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书写"往往以自传、传记与类传记的形式呈现个体或特定群体的生命史,相比于其它类型的文学书写具有鲜明的主体反思性、历史相关性、代际互动性、空间流动性等核心特征,激发命运共同体意识。美国华人的“生命书写”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一直在记录华人个体、家族、族群与中美大历史的互动历程,以传记、代际书写与家族叙事的方式反思跨国空间的动态演变,跨国的文化张力。采用跨国主义分析美国华人丰富的生命书写,有助于从多元视角看跨国空间流动、中国文化海外开枝散叶,让世界更好理解中国。
摘要:本文探讨了林语堂在北京参与现代性实践的经历及其对北京形象的塑造,分析了他作为跨文化学者在中西文化之间的跨国主义实践。林语堂在北京的六年正值现代性在中国的震荡时期,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初期主张全面西化,移居美国后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这一文化转向反映了跨国视角下的现代性反思。林语堂通过“田园化”的北京之美,将其塑造成一个反现代的城市,与纽约的摩登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林语堂的跨国主义实践不仅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更是对现代性的跨国反思与修正,北京在反思中成为唯美化的理想家园。
摘要:海外华文文学因其书写的特殊时空背景而呈现出丰富的物叙事样貌。本文尝试从物叙事的角度对这一特殊文学景观进行深度观照,提出海外华文文学物叙事考察的几个主要面向,包括海外华文文学中物的模仿功能、结构功能、主题功能及情感体验功能,以期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叙事批评提供新的范式,助力其诗学的建构和发展。
摘要:李翊云的小说《我该走了吗》通过丰富的食物隐喻,构建了情感、记忆及生命哲学的深层叙事。酒与牛奶的二元对立象征了主人公罗兰的情感张力:酒代表激情与未完成的欲望,恰如他对伊夫琳的禁忌之恋与对“适度陌生感”的执念;牛奶则指向自我欺骗的平静,映射其与赫蒂婚姻的平庸妥协。莉利亚则以“香草布丁”“咸鱼”等食喻类比了婚姻的乏味,揭示情感价值的虚空。瑞士奶酪的孔洞隐喻人生缺憾与记忆的不可逆性,而面包从“酵母面团”到“坚硬陈腐”的转变,象征了丧女之痛引发的心灵僵化与防御性重构。此外,文本通过食物与战争的并置,批判了历史暴力对个体期待的粉碎,同时以腌黄瓜的机械化保存讽刺社会对“永恒”的虚妄追求。小说借助食物的物质性与象征性,探讨了记忆的主观性、情感的矛盾性以及存在本质的短暂性,最终指向人类如何在缺憾中重构意义的核心命题。
摘要:华裔作家邝丽莎的小说《蜂鸟巷茶女》围绕云南普洱茶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阿卡族母女李妍和海莉从分隔中美两国到成功相认的故事。“茶"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的叙事功能,它是母亲李妍民族文化身份的隐喻,也是女儿海莉完成寻根之旅、实现多元文化身份建构的推动力,更是联结自然、文化与女性的纽带。本文基于“物"叙事相关理论,从“物”的文化符号、主体性及本体性三个层面出发,探讨《蜂鸟巷茶女》中的“茶"对人物身份建构的重要作用。文章认为,借助“物”的力量,小说揭示了邝丽莎就女性族裔个体在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背景下对身份困境的反思,及对多元文化身份的追求。
摘要:在谭恩美的作品中,一方面,动物被描绘为任由人类宰杀与摆布的机器,或被刻画成没有情感、语言,甚至感知痛苦能力的他者;另一方面,其作品中的动物书写与唐娜·哈拉维的“伴侣物种"概念相呼应,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互构共生关系。动物不仅是作品中人物情感寄托与心灵慰藉的对象,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更被赋予“主体性”,与人物逐渐生成命运与共的生命共同体。本文将从动物批评理论视角切入,结合后殖民生态批评、后人类叙事和物质生态批评,探究谭恩美作品中动物书写所呈现的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共谋关系。从“动物机器"到“伴侣物种”,再到“动物主体性”,谭恩美作品中动物书写的嬗变不仅是华裔美国人渴望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隐喻,也反映了谭恩美对动物伦理问题的深刻关切,突破了其作品的族裔标签,展现了她对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等共同性问题的反思与关注。
摘要:黎紫书的微型小说大多围绕当代都市生活展开叙事。在《简写》《女王回到城堡》《余生》等小说集中,她用日常生活片段搭建起“无地方性”的表层生存空间,塑造出“无名”的都市人群像。通过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性思考,黎紫书尝试剖析都市人的情感世界,在有限的篇幅中拓展微型小说主题书写的多样性,发掘出隐藏在平静日常表象下关乎人情冷暖、个体生存以至文明发展的种种都市病症,小说因而呈现出冷隽轻灵的风格。同时,旁观者叙事视角下“有限”的温情和冷中有暖的故事,印证了黎紫书对待人性只保留“某种程度的乐观”的态度。对都市阅读趣味的迎合,既显示出她在创作观上面对不同区域读者相异的期待视野的矛盾性,也反映出她基于行旅经验的作品在呈现文化深度上的有限性。
摘要:感官叙事是马来西亚作家朵拉的散文的重要特征。朵拉借味觉叙事将华人的节庆饮食和身份认同勾连起来,中国胃对应着中国心;借视觉叙事完成对客观物象的捕捉与提取,以文写画营建出华彩淋漓而又浓而不淫的散文世界;借触觉叙事完成触觉域到情感域的迁移,既有触碰的真实,也有感知的在场。感官叙事的背后是联觉通感,“和合”美学。通过感官叙事,朵拉在两三千字的篇幅内形成了声色可感、多元交融的“朵拉体”散文,推进了散文审美观念的更新。“拾遗”朵拉散文,在华文散文与女性散文的坐标中重新确立朵拉散文的位置有着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研究空间。
摘要:抗战一直是东南亚华文文学重要的书写主题,抗战书写具有历史记录与文化认同的双重意义。新加坡作家流军的抗战小说在东南亚华文文学抗战书写中独树一帜,在战争场景和英雄形象塑造上都迥异于同时期的抗战书写。流军的抗战小说以一定的非虚构色彩展现了东南亚华人正面抗战的图景,为华人的南洋抗战历史立传,又以民间文化传统中的侠义精神和传奇叙事贯穿始终,塑造了“儒侠"英雄形象。此外,这些小说还在空间书写、异族书写等方面展现在地华人的双重认同,塑造了东南亚华人的在地合法性。流军的抗战小说既承载了东南亚华人抗战的历史记忆,又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承,有力地实践了华人集体记忆书写的宏大叙事。
摘要:加拿大华人作家陈浩泉的新著《鹿野山庄稿笺》是近年海外华文散文创作的一项贡献。作者记述海内外数十年间的华文文学活动、文坛人物、文学研究等内容,文笔优美,视野开阔,内容厚实,涉及华人华侨历史、海外华文文学发展和共同面对的挑战等多方面内容。该书在个性化的述写之中,描摹了中国香港、加拿大及海外华文文学的状况,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当代加华文学自然书写的独特视角、多元文化中的离散写作、汇聚包容的淑世情怀等特点和趋势。
摘要:梁实秋致瞿菊农、唐兰、胡适、余上沅等的五通信函未被《雅舍尺牍——梁实秋书札真迹》《梁实秋文集》收入。其中致胡适的两通佚简与胡适1931年致梁实秋的已刊书信恰好可以形成互相印证、补充的关系,有助于还原胡适主持《莎士比亚全集》翻译事宜、北大文科改革计划等诸多史实。这些佚函最早作于1925年美国,最晚作于1938年汉口,对于认识与考察梁实秋1949年之前的文坛交游、生平活动、思想状况多有裨益,对于梁实秋研究、新月派研究等亦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摘要:学界对“马华文学”命名的溯源研究,几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许多因袭守旧的论述还有不少错误讯息。词源学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部分,具有历时性特性,通过研究词汇的历史和追溯其来源,可以梳理“马华文学"这个词的历史变化过程,了解文学新概念在马来西亚的萌芽与发展。文章通过文献史料的发掘,深入探讨“马华文学"这个词构成的规律和生成逻辑。“马华文学”的词源出处,大致有三个说法:“方修说”“王赛武说”和“韩素音说”。从“南洋文艺”“马华文艺"到“马华文学"或“马华新文学”的使用,背后涉及文学的历时性发展,以及不同时代的人对“马华文学”的理解,这也是马华文学接受史的重要部分。
2024年8月7日下午3点一4点半,我在香港文学馆会议室采访了馆长、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广泛了解了潘先生在促进世界华文文学传播、交流与融合发展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也对他博大深广的精神世界有所领略,现根据访谈内容整理成四个部分,供有心者借鉴。(文中笔者称为颜,潘先生称为潘) 一、岁月·场域 颜:潘先生好,您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您既是资深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又是优秀的编辑与出版人,还
(以下简称“汤”):你在2013年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种子》专写老家红安县的故事,这些故事时间跨度广泛,以农民个体的叙事视角来表达地方历史,能否请你分享下当初的创作思路? (以下简称“蔡":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最为惊心动魄,其社会动荡变化之剧烈在三千年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都是极其鲜见的。这样就产生了最为奇特繁富的故事。而我老家湖北红安是人尽皆知的将军县,出了两百个将军。家乡也是当时中国变化的风暴眼
1947年 9月15日,出生于英属婆罗洲砂拉越邦古晋市的一个客家人家庭,兄弟姐妹七人。 父亲李若愚1935年从中国广东省揭阳市南来婆罗洲,曾任国小教师,后又从事过胡椒种植、进出英荷婆罗洲边界走私黄金、肥皂厂经营、房地产经纪人与工程承包商等工作。母亲刘银娇为砂拉越本地华人。 1953年 本年,进入小学读书。 随着家庭不断搬迁,1953—1955年就读于中华小学第四校、红桥中华公学;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