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粉世家》被称为“民国版红楼梦”,小说以少爷金燕西和平民少女冷清秋的爱情为引子,演绎了一场豪门盛衰史。本文在空间叙事学的观照下,从地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维度考察《金粉世家》。张恨水的北京书写和家宅意象描绘了民国时期北京的风土人情,他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理,在言情的基础上揭露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本质。小说中呈现的“中国套盒式” “圆圈式”叙事结构,打破古典小说以时间顺序展
【摘要】作为中日古典文学的两部旷世之作,很多人认为《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故事主线就是男主人公与其身边的众多女性的人生纠葛,创作立意也基本相似。但本文认为,这两部作品中男主人公在对待爱情、女性和自我上有着极大的不同。而这些不仅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区别,更是作者立意高深与否的差异。 【关键词】《源氏物语》;《红楼梦》;立意;男主人公 《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的作品,书中广泛展示了当时
【摘要】欧里庇得斯的作品《特洛亚妇女》运用尖锐的戏剧冲突对人物群像进行描写,描写了特洛亚城被攻破后特洛亚妇女的悲惨命运、双重伦理身份,以及由双重伦理身份导致的伦理困境、陷入伦理困境后的伦理选择。目前学界对于《特洛亚妇女》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基本集中于问题意识、叙事结构、叙事视角方面。本文将从女性主义与文学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对《特洛亚妇女》的特殊伦理困境及其深层原因、伦理教化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
【摘要】美国南方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短篇小说集《绿帘》主要以残疾人为叙事对象,刻画了残疾人的艰难处境。残疾人群体的言行举止备受管制,其生存空间被挤压盘剥,在南方社会中游离于边缘地带。本文剖析《绿帘》中的残疾书写,探究残障人士被他者化的成因,审视主流健全社会对其压迫的行径,从而体会韦尔蒂的人文主义关怀。 【关键词】《绿帘》;尤多拉·韦尔蒂;残疾书写;人文关怀 美国南方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Eud
【摘要】《机村史诗》被认为是阿来继《尘埃落定》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以六部中篇、十二部短篇的形式囊括了“机村”近五十年的历史。在作品中阿来通过现代性入侵后机村人生存状态的种种变化,展示现代文明冲击甚至摧毁边远乡村的整个过程。阿来对现代文明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指出重构信仰、以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对抗现代文明束缚是缓解现代性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机村史诗》;现代性;困境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
【摘要】澳大利亚作家凯特·格伦维尔的小说《神秘的河流》通过主人公威廉·索尼尔的视角塑造了包括“他者”化的身体、符号化的身体以及美学化的“他者”身体在内的多维身体。作者多维度的身体塑造展现出澳大利亚原住民身体所具有的解构作用,揭露白人的殖民历史,颠覆传统美学观念。而索尼尔对身体认知的改变也体现出作者的复杂立场,即一方面试图正视其祖先的殖民历史,另一方面又试图为其辩护。 【关键词】凯特·格伦维尔;《
【摘要】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以科幻为基本框架,描绘了科技在社会系统各领域所引起的震荡与变动,对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思考和讨论。小说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体两个方面展现了未来社会的科技恶托邦景象,在温情敦睦的情感基调和童话般的奇幻色彩背后,乃是近未来世界的荒诞与残酷。同时,小说肯定了人类本性中的可贵品质,并提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智能时代建立人性乌托邦的可能性。独立个体应以彼此联结、建立深度
【摘要】本文基于身份认同理论,深入剖析了村上龙的小说《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中展现的身份认同危机。小说通过描绘一群在日本美军基地附近成长的青年,揭示了他们在美国文化冲击下对自我认知的迷茫与失落。主人公阿龙及其朋友们的极端行为,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在文化、经济转型期的身份焦虑。本文从空虚、迷茫与异化三个角度分析了这些青年的身份认同困境,指出其根源在于父权制崩溃、被占领的痛苦及文化身份的缺失。 【关键词
【摘要】北宋著名文人张耒的诗文具有物我同源的自然观、与物为友的平等观和安时处顺的生命观。本文探究了张耒生态思想的思想渊源和现实基础,认为张耒的生态思想源自老庄道法自然、万物齐同主张,儒家仁民爱物、民胞物与观念和佛家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思想;张耒生态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是宋人环保意识渐趋强烈、长期贬谪经历与酷烈党争的影响。研究诸如张耒等文学家的生态思想,则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发掘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同时给
【摘要】吕洞宾是一位著名道教神仙,在戏曲小说中有着大量关于其事迹的记载,其中展现了吕洞宾肆意洒脱、济世度人、擅长医术的道医形象。吕洞宾道医形象的产生,不仅是吕洞宾内丹养生思想的具象化,也反映了道教神仙济世度人的特征与神仙世俗化。对吕洞宾道医形象探索,可以使得其神仙形象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关键词】吕洞宾;道医;形象 吕洞宾为唐末五代隐士,其与钟离权的内丹学说为后世所继承发展。因此,吕洞宾也成
【摘要】《庄子》作为兼具文学性与哲学性的经典,所迸发出的光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红楼梦》整体也蒙上了一层老庄道学思想,其中塑造的人物也受到了《庄子》其文的影响。“畸人”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①“畸人”是指和世俗的大多数相异的却能够明天道的人,他们看似怪异却又聪颖异常,看似无所顾忌却又包容天地。清高的黛玉,冷淡的惜春,自称“畸人”“槛外人”的妙玉,放诞乖
【摘要】对虎的叙事古已有之,从部落虎文化叙事到虎形象作为中国的一个图腾,虎类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很大一部分,特别是唐代虎类小说作为唐代动物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唐传奇之所以成为一代之“奇”的原因之一。本文以唐代虎类小说为研究对象,分三个部分对其进行叙事学研究,即先从历史纵线上观照唐代虎类小说,并对唐代前虎类故事进行溯源,再将唐代虎类小说按照故事类型进行划分,从相同的故事类型中总结唐代虎类
【摘要】盛唐边塞诗蔚为壮观,而西域作为唐朝边塞重地之一,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创作成果丰硕,为诗坛留下了不朽的传世名篇。同时,边塞诗人的创作极大展现了西域的自然风物与异族风情,也为古代西域文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本文试从盛唐边塞诗创作的概况入手,探究其繁荣的原因和表现,并以两次亲历西域的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为中心,通过对他边塞诗中西域意象的
【提要】田耳的悬疑小说以其创新性突破了传统悬疑小说的框架,展现反类型化特征。通过多重叙事视角并置、缓慢叙事节奏以及生活化场景描写,洞悉人物心理,展现社会现实。其作品常以宿命感和开放式结局引发读者深思,小说内容雅俗兼具。同时,反类型化悬疑小说也在形成新的悬疑小说类型,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田耳;悬疑小说;反类型;叙事研究 反类型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助推力,贺绍俊就曾指出:“文学不仅仅存在着文
【摘要】诗史之争始于柏拉图对诗歌本质与效用的指责。亚里士多德等从合法化角度为诗歌辩护,认为诗歌既可言及真理,亦可助益道德教化;康德、黑格尔则将艺术认识论化推向极致,认为艺术是哲学的初级形态,再次对诗歌下“逐客令”。哲学统治文学一直持续到语言论转向后,文学被视作“逻各斯”的语言表征结构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战场。后理论对此进行清算,认为文学作为语言效果的运作方法掌控理论各种写作,哲学也是一种文学叙述
【摘要】北宋末年宋徽宗在位时期,宋金联合攻辽并取得了军事胜利。这一时期出现了平州地区张觉先降金后降宋,并在降宋后被宋徽宗斩杀又将其首级献给金朝的事件,而这一事件也成为此后金南下侵宋的导火索之一。本文立足于对辽朝平州地区的行政地理情况的探讨,对张觉降宋事件始末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一事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张觉;宋徽宗;平州;燕云十六州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山东艺术学院“廉洁文化融入
【摘要】史官建置相传始于黄帝,备于周室。史官由原始社会时期的巫诞育而来,史由巫出,由巫而史。先秦史官自建置以来便肩负着两种职能:“天道”与“人事”。史官职能影响着史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先秦史官文化的流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传说时期——巫史合一;殷商时期——由注重“天道”到偏重“人事”;西周时期——巫史分离、以人为本;春秋战国——南巫北史、惩恶劝善。 【关键词】先秦;史官文化;天
【摘要】裴矩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优秀的边疆问题专家,他在隋炀帝时受到重用,大力经略西域,重建了从东汉灭亡后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的大规模经济文化交流,展现了隋朝的强大国力,为各族人民的友好交流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本文分析了裴矩经略西域的背景、方法与影响,从多方面看待隋朝与西域的交流。 【关键词】裴矩;西域;隋炀帝 公元6世纪初期,原先蒙古草原上柔然汗国的臣属部落——突厥逐渐发展壮大,先后
【摘要】明代万历年间的医药书籍成为朝鲜医学的重要参考,如《医学入门》《万病回春》和《古今医鉴》这些医药书籍以其丰富的内容一经传入朝鲜便被抄录和应用,成为朝鲜王朝编纂医书的范本。通过本土融合谚解医药书籍,增强书籍的实用价值,在医科取才考试和医书编纂中影响朝鲜医学发展,并促进了朝鲜医学的本土化发展。 【关键词】明代万历年间;医药书籍;东传朝鲜 明朝与朝鲜王朝长期保持着频繁的政治交往与贸易往来,特别
【摘要】本文深入剖析黑格尔自由观的三个维度,即抽象自由、反思自由和社会自由,并详细阐述马克思如何在这些维度上实现超越。通过对二者哲学基础、自由主体、实现途径和对社会现实的理解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揭示马克思自由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自由观;超越 “自由”是哲学领域中永恒的主题,不同哲学家对自由有着不同的理解,斯宾诺莎是首位明确阐述思想自由理念的哲学家,他提出了“自由是
【摘要】王韬是我国近代早期维新派思想体系的理论家之一。作为一名传统的儒学者,处于鸦片战争风云际会的王韬获得了更多了解世界局势的机会,从对西方社会的鄙夷到工艺技术的倡导,加上他的自身经历与近代中国的坎坷发展历程极为相似,使他成为传统与现代转变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他身体力行,为推动19世纪后近代中国几十年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最早意识到中国工艺技术改革的重要性,坚持“恃商为本”的工艺思想。在他的著作《
【摘要】“援书入画”对于写意画来说是重中之重,也是文人画的核心理论。这一理论由赵孟頫首次提出,这一观点影响了很多写意画家,其中也包括林良。林良是明代著名的画家,擅花卉、翎毛,他用笔刚、柔、猛、畅兼备,颇显草书之风,呈现出一定的文人意趣。本文以林良《古木寒鸦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笔墨语言的分析,旨在探寻林良创作的技法特征及审美追求,并以此关照当下为新时期绘画创作提供启发。 【关键词】林良;《古
【摘要】格蕾塔·葛韦格凭借多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如《伯德小姐》《小妇人》和《芭比》,获得多项奥斯卡奖项提名,成为现今好莱坞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女导演。葛韦格的电影作品是电影界公认的“作者电影”,她的电影往往以青春期女性成长为主题,探讨女性成长中的母女关系和自我价值认同的问题,通过生活化的台词、反英雄叙事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表达,呈现出现实主义风格的视听语言。葛韦格的个人成长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影响了她
【摘要】国产“新传说”系列动画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其海外传播效果直观反映着动画在建构文化认同和塑造国家形象的成效。基于编码解码理论对追光动画YouTube官方账号发布的视频下的用户评论分析表明,动画中传统文化元素在他者视角下的解码立场以主导式、协商式解码为主,存在少量对抗式解码,海外受众对动画制作质量、主题等有认可,也存在理解折扣等问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要利用国际平台、文化表征、共情传
【摘要】传统节日作为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烙印,作为记忆、保存与展示的特有能指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延续中华文明内涵精髓的同时,接承传统与文明,与华人世界魂脉相牵。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动画艺术凭借其受众范围广、独特视听造型的特征,成为构建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通过符号连接、叙事创新的表述方式,对画面内容进行更丰富、更生动的创新塑造,增强观众对节日文化的认同感,
【摘要】在《宁芙》一书中,阿甘本继承并发展了瓦尔堡的图像思想。他提出了“图像的宁芙化”概念,将宁芙从具体形象转化为符号化的象征,警示人们不要过度迷恋充满引诱的图像。这一思考源自对景观社会冲击的反思:当历史主体被影像社会影响时,生命逆转的潜能究竟源自何处?阿甘本捕捉到瓦尔堡的极性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图像本身可以让人无意识服从,但也可以“把他引上通往拯救和知识的道路的潜能”。他从《记忆女神图谱》
【摘要】辰州傩戏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宝贵遗产,面临着现代社会迅猛发展及文化多元化浪潮所带来的严峻传承挑战。新媒体技术凭借其快速的信息捕捉与处理能力、直观生动的互动性和广泛的传播渠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辰州傩戏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机遇。本文通过探究新媒体技术的多维度整合与创新应用策略,旨在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辰州傩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推动其与现代文化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与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跨境旅游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旅游在促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和交流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旅游文本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其翻译质量和翻译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概述北京动物园旅游景区文化及相关文本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基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着手,对北京动物园旅游景区文化的翻译策略展开研
【摘要】在中国绘画理论的发展中,《历代名画记》具有承先启后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它被称为“画史之祖”。作为中国艺术典籍的代表,其英译本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历代名画记》英译与传播的研究,是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个案,有利于中西艺术理论间的对话。本文以《历代名画记》原文的“画”“意”关系为参照,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对喜龙仁、时学颜、卜寿珊和艾惟廉四位译者的译本进行细读分析,论述西方在对中国画论翻译过程中体现
【摘要】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以语言功能为依据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力求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而语义翻译则强调对原文的忠实,倾向于原文与译文的直接对等。我国众多学者已对翻译的主体有深入研究,从译者身份、译者地位直至译者主体性,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意义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各研究互为补充,这表明译者对整个翻译过程至关重要,因而研究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实践以及翻译事业的发展
【摘要】《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影响。博喻作为《诗经·国风》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具有塑造人物形象、传达情感和审美效果三种功能。本文以许渊冲的译文为例,从其“三美论”出发对《诗经·国风》中不同类型的博喻的翻译进行简析。本文认为《诗经·国风》中博喻的翻译要达到“三美”需要对不同的博喻类型进行区分,然后在“三美”之中做出取舍。 【关键词】《诗经》;博喻;许渊
【摘要】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考证法,通过分析博物馆馆藏的石器、陶瓷、青铜器、诗词书画、织绣等文物中记录的传统体育运动的场景,对长江流域体育文化属性的文物进行深入研究和解析,还原中国古代体育的兴衰历程,展现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魅力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多元价值。 【关键词】博物馆;体育文物;体育文化;长江流域 现代体育飞速
【摘要】本文依托认知语法的理论架构,基于BCC及COCA语料库中的实际语言材料,从重复性、相等延续性、无延续性及无延有延性四个维度,深入剖析汉英同时性时间复句句法与语义界面的特征及其实现机制与途径。研究表明,同时性时间复句的句法与语义界面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象征结构,该结构关联着同时性时间复杂事件与其句法表现形式。其中,入场机制作为连接两者的最为有效且经济的桥梁,发挥着核心作用。概念化者通过融入显式或
【摘要】网络社群文化是社群成员不断交流、互动和共享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认同的一系列数字文本、符号、价值观念、表达方式以及行为准则;是基于技术支持、个体归属、群体互动和亚文化影响等主要动力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参与性、自由性、群体极化性等网络社区普遍性文化特征,也有特殊性文化特征。从主体维度来看,其具有组织性、差序性、嬗变性等文化特征;从话语维度来看,其具有多模态性、互补性和同化性
【摘要】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学界广受关注。比喻构词是修辞构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它是着眼于事物之间的某个相似点。通过对周口市沈丘方言中的比喻构词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这些词例,揭示该方言中比喻构词的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加深人们对比喻构词的认识,同时也为方言的保护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沈丘方言;比喻构词;文化内涵; 比喻是在学界中关注较多的一种修辞现象,不仅常见于句法结构和章法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