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时光之岸, 回望过去一年 于自己,我看到: 走过的每一步都坚定而沉稳 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真切且值得 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内心的真实表达 这一切,让我对过去的一年心存感谢,也看到了自己来年前行的动力——坚持 于教育,作为教育媒体人的我看到: 教育数字化促进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实践探索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逐渐普及、深入理解、创
新年伊始,奋楫扬帆,破浪笃行。 2025年,在“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论述的指引下, 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驱动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如何通过数字化赋能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 如何迎接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及挑战? …… 本期专题,我们邀请到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畅谈展望。2025,希望就在前方。
岁末之际,又逢回顾与展望之时。当您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已经踏进了2025年。展望2025年,人工智能系统将进一步加快步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洞悉AI的前沿趋势已成为当务之急。因为深入探究最新的生成式AI趋向,无疑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的发展图景,明晰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前路的无限可能。 1.人工智能代理(AI智能体) 2024年,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文本生成视频之年。2025年可能就是AI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价值,根据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课程目标,梳理出了信息科技课程的六条逻辑主线——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它们贯穿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九个模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K-12人工智能课程:政府认可的人工智能课程图谱》报告中列出,中国教育部制定的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涵盖了K-12人工智能课程。 近
2024年是国内外大语言模型迅猛发展的一年,各类教育应用纷纷接入大模型,使得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触手可及,并且走进了大中小学的课堂。从个人自发的体验和实验性教学,到区域层面有组织的培训、有指导的教研,全国多个省市地区都开始了教育人工智能行动,涌现出一批有价值的创新实践。可以预见,2025年,必将有更多的地区和学校颁布推进人工智能学科应用的举措,国内数智教育将开启新的篇章,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又是一年过去,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坚强地向前行进。义教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有纲无本”的现象依然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不能出台。稍有一点新鲜的事件就是教育部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好歹与信息科技课程还有关联,但对于该课程建设来说也不知是挤占“冲蚀”还是加强“充实”。 话题1:AI之于课程 2024年11月18日,教育部办公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指数级”速度演进,站在这一科技革命的浪潮之巅,教育体系如何主动适应与引领未来,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战略性议题。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正是对这一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教育使命的及时回应。 1.时代使命 首先,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必然选择。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年轻一代具备快速适应变化与开拓新兴领域的能力,教育应通过课程改革和技能培训将人
信息科技课程已豪迈地跨越了关键的2024布局之年,正满怀憧憬地迎接2025发展之年。2025年开篇即福祉盈盈,令人振奋的发展机遇犹如熠熠星辰闪耀于正前方,我们更需脚踏实地深耕教学教研,稳步前行。 1.科技并重:加速“纯技术”教学蜕变升华的新发展 凭借精妙的课堂设计践行教学活动,是落实新课标各项要求的必由之路。教师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课标践行者,上承课程标准之理念,下启学生成长之重任。且不提在线学习
2024年的11月,对于正在努力践行人工智能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显然有些意难平。就在这个月中他们先后接到了一好一坏两个消息。好消息是,在上海、北京先后发布推广人工智能教育政策之后,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统筹推进中小学和大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发展,在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坏消息则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浦育团队解散了,
从2012年8月31日北京景山学校召开图形化编程教学研讨会算起,到2024年,创客教育刚好经历了一个周期。广义的创客教育是指培养所有人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意志品质所需的课程、环境、机制的总和,狭义的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狭义的创客教育已经超出了信息科
当前,中国教育正在努力朝着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大踏步迈进。而随着教育数字化的快速迭代、发展,新一代数字技术不仅要能更好地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还要促进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培养五育融合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我们期待数字技术创新德育方式。说教式的德育已不能让一个好的道理“入脑、入心”,要想在新时代做好德育工
2025,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否重塑教育的未来? 希望就在眼前,道路却注定会曲折又艰辛。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看,我们对2025充满期待,但依然有诸多的不确定性。 2025,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国家政策将进一步得到落实,省市级的地方性实施办法也会陆续出台,未来学校的数字化(智慧)教育有了新目标。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到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
即将进入的2025年,正处于变革的十字路口。 1.AI的变革 如果说这个寒冬中有什么耀眼的温暖,那便是AI无疑。AI的星星之火燃遍了各个行业,给人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艳,不知不觉地拔高了人们的期望。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香港科技大学学位颁授典礼上谈及人工智能时,称AI正掀起科学革命,人工智能体(AI Agents)和机器人将成为两大趋势。认知智能基础模型和物理智能基础模型取得快速进展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的实验教学既有本学科自身特色,又有科学实验的一般特征,它除了能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原理、方法和应用的深入理解,成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还通过动手操作、数据处理、模型搭建、观察分析等过程,融合了科学实验的探索性、验证性和创新性。本文介绍了“观察星空——描绘星座——搭建模型智能识别星座”的实验教学过程,并围绕此案例,提出以信息技术学科实验教学为线索重构课程内容,建立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跨学科主题活动的意义、介绍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设计方法,提出了跨学科主题活动的教学建议,信息科技教师可以此为参考,促进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落地生根、健康发展。 关键词: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跨学科学习;主题活动;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1-0022-0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
摘要:本文以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中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在线学习小能手”为基础,基于跨学科学习活动案例设计,深度探讨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进而全面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1-0025-03 《义务教育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跨学科融合教学在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应用,并以“蔬菜种植项目”为案例,展示了跨学科教学在提升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知识整合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显著成效,为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模型;跨学科融合;小学信息科技;蔬菜种植项目;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
AI赋能,这个划时代的概念对信息科技学科的意义何在?从专家报告到一线实践,大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由此带来的学习革命需要避免肤浅追求深度学习的重要性。本期解码,我们即从学生利用AI赋能学习信息系统设计与优劣问题辩论的课堂实践来探索。 摘要:作者基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及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 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三单元“信息系统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基于A
摘要:本文聚焦高中生使用AI辅助学习的利弊探讨,并通过双师课堂与辩论赛的形式,将思辨明理与创新创生的理念充分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力求深度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思辨明理;创新创生;辩论赛;双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1-0035-04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具有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在合作
摘要:本文提出追求有教育味和思维力的信息科技教育主张,该教育主张的实施以核心素养“三层架构”为目标,以学科大概念为骨架,以项目式学习为路径,以真实性评价为杠杆,最终达成学生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教育味;思维力;信息科技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1-0039-03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
摘要:本文立足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从培养小学生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素养等出发,构建了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拓展—培优”三级课程体系,详细阐述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关键要素的设计策略,并通过三个案例,分别展示了三个层级人工智能课程实践过程,旨在为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提供实践指导和案例借鉴。 关键词: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数实融合;三级课程体系;实践案例 中图分类号:G434
摘要: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动力和深入探究精神,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掌握零散的知识点,无法将知识有效串联,形成连贯、完整且系统的知识体系。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1+X”问题链的教学方式并阐述了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深入剖析问题链的组成要素,提出了三条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通过系统化、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
摘要:本文聚焦信息意识培养视角下小学生数据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身边的数据”教学单元,从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角度明晰信息意识与数据概念的内涵,从背景分析、目标设定、实践探究和量化评估四个方面开展数据概念形成的实践研究,旨在为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信息意识;数据;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1-0049
摘要:本文以苏科版《多样化的沟通与交流》一课为例,探究了适用于相关科学原理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及活动案例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科学原理;活动设计;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1-0053-03 根据《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信息科技课程大幅度增加了科学原理教学内容比重。但是在针对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信息科技探究性实验教学是落实“科”“技”并重学科定位的要求。本文以“我为我家建网络”为例进行了探究性实验教学,并提出在进行信息科技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时,可以参考逆向设计的基本流程,即以“确定预定结果”为教学设计的开始,以“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来进行评价设计,再根据需要获得的表现性评价证据来“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逆向设计;信息
摘要:本文从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设计的内涵出发,分析素养导向的信息科技单元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方法,构建了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模式,并以“用算法解决问题”单元为例进行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素养导向;项目式学习;算法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1-0060-03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
摘要:本文从大单元的视角展开,以“低碳”主题整合WPS表格、文字、部分图片处理的教学内容,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并以《规划应用文档》一课为切入点,呈现教师在单元主题引领下的项目式学习设计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单元主题;项目式学习;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1-0063-03 大单元统领的项目式主题活动 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学
摘要:本文以人工智能课程内容为载体,以计算思维、项目式教学为理论基础,设计了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一般教学过程,并以《人脸识别机器人》为例进行了实践教学。实践发现,基于人工智能课程的一般教学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计算思维发展。 关键词:计算思维;人工智能;项目式教学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了计算思维的重要性。那么,计算思维是什么?计算思维的定义可分为
摘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要求,并在每个学段都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单元。面对课标的要求,如何做好跨学科融合,成为每位信息科技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与不同学科融合,尝试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融合;信息科技;
摘要:英语语用教学在英语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语用教学在教师素养、教学资源和环境、教学方法和能力评估方面都面临一些困境。本文提出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语用教学,并从拓宽语用课堂边界、优化语用教学内容、提供个性化互动与语用反馈等方面展开实践,以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英语语用教学;应用;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
摘要:以大数据、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促进了数字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激发了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潜能。本文通过实例,介绍了教育数字人的五大应用场景和详细制作流程,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创新设计了“大模型+数字人”课堂教学应用模式,展示了教育数字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以及如何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管理,最后总结了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应对建议。 关键词:教育数字人;虚拟形象;语
摘要:本文以“红外测距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先采集整理数据,再利用BaseML分别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算法训练模型,实验表明多项式回归能良好拟合其特征曲线。在模型训练后,借助pinpong库和XEduHub推理框架,实现真实场景的测距应用。作者认为,当前AI for Science渐成科研热点,中小学生虽难吃透机器学习底层原理,但通过实践可初步掌握人工智能概念、思维及解决问题之道,为未来科技的学
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循证教学证据概念和TPACK理论,提出TPACK视域下循证教学证据具有发展性、循环性和可测量性的特征;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选择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245名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了TPACK视域下教师开展循证教学的发展现状;最后,基于TPACK理论,构建了包含确定教学问题、获取教学证据、评价教学证据、进行教学设计、检验证据效果、提供证据反馈六个阶段在内的循证教学证据转化模型。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变革,而且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信息科技课程为例,探索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势、应用方式、有效途径,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核心素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
摘要:本文聚焦指向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体系构建,基于情境感知(E)、行动贡献(A)与挑战思维(C)模型,借助过程性画像分析、工程笔记测评、高阶思维答辩,实现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素养、价值观的全面评价,探索高中人工智能项目式学习优化样态。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E-A-C模型;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1-0
摘要: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高的特点。为了解决数据结构课程思政在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问题,又能实现其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支撑作用,本文探索并实践了一种适合于数据结构课程思政教学的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够结合课程特点,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主动获取思政教育知识,实现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任务驱动;数据结构;混合教学模式;课
摘要:在人工智能与医学大数据的背景下,作者所在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B”课程,着力于培养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编程思想。针对当前医学生编程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本文开发了基于知识图谱的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挖掘程序设计与任务代码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程序运行的内部原理,该工具围绕医学问题设计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医学生使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传统多媒体教室在教学过程和硬件运行中存在的痛点,探讨了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高校多媒体教室升级改造中,以及这种升级如何促进教学资源利用、教学管理和评价,并构建了硬件备份策略以保障教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文章期望通过这些研究与实践,能够为高校传统多媒体教室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提供应用实践参考,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数字化;人工智能;备份策略;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
摘要:本文针对职业本科教育培育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创造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和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矛盾,提出要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主要教学载体,采用虚实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设计,并以“代理HTTPS流量分析”实验为例,介绍了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应用方法。实践表明,使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