听的桥梁联结作用。为优化编辑出版方式与流程,获取真实内质的声音,编辑需使自身的听觉意识于缺场中获得在场,于遮蔽状态下得以澄明,提高自身对出版空间中生产环节的观照与还原,获得本真多元的创新性听觉意蕴,以更好地开展编辑出版活动。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具有一定必然性,但是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技术特质,其与社会治理所要求的全面性、稳定性、公平性与行政性之间存在一定张力,具有进一步挖掘的价值和意义。算法评估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缓解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张力,能够兼顾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海量数据获取与社会治理的敏感数据识别、平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治理的话语体系表达、调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效率优化意图与社会治理的公平公正追求、融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自我迭代方向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形态主导。为此,需要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融合的准入、运用与结果输出全过程中建立起算法评估机制,在准入阶段进行算法审查与算法备案,在运用阶段进行技术的运行监督,在结果输出阶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结果筛选。
【摘要】当下,政务新媒体已深度嵌入数字政府传播系统,并容易从反映数据资源客观运作规律的物理维度、反映关系互动与资源分配的人理维度、反映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事理维度,诱发政治信任风险、传播系统失灵和多主体关系紧张等多维数字政府传播风险。文章从“物理—事理一人理”系统方法论视角分析,发现智能化重构逻辑、资源依赖逻辑、交易成本逻辑是该场域的重要风险诱因。因此,建议以数据和算法等关键要素提升数字政府传播系统的物理支撑效能、优化多元主体利益协同的事理机制并提升资源配置水平,以“人智协同”的共生模式和“激励一约束”效应来优化人理机制,进一步推动相关风险变量向事业增量转化。
【摘要】“制宣发”一体化作为当前电影营销的一种创新模式,近年来尤为典型地体现在中国电影产业中。该模式一方面同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进程紧密结合,另一方面离不开数字营销与数字化技术的加持。根本上看,“电影—观众”的互动构成该模式的核心特征,旨在打破传统电影营销的局限性。具体实践中,通过将营销模块进行前置、后置、贯穿,中国电影形成了三种主流的一体化策略。在市场与技术的双重推动下,衍生品开发、AIGC赋能等新业态和新趋势催生出“制宣发”一体化模式的诸多新策略,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创新性发展注入活力。
【摘要】大语言模型与应用程序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显著进步,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但也将人工智能滥用数据的风险转化为现实问题。从国内外司法实践来看,数据滥用的版权问题主要聚焦于模型训练阶段与内容生成阶段。对此,以风险为导向的数据监管模式通过分级分类预防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但面临评估难度和治理成本较大的挑战;基于服务提供者主体的责任配置强调其履行安全义务,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使责任界定复杂化。文章提出,需构建全方位的版权数据保护框架以平衡技术创新与版权秩序,从控制秩序转向共治秩序,实现政府、企业、社会及公众协同治理;同时,通过增强技术透明度、归责路径的转化及有序配置主体责任,塑造可信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