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钢琴演奏技巧是音乐作品艺术表现的基础, 从手指触键、双音连奏、和弦、八度到踏板使用等都对作品的音乐风格、情感表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其艺术感染力取决于钢琴演奏的整体性原则和演奏声音的审美理念, 以及蕴涵曲意的气韵。从钢琴教学实践来看, 一些演奏者为了体现跑得快、弹得响, 会忽视艺术作品细腻的情感表现, 具体表现为演奏声音模糊、层次不清, 音乐旋律不流畅, 乐句间缺少换气, 致使音乐表现无内在张力, 作品内容阐释空洞, 缺乏艺术感染力。事实上, 钢琴演奏是通过声音传递作品情感的艺术, 如同人们说话、交流一样有轻、重、缓、急的气口, 讲究“人琴合一” “形神兼具” 的整体性效果。本文从钢琴演奏技巧分析, 阐释钢琴演奏的艺术表现, 以期与同行商榷。
[摘要] “五育” 融合协同育人创新研究是在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 根据音乐专业就业趋势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联合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笔者基于就业背景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协同育人成因, 厘清音乐专业“ 五育” 融合协同育人逻辑机理, 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提出“五育” 融合协同育人创新策略。
[摘要]美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一直备受关注,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审美体验,还在职业生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时代,学校美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和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学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很高,为其开创了新的发展局面。学校美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最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本文将探讨美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美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提出了一些策略和方法,以推动职业教育美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歌曲是一种源于德奥等地的歌曲形式;古诗词表达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艺术歌曲则通过音乐将诗词表达得更深入人心。因此,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结合,对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有重要的作用。《青玉案·元夕》作为古诗词艺术歌曲代表作之一,是一首采用宋朝诗词与当代创作技巧融合而成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本文分别以当代作曲家敖昌群、李砚所创作的《青玉案·元夕》为主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介绍;第二部分为《青玉案·元夕》作曲家的介绍;第三部分为两首音乐作品的异同之处;第四部分为两首《青玉案·元夕》的演唱分析。通过以上四部分内容的分析加之声乐表演者的实践,将理论落到实处,为实践赋予新的活力。宋朝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探索,进一步对两首同词异曲的音乐作品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希望本文对两首音乐作品的分析与探究可以为广大演唱者提供帮助,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不懈地探索和发掘更多古诗词艺术歌曲所蕴藏的艺术情怀,弘扬民族文化,推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
[摘要]在音乐教育发展进程中,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人们物质生活富足的新时代背景下,拥有较高的音乐审美素质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魏晋之前,古诗词为唱而作、为填曲而作就有之,当代将江南古诗词歌曲融入高校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更符合时代发展所需。本文从开设丰富的课程、夯实音乐素养根基等角度对江南古诗词歌曲融入高校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音乐审美素质教育取得成效提供路径选择。
[摘要]回溯历史,从传统乐学视角整体认知曲牌音乐,对音乐本体文本分析的同时,对其创作、表演、制度、功能加以梳理研究,系统地把握曲牌音乐之内涵。应特别注重从国家用乐的逻辑起点,辨析曲牌音乐的礼、俗定位,将其表演、功能性等方面的资料完整地保存、传承,以彰显音乐“活态”的整体内涵,进一步补充音乐史研究中的有声资料,对曲牌音乐的传播与传承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传统戏曲元素在我国戏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将传统戏曲元素运用于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创新,推动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表演和唱法等方面的进步。本文分析传统戏曲元素和民族声乐艺术的相关概念,研究传统戏曲元素和民族声乐艺术之间的关联性,提出将传统戏曲元素应用在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有效策略,以期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
[摘要]和声学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其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教育改革的关注焦点。本研究以豫东南地区的师范类高校为研究对象,特别关注周口师范学院的和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通过问卷和教材分析,探讨和声教学存在教材和实践结合相关问题。并提出教学改革建议:一是提高教材多样性,包括不同历史和风格的音乐;二是注重实践,如引入音乐作品分析和键盘即兴;三是强调和声创作和音乐感知培养。本研究不仅支持和声教学改革,也为其他音乐理论课提供参考。
[摘要]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能够有效培养幼儿对美感、美德、美意等美学的认知和认同,对幼儿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活动等多个角度和层面引导幼儿感受、理解、创造和评价美,可以促进幼儿形成健康、积极、多元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然而,当前幼儿园传统音乐教育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却存在沟壑。幼儿园以“对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的尊重和继承”以及“对幼儿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关注与满足”为出发点,通过欣赏、实践、对比、唱读等方式开展幼儿美学的化育,是实现传统音乐与幼儿生命成长有机融合的一种有效探索。
[摘要]《东北日报》刊登的红色音乐形式有创作歌曲、民歌民谣、改编歌曲、外国歌曲等,其歌曲数量庞大,结构长短不一,创作手法及曲调来源也千差万别。本文以不同历史分期为节点,对《东北日报》刊登的歌曲、民谣、小演唱、戏曲、外国歌曲及儿童歌曲等红色音乐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以此总结其艺术特征。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必要保障,在音乐学习与表演训练中,只有克服恐惧情绪,才能达到好的学习和表演效果。基于此,本文探究在音乐学习与演奏中恐惧情绪发生的内在原因与可能形成的外部影响,并探索出克服恐惧情绪的可行性方法。首先,正确的预设值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一个非评判性思维;其次,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可以不断强化抵御恐惧的能力:最后,建立“单一目标”和不断地“记忆强化”可以进一步让音乐学习者和演奏者聚焦于学习与演奏本身,且不惧怕犯错所带来的消极情绪影响。
[摘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学特征,声乐艺术也不例外,通过关和艺术的有效融合,完美地呈现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演唱者掌握声乐美学便能够演绎出自己的风格,掌握演唱的技巧,做到演唱处理得恰到好处,充分展示艺术内涵。但是目前在高校声乐教育中,重视技术、忽视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声乐的教育教学效果,阻碍了我国声乐长远稳定发展。本文基于声乐美学,在详细阐述高校声乐美学语言之美、旋律之美、声腔之美、伴奏之美、动作之美的基础上,分析了声乐美学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意义,并梳理了声乐美学渗透的技巧,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摘要]本文细致的对流行音乐文化进行了考察,强调了音乐与社会之间的互惠动态,通过流行音乐的抒情演变、传统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以及对听众偏好所反映的波动文化地形的广泛探究,揭示了中国流行音乐中独特的文化细微差别,并努力在音乐织锦中绘制出中国历史和当代社会的回声,阐释中国音乐曲折的演变历程。本研究试图通过其声音创新的棱镜,构建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的细致理解,阐明了中国音乐演变过程固有的复杂性。
[摘要]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元素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备受关注,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音乐工作者不断探索如何将传统元素与当代创作相结合,以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的音乐作品。本文拟从一名音乐创作工作者的视角出发,从价值和策略两个方面论述传统元素在当代音乐作品创作中的运用,通过深入分析传统元素与当代音乐作品的关系,旨在为音乐创作者提供指导和启示,为推动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丰富听众的音乐体验贡献微薄之力。
[摘要]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表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音乐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情感表达培养方法的不足。为了优化音乐教育中的心理健康与情感表达培养,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加强师资培训,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注重情感表达的训练;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总之,音乐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表达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相比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在某些方面更加敏感,更易深陷“心理疾病”的泥潭,需要高职院校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调节情绪。针对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本文通过开设面向全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鉴赏课程,旨在探索一条积极应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寓教于乐”道路,充分发挥音乐在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 在小学低年级歌唱教学中, 使用传统音乐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禁锢在唱歌课堂的固定模式, 较难对唱歌产生新的兴趣。笔者结合柯达伊教学法以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培养和指导学生的音乐爱好和唤起学生对歌唱的兴趣教育为目标, 根据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认知水平组织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进行视觉、听觉的有效联动, 使学生能够形成对歌唱形式良好的体验。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及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增长, 各高校的竞争态势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高等教育的高地, 各高校都在寻找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以强化学科特色或进行特色学科建设, 然而青海地方高校在区域性民族特色学科建设上却略显滞后。“花儿” 是西北区域特有的传统民间曲种, 也是国家级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之一, 被誉为“西北之魂”。本文通过探讨“花儿” 在融入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中的价值, 为青海地方高校如何构建特色艺术教学模式和特色课程建设提供新思路。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将传统音乐文化和高校声乐教育相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有助于学生养成多元化的文化认知。本文对目前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加入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进行研究,并对其更好地融合提出建议,将声乐课程知识和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通过多元化声乐文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在中职学校的音乐学科教学中,声乐教学占据了核心地位。但是在我国的中职声乐教学中,有部分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并且教学方式缺乏一定的实用性,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反而对声乐教学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和阻碍。因此,笔者建议应该对中职学校的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逐步构建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声乐教学模式,以此来促进中职学校声乐教学的快速发展。
[摘要]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声势属于有效教学方式之一,要求教师以身体为乐器训练学生节奏感,运用拍手、捻指、跺脚等律动方式展开节奏训练。在声势教学法相关音乐理论传入我国以后,传统音乐课堂授课方式有了变化。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可将声势教学法应用其中,结合歌曲特点,选择节奏练习方式,促进学生音乐能力发展,提高音乐素养。本文介绍了声势教学理论,探讨了声势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优势,并对具体教学策略详细说明,期待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当今社会,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音乐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先分析了在高校中开展音乐教育的美育价值,重点探讨了优化音乐教学现状的思路,以提升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摘要]音乐课程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五育并举”理念下,初中学校对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加强音乐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初中音乐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也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之举。基于此,文章先对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分析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具体探讨基于核心素养视域的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实践策略,以期为提升音乐歌唱教学实效提供参考。
[摘要]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歌曲情感的大概念,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求教师从重构教材内容、注重教学实践、拓展课堂的育人功能等措施入手,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发展自主学习等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主要阐述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措施,希望对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构建起到借鉴作用。
[摘要]教师在高中音乐课上引入钢琴即兴伴奏的教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审美感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尤其是在歌唱与创编及欣赏等各教学环节的渗透,有助于指导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全面把握钢琴即兴伴奏教法的实施要点,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等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摘要]情智教学是基于新课改理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情感和智慧的交相辉映,充分彰显了以生为本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音乐独特的艺术属性,引“情智”之水、灌“音乐”之田。本文就情智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以及运用策略,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讨,以期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摘要]音乐不仅可以安抚人们的心灵,还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缓解人们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的压力,不同种类的音乐有着不同的节奏感,可以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音乐体验。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音乐课堂处于教学的边缘地位,很多教师、家长甚至学生本人对音乐课堂的重视不足,在教学环节中自然也就不够重视音乐专业知识的有效教学与传递。但随着新的课程改革逐步推进与落实,教育界开始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艺术学科一改传统的边缘性逐渐成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开始重视包括对学生节奏训练在内的多种音乐专业知识教学,目的是通过节奏训练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与音乐鉴别能力。
[摘要]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与情感,具有极高的应用与传承价值。本文从高职音乐教育视角,就如何应用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展开探讨,首先阐述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现状和国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其次分析了高职音乐教学应用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有所助益。
[摘要]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同时,民族乐器是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做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训练是传承民族乐器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将传统乐器引入义务教育的课堂,既能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还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弘扬民族音乐”成为新的课程理念。因此,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乐器演奏是传承民族音乐的重要方式。
[摘要]针对部分音乐师范生存在的问题,高校应积极探索特色路径强化学生师德修养,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提高学生教学实践综合能力。不荒废学生职前素养最佳培育期,让所培养的音乐师范生进入中小学校就能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及指导课外艺术社团活动等工作。
[摘要]在钢琴教学中,已经成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不胜枚举。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在我国钢琴集体课教学中的应用尚属空白。该教学方法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对于优化钢琴集体课教学内容、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河南舞阳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从这里出土并能够演奏的七孔骨笛诉说着这片土地丰富的音乐活动。“艺园春”作为河南地区业余戏班出现,其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含豫剧、曲剧等著名地方剧种。笔者记录了“艺园春”的部分活动过程,并对戏曲的源流沿革、唱腔种类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整理。
[摘要]《渭水情》是任鸿翔先生在1984年时所创的一首琵琶曲,乐曲运用了陕北地区风格的音阶曲调,以牌子曲《永寿庵》为素材。全曲抒发了一个在渭水河边长大的人对故土的怀念之情。笔者通过剖析《渭水情》中“秦腔”的运用,从“推、拉”“泛音”“扫弦”等演奏技法以及琵琶演奏中的表现力等方面着手,浅谈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进一步对作品进行深层分析及理解,从而使得演奏完整流利,富有音乐感情色彩,使作品更加丰富饱满。
[摘要]琵琶是我国古代弹拨乐器的代表,在中国民族乐器中占有一席之地。琵琶历经两千多年发展,其名称、形制、品相、演奏媒介和持琴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变革,并逐渐固定下来。本文通过阐述现代改良琵琶与明代以来传统琵琶在外形构造上的演变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琵琶演奏技巧的对比研究,以此体会到中国传统乐器多年演变的神奇历程,体悟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
[摘要]我国戏曲曲谱编撰大盛于明清且多以宫调为经纬。虽然后期戏曲曲谱中,“宫调”已失去其对音乐的限定作用,只充当对用韵变换的提示,但早期戏曲曲谱中曲牌的宫调远少于燕乐二十八调调名,且所用宫调数量不断减少。通过梳理雅乐、燕乐两大宫调体系与南北戏曲曲谱的发展,可以发现戏曲曲谱中宫调与燕乐系统存在顺承关系,而戏曲曲谱中宫调数量的嬗变同主奏乐器改变及常用音域的习惯有关。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口头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以及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具有代表性和传承性的技能、表演、仪式、习俗、庆典、手工艺等都可列入非物质方面的遗产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绍兴吹打是中国浙江省绍兴地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化多元性发展的趋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为了了解绍兴吹打的传承现状和发展困境,笔者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研究。通过调研发现,绍兴吹打面临着传承者数量逐渐减少、传承人年龄结构普遍偏高、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艺术的了解过少并且兴趣不高等诸多问题。此外,由于缺乏传承者的培养和传统技艺的保护,绍兴吹打的技术传承有断代的危机,表演水平也存在下降的趋势。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遗产,探索发展和活化绍兴吹打的路径,笔者在研究后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建议。希望可以为绍兴吹打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三便士歌剧》由德国作曲家科特·威尔与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合作完成。本文通过对《三便士歌剧》音乐陌生化塑造的研究,探讨《三便士歌剧》的艺术创新意义。
[摘要]歌剧《沙皇的新娘》是利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甚至于俄罗斯歌剧历史上一部里程碑作品,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利姆斯基一科萨科夫作为强力集团的一员以及米彼贝利亚列夫集团的领导人,为俄罗斯音乐学派的推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摘要]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音乐颇具影响力的作曲家,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之一,有20世纪印象派音乐之父的称号,为现代西方音乐谱写了非凡的篇章。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德彪西的钢琴作品的创作时期,以及其成熟时期作品《意象集Ⅱ》中的东方元素与异国情调的运用。关于德彪西对音乐风格的理解,本文选择以德彪西于1907年创作的钢琴作品《意象集Ⅱ》为例,重点探寻其不拘一格的创作思想。对于节奏和声曲式等作曲要素与东方美学表达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定的论述与探讨。
[摘要]“元”化研究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研究,理查·施特劳斯的《随想曲》就是一部以歌剧探讨歌剧的元歌剧。而在分析一部元歌剧之前,首先要说明何为“元歌剧”。由于歌剧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体,因此谈论“元歌剧”必须建立在“元戏剧”与“元音乐”的原理层面上。因此本文首先对“元”“元戏剧”“元音乐”“元歌剧”进行相关原理论述,厘清相关概念之后,对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随想曲》进行元化分析,包括戏剧上角色的角色扮演、音乐上的戏仿、戏剧与音乐的交互之“结构上的回答”以及元歌剧的自我指涉。
[摘要]菲利普·格拉斯是美国简约主义流派最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涉及众多领域,其中电影音乐是格拉斯创作中富有广泛声誉的领域之一。他将自己在其他艺术音乐创作领域所积累的经验运用到了电影音乐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电影音乐语言。在本文中,笔者以格拉斯为《失衡生活》和《时时刻刻》两部电影所做的配乐为例,对其电影音乐的风格特征、创作技法进行解析。
[摘要]弗朗茨·舒伯特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可见艺术歌曲是其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冬之旅》是舒伯特最为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24首歌曲组合而成,是一个由音乐所编织的抒情诗。舒伯特作为一位卓越的作曲家,在对《冬之旅》这组作品的处理过程中,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和深沉的感情,将音乐与诗歌紧密地嵌合在了一起。笔者在演唱《冬之旅》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舒伯特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考,试图走入舒伯特的内心,在社会历史观照下解读舒伯特作品《冬之旅》对于人性悲情的思想和表达。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考察语言腔调特征对歌曲创作的影响,旨在探讨语言学与音乐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语言的语调、音高、节奏等参数可与歌曲的旋律、节拍等要素形成高度契合。具体而言,语言腔调的音高变化趋势与歌曲旋律轮廓保持一致;语言的韵律结构决定了歌曲节奏格式的选择。典型的语言腔调,如英语、法语对各自语言歌曲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语言腔调的创新运用也推动了歌曲风格的演变。研究认为语言与音乐存在共性原理,语言腔调是连接语言学与音乐学的重要媒介。
[摘要]海顿是古典主义时期一位多产的音乐大师,他创作的很多经典作品至今依然广为流传。海顿的创作遍及多种音乐题材,被评价为“管弦乐之父”“交响乐之父”。海顿创作的《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是国内外最为流行的小号曲目之一,拥有深邃的艺术内涵及高超的创作手法,这首作品对于小号学习者与爱好者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永远的经典,是普及度非常高的作品,深受大家喜爱。作品旋律优美,拥有辉煌的技巧,是小号作为独奏乐器的代表作。本文以海顿的《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为研究对象,从创作背景、作品分析、演奏技巧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摘要]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分析《阳关三叠》作品的音乐形态,从符号学能指和所指的角度分析音乐的本体,通过对歌曲的音符的分析,能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有利于歌者诠释歌曲的内涵和情感意义。
[摘要]江定仙与陈田鹤都是中国近现代知名作曲家。由于二人青年时期共同学习的经历,十分契合的价值观,使他们的音乐创作有着相当多的共同点。但由于二者出身不同,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也有各自的轨迹,令他们的音乐创作又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将对其相同和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摘要]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身体也是一种乐器,可以再现音乐,通过律动唤起人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极为重要的节奏感。”人们可以通过对肌肉紧张与放松程度的感觉来感受和表达情绪;可以通过姿态、手势和各种身体动作使内心情感表现于外部世界;可以通过身体运动将内心的情绪转化为音乐。而器乐演奏首先要掌握的就是被演奏的乐器和演奏的乐器即乐器和人的身体。”因此,在古筝表演中,演奏者的体态美至关重要。本文将论述体态在古筝表演中的运用,以期为演奏者提供参考。
[摘要]音乐剧作为一种融合音乐、戏剧和舞蹈的综合艺术形式,在大学校园中的演出不仅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更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音乐剧演出与社会文化传承之间的关联性,并强调其在传承和弘扬文化价值观、历史记忆及社会情感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大学音乐剧演出的历史、演出形式、观众参与和剧目选择等,我们发现音乐剧演出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娱乐和艺术享受,还在多个层面上促进了社会文化传承。本研究的主要论点是,大学音乐剧演出通过传递文化信息、唤起情感共鸣、传承历史记忆和培养观众的审美素养,为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摘要]20世纪上半叶,新客观主义进入音乐领域。它不同于浪漫主义晚期的主流音乐风格——过分强调音乐家个人情感的观点;相反,它追求音乐的客观、理性,尊崇原本音乐创作。本文立足钢琴演奏,力图探究新客观主义对钢琴音乐的影响与意义。19世纪末,录音技术出现。在此之后,录音技术逐渐成熟,并广泛地应用到音乐制作领域,对音乐的传播与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新客观主义的时代背景,本文选择以早期的钢琴录音作为研究载体,收集当前可获得的早期录音资料,并结合实际的古典钢琴作品和20世纪的钢琴家一并分析。经过个案分析,研究提出有关现代钢琴演奏的思考,并为今后的钢琴学习及演奏提供一份理论参考。
[摘要]钢琴即兴伴奏的艺术表现与创造力关系显著,其音色变化、和声处理以及节奏自由度在艺术表现中起关键作用,其中音色用于传达特定情感,和声处理和节奏自由度则构建音乐的结构和内在逻辑。创新思维在即兴创作过程中尤为重要,它挑战既定规则,开辟全新音乐理念和表演形式。艺术性与创造力的相互促进为钢琴即兴伴奏提供了无限可能性。文章详细描述了一套具体的针对钢琴即兴伴奏的实践策略,包括对音色、和声和节奏的处理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
[摘要]《吊吴淞》作为一首经典的抗日救亡歌曲,对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创作、作品结构的艺术特征、演唱的具体分析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剖析,描述了歌曲的演唱技巧、作者的情感波动以及不同歌唱家对作品的理解。希望能够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抗日救亡歌曲的理解,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摘要]小提琴是一种古老而优美的弦乐器,也是管弦乐队中最重要的独奏乐器之一,其以独特的音色和广泛的音域而闻名于世,演奏者能够根据音乐的表达效果,抒发内心的情感和音乐的意境,为观众带来美妙的音乐体验。据此,本文以小提琴揉弦技巧来源及特点为出发点,阐述了小提琴演奏中揉弦技巧的常见种类及作用,并剖析出小提琴揉弦技巧的具体应用与研究,希望为今后小提琴演奏中揉弦技巧与研究提供新方向。
[摘要]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库存中,舞蹈作品数不胜数,其中不乏一些精品存在。但经过时间的推移,在其创作的过程中,“选材”便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选材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过程中,民族民间特有的文化属性原则、地域独特的风格特点原则、人文情怀的原则及选材为首的原则等,都是需要关注的原则,其中选材为首的原则尤为重要。“选材”往往是舞蹈创作最主要的关键步骤之一,也是编创作品的首要条件之一。在舞蹈创作的选材过程中,选材范围、选材方法都是舞蹈创造者要重视的方面。本文将根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选材的基本原则、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中选材的范围、选材的方法,阐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选材”的重要性。
[摘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创新,舞蹈艺术也需要在时代的语境下随之转化。近年来,舞蹈作品在技术更迭、内容的选择、形式的表现中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表达,而新时代的舞蹈艺术也应创新评论途径、优化育人模式、呈现出更加多样的样态。
[摘要]音乐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在表演过程中舞台行动规律的应用对于整个演出的效果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音乐剧表演中舞台行动规律的探讨,旨在分析其对演出效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用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舞台行动规律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演出的视觉冲击力、情感表达力和故事叙述能力,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和审美体验。因此,演员和导演在音乐剧表演中应充分理解和运用舞台行动规律,以实现更好的艺术效果。
[摘要]本文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西方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开展情况,谈美学本质分析法、多声音乐写作、艺术实践、音乐与科技交叉融合等创新教学对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产生的作用,并为高校西方音乐鉴赏课进行特色化建设提供建议。
[摘要]全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为音乐注入灵魂,用音乐激发出的力量和精神感化人、塑造人、教育人,承担好教书育人的责任,继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这是时代对高校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本职所归。本文结合交响乐《红旗颂》鉴赏进行相关论述,期望能引起同行教师的共识和参与,并付诸教学实践。
[摘要]本文聚焦我国视唱练耳的教学及其研究情况,选取2000-2022年间知网收录的国内九大音乐学院学报发表的期刊论文数据作为分析对象,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上述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探寻我国视唱练耳教学研究的发展变化,为我国视唱练耳教学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摘要]本文研究了音乐管理与音乐领导力在团队建设与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介绍了音乐管理与团队建设的关系及音乐活动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阐述了音乐领导力的核心概念,包括定义、特点、在音乐管理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领导模式的比较。在团队建设方面,强调了音乐活动作为团队建设的核心工具,通过企业案例分享展示了音乐管理实践的成功应用。实施音乐领导力的步骤与策略包括了解团队需求和特性、选择适合的音乐活动、制订计划和目标,以及持续跟进和评估效果。音乐管理与音乐领导力是有效的团队建设和管理策略,通过深入了解团队需求、选择适当的音乐活动以及持续跟踪和评估效果,有助于提高协作、创新和绩效水平。希望本论文的策略和见解能为未来的团队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指导。
[摘要]声乐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尤其是在现代,随着音乐、技术和文化的融合,现代声乐演唱技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创新与实践探索。从音乐制作到演唱方法,再到声乐教育与研究,都有着显著的变革。多元文化的交流为声乐带来了丰富的元素,而技术的进步使得音乐制作和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和快速。这些变革不仅为听众带来了更为丰富的音乐体验,同时也为演唱者和声乐教育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本文将深入探索这些创新技术和实践方法,并希望为声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并随之衍生出的新型传播形式,使得民族音乐得以将其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价值融合于创新型传播方式,形成全新的内容。本文通过探讨虚拟现实技术三大特性,促进民族音乐听众的欣赏沉浸式体验,帮助听众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乐于欣赏民族音乐,激发人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播和发展。
[摘要]贺绿汀的电影音乐对于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下电影音乐同质化明显,存在缺乏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等问题,因此研究贺绿汀的电影音乐的特点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贺绿汀电影音乐继承了黄自提出的“民族化新音乐”的理念,将电影音乐作为开辟新音乐的重要领域。《四季歌》和《春天里》两首歌曲的旋律采用五声性旋律、伴奏采用交响乐与民族管弦乐,二者相互交融支撑、对于人物的性格善于通过音乐从侧面烘托。中西合璧是贺绿汀创作电影音乐的最大创新点,也为整个左翼电影的创作奠定了主要基调。希望本文对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音乐的创作以及贺绿汀在电影音乐方面作出的贡献具有借鉴意义。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用人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高校各专业教育工作的改革则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钢琴作为很多高校所设置的重要专业,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在教学活动中还需通过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借此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帮助学生在本专业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实现其人生价值。文章首先简述了高校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其次分析了钢琴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随机针对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展开研究;最后指明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希望能够为高校钢琴教学工作的改革与优化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摘要]公共应急状态下大学生暴露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新焦点,而接受式音乐治疗在此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公共应急状态下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分类梳理,阐述接受式音乐治疗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手段,分析公共应急状态下大学生开展接受式音乐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作用,以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
[摘要]民族声乐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是在我国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音乐艺术。师范音乐教育要主动肩负起培养声乐教育人才的重任,在师范教育全过程中渗透民族声乐教育,不断增进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特色,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而面对传统声乐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师范教育民族声乐教师应挖掘民族声乐素材,构建完整的内容及体系,创新声乐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技巧,从而培养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声乐人才。
[摘要]音乐剧《往事歌谣》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品的大型原创音乐剧,并且获得了2020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支持。这部音乐剧以北京师范大学校友、我国著名音乐家王洛宾的传奇人生为题材,由北师大全艺术学科师生团队联合业界艺术家等人员集体进行艺术创作,并获得较高的艺术评价与较好的文化传播反响。本文以剧中全新塑造的“王洛宾”角色为切入点,对其文化传播的特征与价值、传播渠道与受众以及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进行研究与分析,力求推动中国原创音乐剧与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向前发展,为传达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导向与实现中国文化强国的目标贡献音乐力量。
[摘要]经典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指的是20世纪20-30年代由专业作曲家、声乐艺术家在借鉴欧洲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的基础上,以中国古诗词作为歌词而创作的艺术歌曲,是我国20世纪以来艺术歌曲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也是在声乐教学、比赛以及表演舞台上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声乐体裁。本文运用了诠释学中的相关观点,从文化理解性诠释、音乐分析性诠释、演唱技术性诠释和舞台表现性诠释四个方面探讨了经典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个性化演唱风格的形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