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文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组成部分,从语言文化、传统文化或“文化中国”的层面看,华文文学也是“中华文化”“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华文文学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言说不尽,其中关乎文明互鉴、华文叙事和华文学科也会引发诸多不同的思考。笔者以为,在特定的语境及语义上也可以说:华文文学是别一种“丝路文学”,对文明互鉴有重要作用;华文叙事是别一种“文心雕龙”,是具有国际化和心灵化的叙说;华文学科是别一种“知识谱系”,是由语言与文学整合而来新兴学科。为了建设好华文学科尤其是华文文学学科,要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具有很强的学科建设意识和团结奋斗精神,积极建言献策并弹精竭虑地抓好实际工作。
摘要:在美国“模范少数族裔"话语中,亚裔女性被进而赋予了“性感模范少数族裔”的内涵,这不仅沿袭了“莲花”所代表的顺从性亚裔女性气质,也建构了另一种隐性而强制的定型化表征。这一形象的文化表征实践既持续加剧了亚裔女性在性别和种族身份的交叉性压迫,又固化了她们在美国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在当代美国,亚裔女性气质代表着家庭中心主义、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和“性感”的有机结合,顺应着白人主流叙事,延续了“模范少数族裔"话语所塑造的顺从性。同时,以“亚裔宝贝女”为代表的反表征实践尽管试图解构“模范少数族裔”的定型化内涵,但其美学和行为方式却深受白人中心主义的影响,导致其陷入新的定型化框架之中。通过性别和文化研究的视角探析美国亚裔女性“模范少数族裔”的定型化建构和反表征困境,当代美国亚裔女性他者化处境得以被更深入地理解。
摘要:董启章作品中“技术意识"的生发,一面勾连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香港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以及董启章祖父和父亲凭借制造业在香港发家的家族历史,一面则与卡尔维诺的“文学机器"观和阿伦特对“制造”的解读息息相关。这一意识随着作家对技术认知的深化而不断演进,在董启章的创作中呈现为对文学可能性边界的探索和对技术现实的批判性反思。通过建立文学与技术的对话空间,董启章超越了“技”与“艺”的二元对立视角,既回应了香港的技术现代性经验,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路径。
摘要:香港作家刘以鬯的作品多以“实验性"著称,其大胆的文风、反叛的叙述结构,饱含其个人置身于香港这个视文学为"商品”的创作环境中的矛盾、忧虑和现实批判。刘以鬯的作品呈现出了“自我”与“他者”的二重特性。首先,刘以鬯吸收西方文艺观念,在作品中展开流动的记忆书写,通过意象载体凝聚对都市的情感记忆。其次,刘以鬯创新性地将西方理论与中国本土的诗化小说、古典文学传统结合,并从人物心理、文本视觉、语言架构等多层面进行现代性改造,使作品呈现中与西、古与今结合的诗化特色。最后,“自我”与“他者”视角的碰撞也体现了刘以鬯对所居地香港的态度,包括对底层人物的人文主义关怀以及对香港文学发展的担忧与展望。基于“我城”与“他城”的双重立场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冲淡了刘以鬯小说作品中的“港味”,使其作品中既有现代化都市的个性解放与欲望张扬,亦有对内地乡土小说诗性语言的化用和发展。
摘要:1940年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香港和闽台方言文学运动的指导思想文本。随着革命形势的转移和“文艺大众化”讨论而深入,方言文学运动逐渐把语言、形式议题转换成思考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体的主体问题。以歌谣整理和研究为例,闽台方言运动深受《讲话》和“文艺大众化”的影响,杨逵和杨梦周两位闽台作家分别从闽南语、歌谣的研究实践中探索方言文学运动的“大众化”与人民性属性。这也重构了“文艺大众化”运动在1940年代闽台民间场域的文学图谱。
摘要:北平是林海音新闻思想与文艺理念萌发的始源之地。1930年代林海音就读于北平新闻专科学校,经过“五四"学风的浸润与成舍我等良师的教导,培养起自由、平等、独立的人文精神,蓄积了不凡的写作能力和传媒经验。此间,她以《世界日报》实习记者的身份见证着民族国家的建构与现代转型,对中华文化产生强烈认同。返回台湾后,跨越两地的人生经验使她的台北叙事场域始终携带北平记忆,对地景、民俗、美食与女性人物的历史书写也渗透着强烈的原乡忆念,构成中国文学中独特的“北平一台北"双城叙事空间,呈现出“既记录当下也回忆过去”的精神特质。她的“京味”书写不仅一度引领中国台湾地区怀乡热潮下的性别写作,还承载了赓续“五四"精神薪火、助力两岸文化融合的历史使命。而今,其“京味文学”图谱也成为唤起两岸同胞集体记忆的重要纽带。
摘要:小诗是“点睛”的艺术,既表现“刹那"美感,更突破繁枝末节而直达生命的“永恒”;“点睛”离不开“画龙”——熟能生巧且惟妙惟肖的精雕细琢的功夫。只不过这“功夫”正如古人所说更多在“诗外”,包括生命经验的积累、宇宙人生的哲思,对自身文化传统出神入化的运用等。所有这些“点晴"艺术特质在泰华“小诗磨坊"这里均有生动呈现。他们不仅从汉字这一举世罕见的艺术宝库中汲取灵感,更表达了自由出入于“诗内”与“诗外”“台上”与“台下”“世间”与“世外”的从容淡定。以禅意参透人生虚无,进而寻求超越功利的审美观照,更加真切地感悟人生的美好,是泰华“小诗磨坊”诗人们共同的叠唱。
摘要:在菲律宾华文文坛,施柳莺以富有文化格调的小说创作见长。她出生于福建晋江,小学时转到香港就读,而后移居菲律宾,这种多元流散经历对其创作趋向有显著影响。与其他菲华作家相比,施柳莺融入流散记忆的中国叙事格外凸显,她的原乡叙事以故乡福建为中心,进而升华为对故土人事与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建构;其香港叙事注入求学生涯的同窗情谊,又关注作为移民中转站的香港侨眷群体;同时,她对长期定居地菲律宾有着浓重的家国情怀,其本土叙事体现出立足本土与中华文化的交融。
摘要:“饮食”具有丰富的社会及文化隐喻意义。人们通过对“饮食”的体认形成各具特色的族裔认同,与其他群体相互区分并展开对话。在黎紫书的小说《流俗地》中,饮食书写建构起独特的“饮食南洋”文本隐喻系统,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群体世俗生活的“浮世绘”,呈现出“杂糅性”“在地性”“辩证性”等特征。在她笔下,“兹事体大”的身份认同被揉碎为日常饮食中一次次微小的味觉体认。“文化中国"深切地沉浸于黎紫书笔下的“饮食南洋”中,成为看似“不可闻问”,却又充盈于每个华人生活的日常味道。
摘要:“武侠世界(Wuxiaworld)"诞生于2014年,现已成为知名的海外网络平台,在中国网络文学对外译介和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文章梳理Wuxiaworld的诞生、发展、现状。研究发现:Wuxiaworld是由美籍华裔赖静平顺应北美网络文化潮流而创建的刊发中国网络文学翻译文本的网站,后逐渐发展成以传播网络小说为主旨的商业综合体。它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抢抓机遇,在粉丝互动交流、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获取作品版权、稳定译者,创建营利模式五个方面采取创新性的措施,在极短时间内创造出版传播的辉煌业绩,构建了独特的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新模式。
摘要:本文利用文本数据挖掘和情感分析技术,从对比研究的视角考察《小说十八史略》中日读者的接受情况,归纳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积极和消极评论观点,客观呈现中日读者对该作品的真实接受情况。研究发现,《小说十八史略》在中日读者中总体接受度较高,中日读者均赞誉该部作品通俗易懂,为中国历史入门佳作,但是在历史叙述方面侧重点有所失衡。积极评论方面,中国读者聚焦于作品的文学价值、陈舜臣独特的历史解读视角,日本读者则更多提及作品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赞叹其展现的中国历史魅力。消极评论方面,中国读者较为关注内容的真实性和翻译质量,而日本读者则因历史的血腥混乱而感到不适。本研究揭示了中日读者在审美偏好及历史文化认知上的差异,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异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摘要:《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最古老深邃的经典,具有哲思性和文学性,语言精练含蓄,具有言、象、意三个方面的内涵,卦爻辞充满生动的义理阐释形象。葡萄牙传教士是最早将《易经》介绍到西方世界的人,对西方中国典籍研究和翻译起到奠基作用。随后,葡国耶稣会士、巴西汉学家陆续出版译本或论著,致力于中葡文化交流。本文以葡萄牙和巴西两国为传播中心,梳理和分析《易经》在葡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以及对葡语文学文化产生的影响,探究葡语学者对儒家思想的阐释,为我国文学与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摘要:朱双一是台湾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1980年代中后期,他经由审美批评和史料搜寻的双重路径进入台湾文学研究,在世纪之交转进以丰富的史料和大量的作品分析为基础的文学思潮研究。此后,他的研究“引文入史”,带有史学的纵深追求,逐渐形成“文史交融”的鲜明特色。近年来,他通过跨学科、跨区域的宏观视野突出“以问题为导向”的整体研究,将台湾文学研究带入了更广阔的思想空间,并积极探索“以文学为方法”的台湾研究新路径。其思路不仅对于包括台湾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和作为一种交叉学科的台湾研究/台湾学有学术启示,也为如何反对“台独”、推动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及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等现实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路。
1952年 出版社出版。 3月出生于福建泉州,本名朱二,主要笔名,偶用笔名夏莞、周林、双文等。 1979年 参加高考,进入厦门大学中文系学习。 1月《角度、眼光及理论的升华》发表于《读书》杂志第1期。 1986年 6月《鲁迅讽刺艺术的“激情”原则》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次年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期转摘。以《论鲁迅讽刺艺术的张力》导师许怀中)获得厦门大
贺《华文文学》创刊40周年题词选登
《华文文学》(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汕头大学主办,是我国内地首份专门发表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与评论的刊物。本刊原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刊,现为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7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9—2020)、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扩展期刊(2018年版)。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