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很多有关文化建设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与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的思考和实践一脉相承。从正定工作期间对文化作用的初步思考,到福建工作期间对文化工作的前瞻探索,再到浙江工作期间对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以及到上海工作期间对文化理念的丰富拓展,系统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萌发与发展过程,其中蕴含的对文化战略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对文化中古今中西关系的思考,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开创性实践等,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重要理论先导与深厚文化积淀。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唯物主义立场与辩证方法论的统一;在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培育新的文化生命体以及担当新的文化使命中,彰显主体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的有机统一。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摘要]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论,“两个结合"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动力、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间的有机统一。“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文化基础与理论基础,历史基础即中国共产党探索“两个结合”的丰富经验,文化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特质上的高度契合,理论基础则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必须夯实马克思主义思想根基,大力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健全和完善文化保障机制,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不竭动力。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引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不仅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理论要求,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内在逻辑的现实延伸。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蕴含着丰富内涵,可以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与分目标、制度建设战略部署、建设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等多角度理解和把握。在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实践中,必须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既要以顶层设计做好总体谋划,又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握矛盾,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中统筹发展和安全、活力与秩序等重大关系。
[摘要]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需要,是深化新时代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效举措,也是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水平的应有之义。新时代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应聚焦提高培训质量健全基本培训机制,聚焦提高政治能力强化政治训练,聚焦提高领导能力强化专业训练,聚焦提高工作能力强化实践锻炼。
[摘要]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一方面,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蕴含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不要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以及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深刻回应,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理论性和科学性特征;另一方面,井冈山精神是革命文化与庐陵文化、湖湘文化、客家文化等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契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革命性和地域性特征。在“两个结合”视阈下继承与弘扬井冈山精神,既要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又要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特色与文明特性,以“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历史主动精神,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摘要]中央苏区党和政府为解决严峻的粮食问题进行打土豪、分田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努力调整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粮食产量;加大粮食市场调节,提升流通效率;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严禁贪污浪费。这些措施有力保障了苏区粮食供给,改善了苏区群众生活,为发展苏区经济、支援革命战争、巩固红色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央苏区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探索,为做好新时代粮食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进一步加强党对粮食工作的领导、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开展反贪倡廉,惩处苏区的贪污腐化,确保新生人民政权的廉洁。中央苏区的反贪倡廉,体现出坚持党对反贪倡廉的领导、反贪污腐化斗争“于法有据”、发动群众参与监督、打通会计审计监督等财经监督手段形成反贪倡廉合力、加强干部廉政教育等特点。中央苏区的反贪倡廉,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不断向纵深推进提供了诸多启示: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法治框架内推进反贪污腐化斗争、注重在反贪倡廉中走好群众路线、贯通各类监督机制、实现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等。
[摘要]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充分发挥《资本论》的新时代价值。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这是发挥其价值的基础和前提;把握《资本论》体现的无产阶级立场,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发展经济;坚持《资本论》揭示的基本观点,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资本论》应用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深化对我国经济的规律性认识。
[摘要]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指导思想,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国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彰显了深厚的理论自信与历史主动精神。毛泽东深刻洞悉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充分激发民众的创新创造活力。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实践中,毛泽东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展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规律性与能动性相统一、目的性与手段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鲜明方法论特质。深入把握毛泽东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方法论精髓,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要]通过对宏观经济四大指标和供需结构及效益的分析,透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印证我国经济创造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供需结构的变化,表明我国已从商品短缺的农业社会跨入工业化后期的转型升级新阶段;效益指标的变化,反映出我国经济正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着力形成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摘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一制度优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初步形成,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得到更充分地彰显。这一制度优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反映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具有深刻启示,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在于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政治保证,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依托,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
[摘要]经历丰富革命实践的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及中外历史,经过系统的思考和高度凝练的总结,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命题,突破了联共(布)革命话语及三民主义话语,建构起符合中国革命、民族战争及中国历史的革命话语体系,使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乃至共产主义阵营开始拥有了独立话语权。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中国革命话语权呈现出循序渐进、密切关注时代重大问题等诸多特点。中国革命话语权的建构,主要来自毛泽东从宏大的历史视域思考革命问题、从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历史智慧以及重视培养干部的历史意识等诸多因素,彼此关联交织,且自成体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必须把握历史、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探析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与“接受论"有机统一的规律,从对象上全覆盖、内容上全涵盖、制度上全贯通、责任上全链条、作用上全发挥五个方面把握本质、贯通原理、联系实际、创新应用。广大党员、干部只要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就必定能全面提高党领导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引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过程上确保高质量发展、目标上确保高质量实现。
[摘要]中俄关系历经风雨,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大国邻国之间友好交往的典范。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的战略引领下,中俄双方致力于增强政治互信,促进双边经贸合作,增强两国文化互鉴,缔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当代形态,深化了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价值意蕴。展望未来,中俄两国将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世界多极化,为推动国际公平正义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