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稳定企业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202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要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李强:要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2024年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资本市场运行情况及工作考虑的汇报。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更加注重投融资动态平衡,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要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打造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着力稳市场
全国内外贸一体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2023年工作进行总结 2024年1月15日,全国内外贸一体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全国商务工作会议要求,总结2023年工作,解读政策措施,交流经验做法,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政策措施取得突破,规则制度加
精彩观点 习近平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2024年1月16日,我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
对外贸易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稳定企业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尽管面临严峻的国际经贸摩擦压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不断迈上新台阶,货物与服务贸易总额跃升至全球首位、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在外部需求依然疲软、国际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构的当下,我国外贸
本文先回顾了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果,接着分析我国金融扩大开放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性地阐述了做好高水平金融开放的各项要务。文章最后指出,在复杂、严峻、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形势下,我们更要坚持好、发挥好我国对外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 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所获得的成就 在2 0 2 3 年1 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关于金融领域
2023年12月,国办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从“更好发挥信用保险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两个方面对金融保险业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文围绕如何发挥保险的功能支持内外贸企业发展、以保险保障来助力贸易强国建设、货物贸易与航运保险发展展望等话题展开深入思考。 202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从“更好发挥信用保险作用”“加大金融支持
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工具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外贸促进手段,是宏观调控金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需要出口信用保险在助力外贸转型升级、推动贸易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和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主要内涵,着眼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金融工
本文先分析了当前中国外贸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新发展趋势与特征,接着研判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当前中国外贸发展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最后指出当前宏观政策需要推动针对性的制度创新,为支持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具体包括提高跨境专业服务的效率,依托数字化技术、提升数贸融合水平,对标国际经贸高标准要求、持续提升制度性开放等。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先分析了2023年中国进出口形势及原因,以及2023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原因,接着对汇率变动与进出口变动的关系进行简要的理论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2024年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形势进行了预测,认为2024年中国的国际收支将会呈现经常账户顺差收窄、金融账户逆差改善的格局,整体国际收支变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较为可控。 2023年中国进出口形势及原因 2020至2022年,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值分别为
本文先探讨我国外贸领域面临的新环境,接着详细分析我国外贸领域面临的新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对外贸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包括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绿色升级、加快促进国际贸易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供应链韧性水平、优化外贸结构和国际市场布局,以及加快高水平、高标准的制度型开放新体系建设。 我国外贸领域面临的新环境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自然刻有时代的烙印。不难观
尽管我国外贸保持韧性,但面对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外部需求增长显著放缓,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等多重挑战,应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扎实做好稳规模、优结构、强政策,牢牢稳住外贸基本盘,实现促稳提质,并进一步扩大外贸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2023年以来我国外贸保持韧性但也有起伏 2023年我国外贸迎难而上,规模达到41.76万亿元,增长0.2
稳外贸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对此,我们需要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目标,全面把握当前外贸领域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坚持系统观念、精准施策,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外贸中的功能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稳外贸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对此,我们需要以构建新发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已成为稳外贸并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中国这样的典型大国经济而言,银行国际化和资本市场的深度改革,不仅是走向金融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外贸增长及国内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策略。 本文认为,首先,推动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外贸的金融便利度,从而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其次,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同样具有促进外贸和吸引外资的作用;最后
日本作为传统出口大国,近年来频频出现贸易逆差。日本2022财年(2022年4月—2023年3月)贸易逆差创下有可比记录以来的新高。2023财年上半年(2023年4—9月)贸易逆差为2.7184万亿日元,这是日本连续五个半年度出现贸易逆差。美联储连续加息导致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俄乌冲突下原油价格高企导致日本进口成本激增。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贫乏,主要原料、燃料依赖进口,其中石油完全依靠进口。本文
“新质生产力”大致由三个“新”构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这些形成的聚合体就是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本文从风险的实质内涵出发,基于风险是对理性基本面状态的非预期偏离这一理论逻辑,运用前沿金融计量经济学方法,提出一套“检验和识别风险大小及持续时长,实时监测风险产生和结束的时点位置,以反事实仿真为基础制定逆周期调节措施,以及通过识别和监测行业性非预期偏离,助力构筑行业系统性风险底线”的方法论。 风险防控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党的二十大深刻指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防
当前全球的外贸形势仍然较为严峻,经济政策转向和地缘冲突对外贸企业的影响仍然明显,外贸企业在供应链的不同环节,所需要的金融支持侧重点有所不同。本文结合供应链各环节的金融需求,探索金融支持稳外贸的政策路径。 当前中国外贸形势 2023年,我国外贸受全球经济低迷、美元加息及地缘冲突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全年以人民币计价的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基本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出口增长0.6%、进口下跌0.3%。但以
近年来全球地缘局势动荡,高利率和高通胀环境持续,以及全球跨境投资的审查力度趋严,呈现外资流出我国市场的趋势,通过提高政策稳定性和透明性来“稳外资”变得十分有必要。本文从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两个层面入手分析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它不仅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带来了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研发体系,以及
当前商业银行的客户总量不断增长,但客户多而不活、结构失衡等问题持续存在。高质量服务中型企业既是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防范大户风险、提升盈利能力、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商业银行的客户总量不断增长,但客户多而不活、结构失衡等问题持续存在。对商业银行而言,大型企业议价能力强,资金供给充裕,银行息差承压;小微企业竞争激烈,利率持续下行,拓客难度不断加大。因此,
“蓝碳”是保障“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蓝碳”的逐渐兴起,“蓝碳”金融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蓝碳”金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同时还需要商业银行等的积极参与。本文对商业银行未来在“蓝碳”金融领域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双碳”目标,即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之后我
本文研究债券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促进债券市场改革转型发展、构建债券市场科技创新造血能力、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体系化政策建议。文章认为,应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导向的资源配置新机制,全面提高债券市场和经济金融体系服务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产业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从经济学角度,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
作为资产证券化有效方式,知识产权证券化将知识产权或其衍生债权作为基础资产,经信用增级后由特殊目的载体发行可流通证券。知识产权证券化规避了传统直接间接融资模式限制,发挥科技型企业专利优势,盘活企业账面无形资产,有效拓展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我国已形成多层次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基本涵盖了科技创新从0到1以及从1到N整个生命周期,但创投和私募股权
本文先分析了全球另类投资现状、中国券商另类子公司投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券商另类子公司可在券商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引流源作用,最后就多措并举推动券商另类子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措施:探索放宽“直投+保荐”的限制,提高另类子公司战略配售业务的市场化程度;以放宽授权、加强事后监管的方式支持券商另类子公司开展境外投资;加强行业交流,规范行业发展。 包含股权投资、夹层与信用投资、不动产与基础设施投资和对冲基
当一国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生物回报利率”低于市场投资收益率时,具备了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型的条件,当前由于人口老龄化的持续深化,中国城镇职工养老基金的长期财务持续性受到挑战,考虑到“生物回报利率”持续下行的压力,城镇职工养老基金应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基金积累并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养老基金的长期收益率。 养老金制度变革的“艾伦条件” 在讨论公共养老金财务可持续性问题时,主要讨论制度缴费率、替代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如何做好五篇大文章,成为各方共同关切的重要问题。在此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科技革命的三次跃迁 从世界金融史来看,科技创新可分为三个阶段,也称为“3S”革命。这三次革命引领了三次跃迁,其所需要的核心经济资源迥然不同。第一次是农业革命,人类从游牧的方式转为
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针对大语言模型的研究和产业应用成为科技界的热点领域。在金融业,大语言模型能够应用在智能客服、智能营销、智能投顾、智能办公、智能风控等诸多场景,从而为银行转变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效提供有效助力,也已成为未来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依赖。同时应用大语言模型过程中,也要对其中可能蕴含的数据风险、模型风险和决策风险等潜在风险因素保持清醒认识,并采取合理措
本文作者与合作者合作撰写的刊发在《金融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e)上的论文《企业层面的气候变化敞口》(Firm-level Climate Change Exposure),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利用文本数据来衡量气候变化给企业个体带来的多重风险与机遇,并构造了覆盖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万家企业的气候变化敞口的数据。 气候变化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直接影响到企业战略、运
信托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托安全与金融安全密不可分。本文基于2020—2023年信托公司的公开数据,从盈利能力、经营质量水平、风险控制能力、成长能力、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构建起信托公司健康度指标体系,希望该健康度评价能够为我国信托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信托评价的现实意义 尽管信托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历经监管部门的多轮整顿,信托公司数量也从高峰期的上千家降到2024年的67家,但是信托
2024年,对全球而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全球经济处于衰退边缘的同时还将面临人工智能风险、全球冲突升级、经济不确定性三个挑战。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我们要尽量减少外部因素干扰,保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用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战胜更多外部不确定性,把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作为最大政治。 2024年,对全球而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AI)的突破,第四次产业革命呼之欲
本文通过比较当前中国与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低通胀特点与成因,分析日本长期应对通缩的政策取向及当前通胀上行的表现,总结其相关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为下一阶段我国的通胀管理提供借鉴。 2023年二季度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增速持续走弱,处于2009年以来的低位水平,经济陷入通缩的言论甚嚣尘上,未来低物价运行的持续性及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引起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观
碳排放的增减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变化,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过早地追求碳减排的目标。从全球典型历史数据来看,碳排放不仅取决于一国的经济总量,更主要取决于这一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本文建议从全产业链角度准确理解碳排放的含义。 近年来,“碳排放”问题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宣布,力争2030年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