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各个时代的艺术都会形成特定的“程式”,这是时代风格的标志,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识。对这些“程式”的继承和汲取,不能只照搬或重复其外在形式,而无视其特定的内蕴。新时代必定以新的内蕴充盈并生长出不同于前代的艺术“程式”。 本期报道的名家是卓鹤君和王学岭。卓鹤君先生的山水画以抽象的现代性著称于世,他秉承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以抽象性的“色彩构成”,抒写了天地之间浩渺博大的精神与生命力。王学岭
卓鹤君 1943年生于杭州,祖籍浙江萧山。198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研究生班。1986年至1987年,1988年至1989年两次应邀赴美国讲学,举办个展。1988年应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特聘为水墨动画片《山水情》作山水画设计,此片共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短片大奖、金鸡奖、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等六项大奖。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恒山烟云》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
王学岭 1963年生于河南周口,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供职中直机关。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七、八届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全国书法展览评委,中国美术馆展览学术专家组成员,中国文字博物馆艺术委员会委员。书法作品获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群星奖”金奖、创作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
若说虚实,历代书论比拟甚丰,直如太一两仪无极,四万八千门径,通明所之,皆一情字。此为发衷之情,非是感恋。情情者,似若章草,情不情者,有如大草。其中回旋婉曲,尽若水。然书草切勿有二,一为滥情,二为殇水。 观堂先生曾以“苦”解,释石头百卷。阐有知、生欲、集苦,后为解脱,至此道亦灭矣;解曰“存于观他人之苦痛”者为神明类,若宝玉;于“觉自己”则为美术类,如惜春等(见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或可拟
展览性是当代书法发展区别于传统书法的最大特点,书法依靠展览来维系与推动。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成了推动当代书法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代有影响力的中青年书法家基本是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种展览中的获奖入展者,除此,很少能跻身这一行列。王学岭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与书法展览相对应的是当代书法是以张扬个性为出发点,追求艺术性表现,强调创造,这既是时代
一 有一种癖好就是把今人的书法作品与古人的书法比。似乎对此有兴致的人多起来了。活人与死人比,决出高下的意见当然是活着的人才能表达的,古人无语。清人张问陶有一句诗说得很形象:“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须争。”今人还是做点实在的艺文之事,不必图须臾之玩、耳目之娱。古人盖棺论定,就是这个样子——今人往往是自说自话,说得不同凡响,引起群体注意。为了热闹一下子,风散云移,毫无审美意义上的收获。许多本该是
摘 要:在《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对谢赫所提出的绘画“六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突破,即在于张彦远对绘画艺术本体认知的加强。一方面,张彦远从“书画同源”的立场出发,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看作一个整体,分析了书画艺术“异名而同体”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其又对“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并加以论证。张彦远对绘画“六法”的再阐释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与逻辑关系
孙网官 1994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工艺绘画专业。2019年荣获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高级研修优秀学员。2022年《渔》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22年《一蓑烟雨任平生》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雨花满天——2022工笔画作品展”,2024年《在水一方》入选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作品。 于我而言,每次绘画都是这样一种愉快的体验:当我提笔蘸墨,准备在纸上折腾一番时,心境突然变得单纯了。 在
任艺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首都师范大学青年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全国中国画大展、全国工笔画大展等并被收藏。 工笔重彩画是一门古老又具有新生力的画科,一名合格的现代画家应始终将继承与演进作为工笔画探索的主体路径,
王建根 别署聿翁,江苏苏州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书画院特聘书法家。书法作品曾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江苏省文艺大奖·第四届书法奖提名奖等,入展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进京展、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第二届平复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等,2014年获“江苏省艺术成果奖”。 一 智慧的中国人,仅仅以简单的工具结合丰富的手部运动,就能在平面上
朱国良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百姓学习之星”、镇江市第十届文学艺术奖、镇江市五一劳动奖章、镇江市技术能手。获2020年江苏省第十四届群众文艺政府“五星工程奖”书法最高奖。入展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进京展)书法篆刻展览。 自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入展后,一转眼四年多了,虽然2019年,30岁的我荣幸成为镇江市最年轻的中书协
书法不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体性情和审美的表达。“若论书法,则更成中国艺术一特色,非通中国人文之妙,宅心之深,则又何以言书法。”[1]中华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华书法艺术在时代大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中国书法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关乎书法本身,更关乎中华文化的根源与血脉的延续。[2]AI时代的到来,不可回避地使书法在传承与创新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一方面,需要继续弘扬书法
胡佩衡(1892年—1962年),又名衡,谱名锡铨,字佩衡,号冷庵。河北涿县(现涿州市)人。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评议、华北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务委员等职。 胡佩衡一专多能,是一位通才型的画家。于绘画创作上,不仅笔墨功力深厚,善摹古临古,而且能与时俱进,引西入中,最终实现晚年变法,创自我风格。于教学上,他不仅创办了
沈子丞(1904年—1996年)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书画家,人物、山水、花鸟无不擅长。纵观沈老一生,从致力于费晓楼一派的初学,到“泊来海上,见闻渐广”的追索,再到“东南书画社”时期的融众家之长,在艺术人生的前半期形成了自我风格的几次突破。本文以沈子丞早期有关文献为基础,梳理其艺术演变的几个关键节点,对不断突破自我始终保持艺术创新性的内在与外在因素进行探讨。 一、初创期 沈子丞出生在历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