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化人才将在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国际事务治理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面向未来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全球视野、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养与情感能力。 拓展全球视野。学校需要通过设置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国际化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差异,增强国际理解力,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和不同观点的宽容与智慧的谦逊。同时,
英国:发布《跨国教育参与的全球框架》报告 近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发布了《跨国教育参与的全球框架》报告,旨在提供对全球跨国教育质量保障、学位认可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系统理解,并探讨如何通过跨国教育创造本地高等教育机会、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教育质量等问题。该框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设定国际化的教育质量保障和学位认证标准。报告强调,各国在推动跨国教育时,需要建立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以确保跨国教育项目能够达到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参与国际教育竞争、提升自身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自1995年“211工程”启动至今,中国已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道路上行进了近30年。从“211工程”到“985工程”再到“双一流”建设计划,伴随着一步步的探索,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世界大学排名快速提升,在高精尖领域的表现不断进步。目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已进入
世界一流大学是对极少数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竞合中发展能力、发展水平和发展位势的一种定性描述,是‘世界’‘一流’‘大学’三者的有机统一。 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探讨由来已久。我国学者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211工程”“985工程”相继实施之后逐渐升温,论题涉及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与作用、特征与评价标准、类型与模式、形成机理与发展道路、学科与队伍建设等。21世纪初,各种世界一流
中国投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已有近30年时间,在建设成就不断累积下迅速实现了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显著提升,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当前,在已有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正逐步迈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未来将致力于在质量上取得进一步突破。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 “211工程”的启动与推进。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曾选定过若干所全国重点大学,系统化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则始于1995年启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日益广泛和深远,高新知识及其物化成果——高新技术之于国家的兴衰成败具有了不可逆转的决定性。尤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建设以知识创新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己任的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各国占领教育、科技、人才制高点的不二选项。我国亦不能例外,必须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于现代化强国建设所具有的引领作用和动力价值加以重视。 由于世界一流大学所涉因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涉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系统工程,而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无疑具有特殊的带动作用。因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战略决策,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这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无疑是高等教育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巴西作为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参与度日益增强。由于地缘政治和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巴西在提升全球影响力的过程中采取了“淡化硬实力、着力发展软实力”的策略。其中,提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成为巴西的重要举措之一。 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巴西全球影响力提升奠定基础 巴西拥有拉丁美洲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