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称为满洲的东北大地,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也是一片苦难深重的土地。这里有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悲壮、最坚韧的一章: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浴血奋战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一片废墟之上,骤然响起这雄浑、壮丽的歌声。正是这庄重的宣言,一扫“冻土”上的低沉、萎靡之气,给陷于惊惶的民众带来希望、信心和力量。 战争,像一台开足了
编者按: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波澜壮阔的篇章,承载着民族的不屈与希望。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华夏大地,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在这里时时刻,中国共产党以坚定信念、卓越智慧与无畏勇气,始终站在抗战最前沿,成为引领全民族抗战走向伟大胜利的中流砥柱。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奉行“不抵抗政策”,而中国共产党率先发表宣言,唤醒国人,点燃抗日烽火。为凝聚抗战力量,中国共产党积极
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中国共产党以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和穿透迷雾的战略远见,成为照亮抗战前路的精神火炬。当国土沦陷的危机步步紧逼,当民族离散的困局亟待破局,中国共产党率先高擎抗日救亡的旗帜,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鲜明主张凝聚起四分五裂的民族力量。从1935年《八一宣言》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呐喊,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打破国共僵局,再到1937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有力推动抗日
1937年9月,斯诺,一位美国记者,在河南郑州采访中国抗战。 此时,全面抗战已爆发两月之久。伴随着大片国土沦陷,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黄河岸边的这座交通枢纽。逃难的人群极度恐慌,只想迅速撤过黄河,远离凶狠残暴的日军。 然而,在这片哀鸿遍野的氛围中,斯诺却意外遇到了一位逆行而来的青年。在后来的一篇文章里,斯诺怀着极大敬意记录了与这位青年的谈话——当被问及战争结束后的打算时,青年露齿微笑,泰然回答:
1937年7月10日,北平的夏季异常闷热、压抑。 20来岁的北平青年方大曾,匆匆告别母亲与妹妹,身挎相机自广安门而出,骑着自行车直奔烽烟初起的卢沟桥。 在桥头斑驳的石狮旁,一位背着大刀巡逻的战士进入了他的取景框,成为永恒的历史……这位首批抵达战地的新闻记者,以镜头和笔,为后世留下了战争最前线的记录。 88年前的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中国全面抗战的烽烟。 一 战争之初,几乎没有人
1938年,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的第二年。 以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揭开序幕的1938年,每一页日历上,都写满焦灼与迷茫。 4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以五万余人的巨大牺牲,赢得正面战场首次“大捷”,“速胜论”随之泛起。然而仅一个月后,日军坦克便登陆厦门,直入厦门大学操场。 5月19日,被寄予“准决战”厚望的徐州会战以守军仓促撤离告终。当日军装甲车轰鸣着驶过徐州彭城路,“速胜论”的幻影迅
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山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以血肉之躯开辟抗战新路,在敌后战场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平型关大捷的枪声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全国人民看到胜利曙光;百团大战的硝烟中,广大民众与军队并肩作战,用破袭交通线的壮举彰显敌后战场的战略价值。八路军、新四军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游击战术,将广袤乡村变为吞噬日军的汪洋大海。地道战里藏着民众的智慧,地雷战中埋着不屈的怒火,
半壁烽火,山河破碎。 时光回溯到1938年底。面对中国军民用血肉筑起的屏障,一度长驱直入的日本侵略者气势受挫,不得不放弃“速战速决”的计划。 当国民党军屡战屡败、节节后退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犹如利剑出鞘,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日寇身后,正竖起一把把看不见的尖刀 多年之后,聂荣臻元帅提及那个风雪之夜,仍然感触颇深。 1937年深秋的五台山
从北京一路向西三百公里,听到第一个响亮的地名即是平型关。 站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名字的乔沟沟底,几乎在一瞬间就能理解80多年前115师为什么会把这里选为对日第一战的战场——勉强能容下一辆汽车通过的土路,两边则是高达20米左右的陡崖,沟内没有任何躲藏之处。 乔沟这条长10公里、宽不足10米的峡谷古道,西达雁门,东通京蓟。蒙古骑兵正是由此进入中原。20世纪30年代,它是灵丘通往太原的必经之路,也
1940年春天,世界上空的硝烟愈燃愈烈。 欧洲战场上,德国步步紧逼,直至占领整个西欧,并对英国本土展开大规模战略轰炸。这让日本征服中国继而称雄亚洲的野心愈发膨胀。 中国境内,日军的“囚笼政策”在华北迅速铺开。新任驻华北日军司令官多田骏认为,华北是解决“中国事变”的关键所在,但这个前提是要“剿灭”共军,于是他部署了“分区扫荡,分散布置,灵活进剿”的“牛刀子”战术——随处可见的日军堡垒将山东、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情报工作是隐蔽战线的主要斗争形式之一,情报战线的英雄们在看不见的战场上进行了一场场没有硝烟的生死搏杀,他们以赤胆忠心赴汤蹈火,用忠诚信仰忍辱负重,以情报信息为武器,于无声处建奇功。 潜伏到敌人的心脏里 徐楚光在扬州瘦西湖留影 抗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通过建立健全情报网络,全面加强人民军队的情报搜集能力,主要工作包括:敌后侦察、地下交通线、策反与统战、无线电通信、群
当民族危亡的臂体撕裂长空,当破碎山河在铁蹄下呜咽,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与不屈精魂,在血火交织的岁月里铸就精神丰碑。《松花江上》流淌的血泪悲怆、《黄河大合唱》咆哮的民族魂魄……一首首战歌,就是一部部用音符写就的抗战史诗;纵使千山阻隔、万险横生,“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誓言,道尽了万千爱国青年的执念如钢。文艺的呐喊、延安的感召,是中华儿女在至暗时刻迸发出的向死而生的勇气、百折不挠的坚韧与共赴国难的团结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抗战歌曲唤醒民族魂、熔铸民族魂、颂扬民族魂,是用音符书写的抗战奋斗史、用歌声表达的抗战精神史;是中华民族在山河破碎的危难之际吐露的心声、发出的怒吼,熔铸着不甘屈辱、不畏强暴、英勇抗争、血战到底的民族风骨和精魂;是全民族抗战强有力的战争动员,是伟大抗战精神最生动的艺术表达,有着跨越时空、凝聚精神力量的永恒魅力。 流亡之声:松花江上的血
“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 这是1937年10月上海沦陷后,一批爱国青年为寻求抗日救亡之路,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革命圣地延安时的真实心声与壮烈写照。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心脏与大本营。在这里,中共中央领导全国进步力量,向日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展开坚决斗争。在这里,无数中华优秀儿女怀着为民族解放和国家新生的赤诚初心,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抗战救国的壮丽史诗……延安,是那个时
若论中国地域认同感最强的区域,非东北地区莫属。 虽说人们常戏言“东北三省活像一个省”,但其实黑龙江、吉林、辽宁各省的城市都各有特色:哈尔滨是冰雪名城,长春是汽车之都,沈阳的故宫红墙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东北的各个城市如群星璀璨,吉林四平则是其中不争辉却难掩温润色泽的那一颗。 位于三省交界处的四平,从名字里透出一股安稳劲儿来。它是东北地区运输半径最短的城市,也是历史上“四战四平”战役所在的英
西出平城,武周山麓,云冈石窟,傲然于世。5万余尊石窟造像,镌刻下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印记,宛如一座凝固的艺术殿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第12窟四壁布满层层叠叠的飞天伎乐,集中展示了当时西凉、龟兹、天竺以及中原地区的各种乐器。它是云冈石窟伎乐雕刻的代表,是研究北魏音乐、舞蹈及中外音乐史最全面的实物资料之一,因此亦称“音乐窟”。 如今,北魏宫廷乐队的演奏场景仿佛永久定格在石壁之上
我记得大概从四五岁起,被家里逼着背唐诗,其实这是我曾经最痛恨的一件事。可是很有趣的是,你会发现,当你记住那些诗句后,它会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忽然出现。但如果你在记忆力很好的时候没有记住,哪天忽然需要那个诗句的时候可能就出不来了。 美,其实是一个库存,它需要在平常累积很多美的感受,然后在某个时刻,那个句子就会忽然出现。 我想,这个美的库存,要从很小的年纪做起。 我一直觉得在自己整个美的库存经验当中
今年是中国与泰国建交50周年。50年前,当新中国与泰王国在世界风云中拨开迷雾、共同掀开两国现代双边外交的扉页,我们同步启程,踏上了探索曼谷的历史长路。 泰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我们用数年时间反复观望,反复接触,积年思考,也很难总结。但我们所知道的是,这个东南亚唯一一个从未被西方殖民的国家,在思想深处,有着相对而言最为连贯的对儒家文化的思考与借鉴。 如今,每年都有数百万中国人赴泰国旅行、投资
曾经有人开玩笑说:“纽约的天际线可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确,这经典的风景吸引了全世界游客、人才和资本的目光。但纽约天际线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其不断的变化——当许多欧美城市因经历人口收缩,或是严格的规划限制而减慢建设速度时,纽约却总有新的高楼入空中。 在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土地和楼房上空的“空气”其实也价值连城。这是因为,当人们以为建设指标已经封顶时,“上空权”为地产开发提供了往更高
AI浪潮席卷全球教育之际,芬兰这个以“ 低负担、高质量”著称的教育优等生再次给出了解题思路。在保持课时最少、考试最少、效率最高、幸福指数最高的教育特质同时,芬兰正以变革重塑AI时代的育人模式。 尽可能保护学生的思考能力 2017年,芬兰政府就发布了《芬兰AI战略》,明确提出要在全国推广AI教育,芬兰因此成为欧盟首个在国家层面实施AI 战略的国家;2019年,芬兰国会通过了《AI教育法案》,
2025年6月14日,82岁的音乐人陈彼得走完了他低吟浅唱的一生,在四川成都安详辞世。 这位华语乐坛永恒的追梦人,曾以《一条路》丈量人生,借《青玉案·元夕》叩问岁月长河。那些刻进血脉的旋律,承载着他对艺术的虔诚,亦是致所有知音最深的感恩。”家人在讣告中如此写道。 少小离家远赴台湾,古稀之年落叶归根。陈彼得的离去,让海峡两岸的同胞扼腕叹息。他曾经灿烂怒放的生命,对音乐艺术的执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天晚上,我忙完已接近11点。走出房门,看见儿子还坐在沙发上打游戏。 “不是半个小时前就叫你洗澡睡觉了吗,怎么还在玩,明天不上学了?”我忍不住提高声音。 “马上,就剩最后一点点了……”他头也不抬地回答着,手在平板电脑上划得飞快。我走上前去,伸手关掉了屏幕。 “你干嘛?我不是说了就剩一点点了!”儿子站起身,瞪着眼睛看我,一脸的怒气。 我生气地说:“赶紧去洗澡睡觉,否则从明天起,别再碰平板
团圆不止于相聚,更在于心灵相拥。 2025年春天,“寻亲达人”胡祥雨与他收到的半操场锦旗火爆全网,网友们亲切地称他“打拐英雄”“有温度的胡叔叔”。让大家最为感动的是,身为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一大队教导员、“绵阳公安反拐团圆胡祥雨工作室”发起人的胡祥雨不只负责打拐寻亲,更一直致力于寻亲成功后的“最后一公里”,让一场场孤身跋涉变成双向奔赴。 找到并不意味着结束 “我只要不睡觉,就在想我
世间有一类东西,叫作雅物。 何为雅物?大抵是些瓶瓶罐罐、书画琴棋之类。然而人们每每见了,会觉得心神为之一爽,仿佛胸中块垒,被雅物轻轻一拂便消尽了。 我见过许多雅物。有青瓷碗,釉色如雨过天青;有紫砂壶,形制若老僧入定;有古琴一张,桐木纹理似乎藏着古时的音律;有残帖半幅,纸色昏黄而墨迹犹鲜。 这些物件,静静地躺在玻璃柜中,或是挂在粉壁上,向来是默默无闻的。然而一旦被人见,便忽地活了过来,与那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