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时期。“十五五”时期,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机遇主要表现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中国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实现原始创新和底层技术创新提供了机会窗口,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入调整客观上为中国扩大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贸易提供了广泛机遇。同时,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表现为美欧对中国产业打压的精准性显著提升,美国针对中国创新网络的打压呈现日益联盟化的趋势,以及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创新生态面临严峻挑战。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国内环境主要表现为科技资源配置方面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不断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日趋增长;创新型企业异军突起,企业创新生态日趋完善;数字创新日趋多元,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十五五”时期,中国企业技术创新面临创新资源配置依然存在错配、企业主导的全球创新生态依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掣肘效应明显等问题。因此,要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应着重在扭转宏观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导向、夯实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基础、优化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生态和培育关键性创新主体等方面精准发力。
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演进,AI智能体已具备自主规划、执行和学习的能力,正逐步成为商业世界的关键参与者,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智能体经济正在崛起。当前全球AI市场规模迅速扩张,AI智能体的应用正在重塑商业生态系统、企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AI智能体对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体现在参与者角色、分工、主导权和治理机制等方面的变化。AI智能体通过主动决策、环境交互和协同机制,改变了企业的规模、组织结构、决策层级、员工角色和企业文化。随着AI智能体的发展,原有商业模式或将逐渐失效,新型商业模式将在技术变革的推动下不断涌现。在提升效率的同时,AI智能体也带来了挑战和风险,具体包括隐私与数据安全、决策失控与错误风险、过度依赖与技能弱化、就业影响与组织变革阻力,以及合规与监管挑战等方面。本文旨在揭示AI智能体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深远影响,为理解未来商业变革提供理论支撑。
摘要: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就业担忧。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人工智能对就业规模的影响。本文基于任务偏向型技术变革假说,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在技术—经济逻辑下的“嵌入式”应用特征,提出对其影响就业的理解应从“替代工作岗位”转向“重组工作任务”。具体而言,这种重组表现为“4R”:替代操作型和认知型常规工作任务、补充认知型非常规工作任务、保留操作型非常规工作任务、创造更复杂高级的新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挑战,包括引发结构性失业、技能分化加剧、重点群体技能转型困难等问题。为此,应建立以人工智能创造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就业促进机制,构建在任务层面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的就业支持体系,实施支持重点群体技能转型的就业保障政策。
摘要:在“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继续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的政策背景下,公募基金成为金融投资者进行财富管理的重要金融载体。本文基于2017—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监督型基金持股对审计师应对力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监督型基金持股能够减小审计师应对力度,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监督型基金持股对审计师应对力度的影响发生在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较弱、公司风险较高和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样本中;监督型基金持股通过降低经营风险和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小审计师应对力度。本文丰富了监督型基金持股治理机制与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为监管部门推进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为审计行为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摘要: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对于民营企业发展有推动作用。因此,基于数字普惠金融视角,科学审慎地评价民营企业信用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于2023年在新三板上市的4035家民营企业的财务数据,结合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引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LOG-SVM组合预测对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降低民营企业信用风险,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越高,则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越低。在引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后,LOG-SVM组合预测相较于单一的Logistic回归模型和SVM,本文构建的LOG-SVM组合预测展现出更优越的预测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推动民营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实践和加速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方法指导。
摘要:近三十年来,中国城镇雇员的工资性收入得到显著增加,但在此背后,越来越严重的加班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1995—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系统描述了城镇雇员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了过度劳动产生的原因,并探索了过度劳动对工资增长和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雇员中过度劳动雇员占比持续上升,但过度劳动强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劳动时间延长是用人单位与雇员共同决策的结果。在体制外工作和缺乏长期劳动合同保护的雇员更有可能过度劳动;迫于经济压力,为了增加收入,低工资、低学历的雇员过度劳动的意愿更高。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过度劳动的意愿更高,尤其是单职工且有子女的男性。过度劳动增加了工资性收入,且其对工资增长的贡献从以时间效应为主导向以工资效应为主导转变。由于过度劳动通常发生于低工资雇员中,过度劳动在改善这部分群体收入的同时也发挥了缩小工资差距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在逐渐减弱。研究结果显示,过度劳动的负面影响更加值得关注。本文为中国规范劳动时间、维护劳动者权益提供了理论参考。
摘要:厘清能源环境与重污染企业转型升级的关系,研究生产结构绿色化对重污染企业就业水平的影响,对助力重污染企业可持续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用能权交易制度实施对重污染企业就业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用能权交易制度实施能够提高重污染企业就业水平,且该结论在经过DID估计有效性检验、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用能权交易制度实施对重污染企业就业水平的提高作用在低融资约束企业、低人工智能化企业和高供应链集中度企业中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用能权交易制度实施通过选择绿色转型策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动生产设备优化提高重污染企业就业水平。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用能权交易制度实施显著增加了重污染企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生产人员和业务人员的需求。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用能权交易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为政府部门通过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促进重污染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作为农村最重要的资源,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原有“政府—市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政府—市场—组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并基于土地要素视角,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讨多元合作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和基本路径。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政府、市场与组织多元合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农村经济发展新形态,体现出政府引导、两委牵头、村民协作和产业支撑四位一体的共同特征。政府、市场与组织的合作模式决定了农村土地要素的利用和经营方式,形成劳动创新型、劳动优化型、资本创新型和资本优化型四种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集体决策是关键。本文分析了多元合作背景下土地要素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推广提供了经验借鉴。
摘要: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对于维护金融系统稳定、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6家中小银行被省农村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的具体案例进行归纳,提炼出合并重组化解中小银行风险的过程模型,分析合并重组化解中小银行风险的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小银行合并重组通过出清原股东、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艮资产、完善体制机制有效化解了公司治理失灵、资本金不足、资产质量较差和体制机制不完善等产生的风险。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个银行改革化险,多家银行合并重组在增强中小银行盈利能力、开拓发展空间、增强抗风险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在合并重组过程中,地方财政不能承担金融化险的“兜底”责任。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科学制定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方案、有效推进改革化险具体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必然要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全面参与并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应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完善金融体系功能,推动金融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