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日,在第四十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北京音乐厅迎来了“桃李芬芳梦之声——孟玲先生从艺65周年师生音乐会”,这场意义非凡的音乐会为首都的金秋增添了一抹温暖浓郁的艺术色彩。作为孟老师的学生,我与众多同门齐聚一堂,用歌声唱响从师路上的点点滴滴,共同礼赞恩师数十年来在声乐教育与艺术传承上的非凡成就。 “不是你的骨肉却像你的娃,年复一年的心血培育我长大,教我人生的路上,要一步一个脚印,教我做
出类拔萃的表演艺术家——树立发展民族音乐的理想 我于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第二年就知道附中录取了一名很有才华的二胡学生,她叫于红梅。那时,附中和大学在一个校园里,我经常见到她,也常在学生音乐会上看到她的演出。在我眼里,于红梅是一位美丽大方、聪明睿智和极有音乐天分的女孩;而且也是一位很得宠的学生,老院长们经常安排她参加接待外宾的演出。后来,我先后担任副院长和院长,有重要的演出任务也往往会想到她。
2024年适逢中国近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现当代作曲与作曲理论学科体系奠基人之一黄自先生诞辰120周年(1904—1938年),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谨以本文简析黄自先生在美留学期间创作的这部作品,从中追寻他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轨迹,探讨本文研究对象——弦乐三重奏《原创主题三部严格赋格曲》(Strict Fugue on an Original Theme in 3 Voices)——的
《运河谣》是由国家大剧院2012年重点打造的一部民族歌剧,由作曲家印青作曲,黄维尼、董妮编剧,廖向红导演,雷佳、王宏伟、王丽达等歌唱家主演。在首演之后的十多年中,国家大剧院多次复排该剧, 不仅上座率较高, 具有较好的市场效应,而且还受到专业音乐界的认同。尤其是该剧中的一些唱段, 已成为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用曲,或舞台演出的保留曲目。2021年国家大剧院复排此剧时, 作曲家对该剧的音乐重新进行整合
当下,使用多件同质乐器拟作“一件”或“一体”的乐器群进行创作已成为一种趋势。这些作品大多可归为音色音乐之范畴,音高上大量使用多件乐器的同音演奏,或使用乐器群的音响组合作为主题性材料; 美学上, 弱化传统多重奏中的声部概念,转而求诸音色、形态、音势等;特别是这些作品中乐器的非独立性, 作曲家会使用一些非常规的、超出经典三要素的方法,如表演要素、声学、声音戏仿等, 使乐器相互联系, 其魂灵超出乐器的容
构建一个艺术品牌绝非朝夕之功,它深刻凝结了行业群体对于艺术理想和文化气象的解读、取舍与认同。在新时代文化浪潮的席卷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吁和需求与日俱增,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成为彰显民族自信的标志。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力量。然而,面对全球化的交融与冲击,如何正确地继承与弘扬民族音乐传统,如何有效地挖掘、培养民族音乐人才成为当代音乐工作者的议题与
2024年7月29日至8月1日,“太原首届扬琴艺术节暨第五届中国扬琴艺术节展演”隆重举行。在山西省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三千名扬琴艺术家、艺术教育工作者、展演选手、扬琴爱好者和当地观众参与其中。本届艺术展演活动无论在参与人数、展演规模、艺术质量等方面都堪称中国扬琴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综合性文艺盛宴。活动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三
自从李斯特在19世纪开创钢琴独奏音乐会的形式以来, 钢琴演奏家作为舞台中央的焦点,受到了万千观众的仰慕与追随。回顾当年,李斯特的独奏音乐会常常被盛装打扮的贵妇们所包围,她们对这位“钢琴魔鬼”的狂热崇拜堪比今天人们对流行偶像的热爱。从此,钢琴演奏家作为独立的艺术身份逐渐为大众所熟知与认可。与此同时,作曲家与演奏家合二为一的传统开始逐步解体, 演奏家从此成为作曲家与听众之间的桥梁。通过对乐谱的深刻解读
我个人认为,“民族器乐表演实践与理论研究”是一个非常好的议题,更是一个有意义值得长期讨论的大题。但我们知道,好题目、大题目,往往也是难题,是需要我们花工夫花大力气反复深入研究的题目。 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题目的一些肤浅的思考: 一、民族器乐表演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范畴很广,包括表演空间、表演主体、表演技艺、表演心理、表演美学、观演关系、历史文献梳理、古谱译订、古曲新编以及新作品的舞台演绎等,即律、调
在中国器乐艺术生态大系中,琵琶是西域入华乐器中一个相当独特的存在。2000年的历史时空场斗转星移,琵琶艺术走过漫漫长路,在广袤的华夏留下鲜活生动的印记。所有幸运遗存的大美,以传统的厚重身份,跨越时空和我们在当代相遇。旷野山岩上,那些散落在石窟壁画和造像中的神圣密码,叙事恢弘炽烈,表达绚烂精微,思绪空灵飘逸;典籍黄卷中, 那些隐匿在唐诗宋词的铁马冰河、大漠孤烟里的云天意象,那种斜晖脉脉,晓风残月的婉
在胡琴的演奏与教学中,对于音乐情境的设定是围绕着具体音乐作品的演奏与教学而展开的,并与学生的专业成长和进步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认识和解读作品音乐情境表现类型及内容的特点,充分调动多种心理能力,用声音去表现音乐中的情感意境,并对音乐进行文化诠释。这是进行胡琴作品二度创作, 提升和丰富作品音乐审美内涵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提出这一问题,对于克服单纯追求技术、轻视音乐情感、意境表现的倾向,是有现实
2024年10月26日—2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民族器乐表演实践与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围绕民族器乐的演奏实践与理论体系构建、传承与教学体系研究、跨学科研究三方面议题展开研讨, 开展四场学术发言,并特设“名家对谈:王范地艺术理论与实践”和“名家分享:我的实践与思考”两个互动单元,邀请多位在民族器乐表演及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具有重大
音乐求美,科技求新。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将美感与创新融合, 打造具有智性化的音乐课程,已成为当下音乐课程需要深思的问题。2024年6月17日,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主办的“杨九华教授系列精品课程发布会暨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此举是浙江音乐学院原副院长,音乐学家、小提琴演奏家及教育家杨九华教授, 对音乐课堂建构长期思考的结晶,也是对新媒体时代挑战的积极回应。此次发布的四门视频课程包括《音乐欣赏的方法与途径
2024年, 适逢中国民族音乐界的杰出前辈,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及教育家赵松庭先生100周年诞辰之际。在浙江杭州、东阳,北京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 音乐界同仁与竹笛艺术爱好者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赵松庭先生堪称中国20世纪笛艺术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是引领中国笛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先驱者。作为先生的嫡传弟子,在先生百年诞辰的庄严时刻, 我深切缅怀先生的悉心栽培与再造之恩。往昔种种,皆铭记于心,历历在目
2023年12月19日, 传来我的启蒙恩师二胡艺术家聂靖宇先生逝世的消息, 由于当时我身在国外没能赶回来为聂老师送行, 这成为我终身的遗憾。我无限怀念敬爱的聂靖宇老师,怀念和他在一起的日子, 历历往事一桩桩、一件件犹如昨天,从朦胧到清晰,显现在我的脑际。 我和聂靖宇老师相识于1955年, 那时他正在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本科毕业班就读, 记得同时在读的还有包玉山(单簧管)、邝宇忠(琵琶)、郑宝恒(扬
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2024年10月18日至19日,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第十届年会暨中国音乐评论推优活动在北京·西藏大厦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联合主办,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及研究生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评论家、学者、艺术家及音乐工作者齐聚一堂,以“学习《讲话》、繁荣评论、弘
2019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大力发展新文科的要求,意在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打破文理科之间的学科壁垒,实现文理交融。在此背景下,艺术学界提出了构建“新艺科”的设想,其含义是“新文科语境下的艺术学学科建设构想”,既要具备“新文科”提倡的文理交融性,又要顾及艺术学各学科的独特性。长期以来,文科与艺术学学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欲迅速改变现状须借助外力做功, 而科技正是新时代的最佳外力。“新艺科”的建设
自1990 年开始, 华人作曲家在海外逐渐受到瞩目。他们将作品带到世界乐坛,并以各自不同的风格发展出独特的音乐创作, 得到一流乐团、歌剧院和音乐机构的委约和演出,也获得无数著名的奖项。三十多年来,他们为华人音乐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以《纽约时报》这个代表美国主流音乐文化生活的媒体为窗口,通过对相关乐评的整理研究,借以了解早期中国作曲家在国际乐坛崛起的过程,更将其成就放入现代音乐的脉络以
饶曦著《韩庄乡俗与大曲研究》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一、韩庄记忆1993年8月的一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了,这是到冀中雄县韩庄采访的日子。七拐八拐,终于找到一个从来没有音乐学家去过当然也是没有人知道的地方——韩庄。下车打听村干部,村里人告诉,支书正在地头盖房子。开车到了地头,几十个男人盖的不是“房子”,是“厕所”。县文化馆提前通知他们,说北京的专家要带一名外国人来听“音乐”。村干部一下子紧张起来,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