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战后,随着英国影响力在印度洋地区逐渐收缩,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印度洋区域扩大势力范围,对印度洋沿岸及区域内国家造成了安全威胁。万隆会议召开后,印度洋沿岸及区域内国家开始利用不结盟运动这一平台向联合国建议构建印度洋和平区,这一提议在1971年被联合国通过。对比二战后两大超级大国主导的对第三世界不公正的世界秩序,印度洋和平区的倡议体现了区域内国家对构建以独立、自主、和平、合作等理念为核心的新世界
摘要:国内外学界有关东盟一体化影响要素的探讨,大体上基于“经济效益”“政治安全”“域外国家”三个层面展开。当前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正横跨这三个要素,为东盟一体化建设注入新动力。在经济效益要素层面,东盟国家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人才培养、跨境数据流动机制建设、数字技术等领域密切合作,推进“数字一体化”,促进商品和数据生产要素在地区自由流动,从而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潜能。在政治安全要素层面,东盟国家面临的政治
摘要:近代以来,柬埔寨的土地产权制度经历了从建立、废除、改革到发展的复杂演变。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以“经济效率”为基点进行的制度变迁研究有所不同,政治力量的变化是柬埔寨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而产权制度变迁对柬埔寨政治秩序、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又会产生深远影响。殖民统治时期(1863—1953年),法国殖民者在柬埔寨引入了私有产权概念,将土地资源从封建关系中释放出来,重构了权力关系,孕育
摘要:泰戈尔将民族界定为全体居民为了机械目的组织起来的政治与经济的结合,认为民族主义具有机械性、自利性、斗争性和毒性四个特征,是一种现代化的歧途,并对此展开批判,期待基于道义论而非功利主义去重建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在印度近现代民族主义发展过程中,泰戈尔的思想在改良与激进、选择与强制、和谐与斗争、团结与统合这四对选项中,分别站在了改良、选择、和谐与团结一边,摒弃了激进、强制、斗争与统合,形成了一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