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 (Wangenh.) K. Koch 和浙江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花粉萌发前后蛋白质谱的差异,筛选出可能在山核桃属植物花粉萌发中起重要作用的显著差异蛋白,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表达特点。【方法】基于iTRAQ 技术比较两者花粉离体萌发前后蛋白质组变化的差异,筛选出显著差异蛋白,据此信息克隆和分析差异最为显著的基因,再利用已经建立的薄壳山核桃离体萌发体系和原核细胞融合蛋白表达系统来初步验证LTP(lipid transfer proteins)在花粉萌发中的功能。【结果】比较2 种植物萌发前后的蛋白比值,发现有部分蛋白在2 种植物中花粉萌发前后的变化规律是相反的,其中非特异脂蛋白(Non-specific lipid-transfer protein)比值达18.6 倍。经过薄壳山核桃LTP 同源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得出2个基因片段,将其命名为LTP1 和LTP2,且LTP1 的稳定性更好,将LTP1 加入花粉萌发体系后发现LTP1 对薄壳山核桃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无显著影响。【结论】通过比较两者花粉萌发前后的蛋白质谱的差异,筛选出可能在山核桃属植物花粉萌发中起重要作用的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LTP,克隆了薄壳山核桃CiLTP1 和CiLTP2 基因,分析了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表达特点,但在花粉离体萌发体系中未发现体外表达的CiLTP1 蛋白有影响花粉萌发的功能。研究可为揭示山核桃属植物花粉萌发规律提供重要参考。
【目的】探索高州油茶Camellia drupifera 和小果油茶Camellia meiocarpa 调控种仁油脂合成、积累和代谢的关键差异蛋白质。【方法】使用非标记技术对2 种油茶种仁的蛋白质组进行鉴定,采用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构域分析、聚类分析、GO 和KEGG 分析、蛋白质互作网络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筛选和功能分类。【结果】在油茶种仁中共鉴定出5 712 个蛋白质,其中740 个蛋白质表达量差异显著。与小果油茶相比,337个差异蛋白在高州油茶种仁中上调表达,403 个差异蛋白在高州油茶种仁中下调表达。GO 功能分类结果表明,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参与氧化还原的过程以及核糖体的组成。KEGG 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视黄醇代谢、丙酮酸代谢、萘降解、氧化磷酸化和核糖体是差异表达蛋白质显著富集的关键代谢通路。与小果油茶相比,高州油茶种仁的6 个显著差异表达蛋白质(淀粉合酶、ADP- 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海藻糖-6- 磷酸合酶/ 磷酸酶、UDP- 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果糖激酶和己糖激酶)在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下调,可能与脂肪酸的合成和积累有关。此外,在高州油茶种仁中,11个显著差异表达蛋白质参与了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4个重要通路,其中3 个显著差异表达蛋白质参与多个通路,长链酰基辅酶A 合成酶和烯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 反式-2-烯酰-辅酶A 还原酶在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脂肪酸降解和脂肪酸延伸通路中下调,而酰基-[ 酰基载体蛋白] 去饱和酶在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通路中下调,在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通路中上调。【结论】与糖类和脂肪酸代谢相关的蛋白在高州油茶种仁中显著差异表达,揭示了高州油茶和小果油茶种仁中的糖类和脂肪积累与代谢模式的差异,推测糖类合成相关蛋白表达下调与糖类在油茶种仁中转化为脂肪酸有关。差异表达蛋白质在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视黄醇代谢通路显著富集,可能是山茶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的生物学基础。
【目的】分析鉴定油茶sRNA 的种类、数量和特征,揭示mi RNA 及靶基因的功能,为利用miRNA 及靶基因进行油茶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良油茶品种‘横冲89’为材料,采集嫩叶和成熟种子,提取总RNA,磁珠分离富集mRNA,利用Illumina RNA-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sRNA 文库,分析sRNA 的结构特征、种类和数量、公共序列及特有序列。将sRNA 定位到油茶转录组上,分析比对上的总sRNA 种类和数量,进行已知miRNA 比对分析和首位碱基偏好性分析。利用miREvo 和mirdeep2 软件分析新miRNA 的前体和成熟体,预测新miRNA,进行miRNA 家族分析;进行miRNA 表达与差异分析、层次聚类分析。最后,进行miRNA 靶基因预测、候选靶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 通路富集分析以及参与光合作用、油酯代谢miRNAs 的表达分析和靶基因筛选。【结果】分别构建了油茶叶和种子的sRNA 文库,18 ~ 40 个核苷酸(nucleotide,nt)的净读长分别为14 256 189 条和10 822 313 条,属于6138179和4 980 518 种sRNA。其中,24-nt sRNA 最多。叶和种子sRNA 的公共序列为773647种,特有序列分别为4 206 871 种和5 364 532 种。在两个sRNA 文库中,比对上油茶转录组参照序列的总读长分别为5 855 009 和4 122 070 条,比对上的miRNA 前体为118 种,miRNA 成熟体为78 个。研究发现:18~23nt 已知miRNA 首位碱基多偏好U。鉴定出54 个新miRNA,22 个已知miRNA 家族,包括105 个已知家族成员;67 个表达差异miRNA,调控1346 个靶基因。其中,26 个miRNAs 为显著差异表达,调控644个靶基因。聚类分析表明: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 被分为2 族,一族在叶和种子中表达较低,另一族则表达较高。GO分析揭示差异表达miRNA 的候选靶基因在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3 大类的51个条目中富集。KEGG 分析表明:差异表达miRNA 的候选靶基因在萜类主链生物合成、甘油酯代谢、氨酰tRNA 生物合成等代谢过程中显著富集。此外,研究发现:ath-miR5658 和gma-miR169v 在
【目的】研究2 个软枣猕猴桃品种(系)果实发育期间的内源激素变化及果实生长动态规律,初步探讨内源激素对果实生长发育及采收期的影响。【方法】以‘龙成2 号’与‘海佳’的5 年生树为试材,自授粉后25 d 起,动态测定果实的单果质量、纵横侧径等形态指标,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LC-QQQ-MS)分析果实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在果实发育过程中,‘龙成2 号’的单果质量、纵横侧径均表现出相对较明显的“快—慢—快”的生长规律;而‘海佳’的果实发育则未发现明显的缓慢生长期。授粉后25d 时,‘龙成2 号’与‘海佳’的果形指数分别为1.95、1.59,此后二者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总的下降幅度基本一致,这表明二者果形的差异在授粉后25 d 之前已经形成。分析果实的内源激素含量发现,‘龙成2 号’的tZ、IAA 最大峰值均出现于果实的第1 次快速增长期,GA3 的最大峰值则出现于第2 次快速增长期。而‘海佳’的tZ、IAA 和GA3 峰值出现时间较为集中,均出现于授粉后65 d。与采收期相对较晚的‘龙成2 号’相比,‘海佳’的ABA 含量在果实发育初期较低,但在果实发育中后期先于‘龙成2 号’上升且含量较高。相关分析表明,IAA 尤其是IAA/ABA 对果实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这也与‘龙成2 号’的单果质量和IAA 峰值较高的结果相一致。【结论】总体来看,2 个软枣猕猴桃品种(系)的同一内源激素峰值高低及出现的时间均存在一定差异;‘海佳’果实ABA 含量在果实发育中后期的迅速增加可能是果实成熟较早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内源激素的绝对含量相比,内源激素的比值与果实生长发育的相关性更强,表明了激素间的平衡关系对果实发育的重要性。
【目的】探究不同叶面肥对干旱地区‘烟富3 号’苹果植株光合特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甘肃庆阳市宁县6 年生‘烟富3 号’苹果植株为试验材料,分别设定叶秀美氨基酸酵素液(T1)、流体钙(T2)、糖醇硼(T3)、矿源黄腐酸钾(T4)、有机硅+ 酵素钙(T5)、叶秀美+ 流体钙+ 糖醇硼(T6)、叶秀美+ 流体钙+ 糖醇硼+ 有机硅(T7)、叶秀美+ 流体钙+ 糖醇硼+ 有机硅+ 矿源黄腐酸钾(T8)、芸苔素(T9)、芸苔素+ 花芽双促(T10)、乐纯中量元素水溶肥料+ 有机硅(T11)、复硝酚钠(T12)、胺鲜脂(T13)、复硝酚钠+ 胺鲜脂(T14)、白砂糖+ 酵素+ 尿素(T15)、复硝酚钠+ 胺鲜脂+ 乐纯+ 白砂糖+ 酵素+ 尿素(T16)共16个处理,以清水喷施(CK)为对照,从果实膨大期开始喷施,每隔15 d 喷一次,共喷4 次,测定不同处理及不同时期叶片和新梢的生长及光合相关指标。【结果】新梢长度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T1和T2处理下均可显著提升新梢生长量,以T1 处理下新梢伸长量最高;T1 处理下新梢基部粗度增加最大,其次为T9、T8处理;叶面积以T6 处理的叶面积增长量最大,为966.59 mm2,其次为T4、T5、T14 处理;在同一处理下不同时期叶片SPAD值呈先增后降的趋势,T1-T8、T11 处理均可提高叶片的SPAD值,其中T4 处理下的SPAD 值增长量最高,T5、T6、T8 处理下叶片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显著增加,叶片胞间CO2浓度降低。【结论】T1、T5、T6、T8 处理可促进‘烟富3号’苹果树体生长,为提高苹果产量和果实品质提供了依据。
【目的】探究不同强度UVA 对银杏杂交子代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抗氧化酶活性、黄酮代谢相关酶活性以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得出提高银杏总黄酮含量的最佳光质处理,为银杏的栽培与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二年生银杏杂交子代实生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强度的紫外光UVA(395~405 nm)处理,在相同强度的白光(300 μmol·m2·s-1)下分别添加2、4、6 根UVA 紫外灯,紫外光强为20 μmol·m-2·s-1(UVA-2)、40 μmol·m-2·s-1(UVA-4)、60 μmol·m-2·s-1(UVA-6),以白光(300 μmol·m2·s-1)做为对照(CK)。【结果】不同强度UVA 处理对银杏杂交子代各项生理指标都存在显著影响,随着UVA 强度的增加,银杏杂交子代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金叶银杏SOD、POD、PAL、C4H、4CL酶活性随着UVA 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绿叶银杏SOD酶活性随着UVA 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POD、PAL、C4H、4CL酶活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银杏杂交子代总黄酮含量、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UVA-4 处理20d时达到最大,绿叶银杏总黄酮含量最高,为28.65 mg·g-1,比CK 处理高56.3%。除了SOD和POD外,金叶银杏其他生理指标都低于绿叶银杏。相关性结果表明,银杏各生理指标间都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叶色、处理时间以及UVA 强度对银杏各项生理指标都存在极显著影响,并且UVA 强度和处理时间两者的交互效应对抗氧化酶活性、黄酮代谢相关酶活性、黄酮含量以及DPPH、ABTS 自由基清除率存在极显著影响。【结论】不同强度UVA 处理对银杏杂交子代各指标存都在显著影响,40 μmol·m-2·s-1 的UVA 处理20d 绿叶银杏总黄酮含量最高。
【目的】调查安徽省薄壳山核桃主产区土壤和果实中有机磷农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情况,评估土壤和果实中农药残留风险。【方法】采集安徽省薄壳山核桃主产区土壤和果实样品各13 份,分析6 种有机磷农药和4 种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残留,采用风险熵值评估土壤中农药残留的生态风险,采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计算果实中农药残留的人体摄入健康风险。【结果】所有土壤样品中均有农药检出,检出浓度范围为n.d. ~195.1 μg·kg-1(n.d. 表示未检出),氯氰菊酯(n.d. ~ 195.1 μg·kg-1)和甲氰菊酯(n.d. ~ 90.61 μg·kg-1)检出浓度最高,对硫磷在土壤中检出率为100%,单个土壤样品中最多检出6 种农药;果实中仅有一个样品中未检出农药,其他样品中农药检出范围为n.d. ~ 156.3 μg·kg-1,甲氰菊酯(n.d. ~ 156.3 μg·kg-1)和氯氰菊酯(n.d. ~29.42 μg·kg-1)检出浓度最高,甲氰菊酯的检出率最高(69.23%),单个果实样品中最多检出4 种农药,果实中农药残留浓度均未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值。土壤中所有农药残留的生态风险介于中等风险和高风险之间,RQ:0.16 ~ 2.48(RQ 表示生态风险总和)。10 种农药的人体健康风险值均小于1,成人摄入果实的健康风险高于儿童。【结论】安徽省薄壳山核桃主产区土壤和果实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农药残留,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果实中的农药残留不会对人体产生健康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薄壳山核桃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
【目的】研究文冠果苗不同淹水天数以及恢复后对其植株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其在淹水胁迫下的适应性,为提高文冠果在南方地区的造林成活率和苗期的水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文冠果实生苗为材料,采用双套盆法模拟淹水环境,设置淹水0 d(CK)、淹水1 d(W1)、淹水3 d(W3)、淹水5 d(W5)、淹水7 d(W7)共5 个处理,淹水结束后5 个处理组均恢复正常水分管理7 d,观察不同处理组间苗木叶片的变化情况,比较不同处理组间植株根系活力、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随着淹水处理时间的延长,文冠果幼苗叶片逐渐变黄皱缩,甚至出现枯萎凋落等涝害症状,其根系活力及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逐渐降低,其中,与对照相比,W1、W3、W5 和W7 处理组根系活力分别降低22.8%、37.5%、50.5% 和79.0%,总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2.8%、21.5%、27.1% 和33.5%,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降低1.8%、16.6%、22.1% 和34.5%;叶片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其中,W1、W3、W5 和W7处理组丙二醛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31.3%、73.0%、84.4% 和112.8%,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上升了59.6%、76.4%、106.4% 和127.1%;而可溶性蛋白及脯氨酸含量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均在W3 处理组达到峰值,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41.4%、76.1%、83.4% 和55.6%。恢复正常水分管理7 d 后,W1 处理幼苗各项指标总体上均恢复至对照水平,而其余3 个处理组各项指标总体上仍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结论】综上所述,短期淹水(W1)后恢复正常水分管理7 d,文冠果幼苗的各项指标均能恢复正常水平,而中长期淹水处理(W3、W5、W7)后恢复正常水分管理7 d,植株的各项指标均未能恢复正常水平。
【目的】了解澳洲坚果果实不同部位的矿质营养特性,为澳洲坚果果实营养调控及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3 个澳洲坚果品种为试材,果皮、果壳、果仁中N、P、K、Ca、Mg、Fe、Mn、Cu、Zn、B 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并采用隶属函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澳洲坚果品种果仁矿质元素含量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不同品种及果实不同部位的矿质元素含量均存在差异。果皮中矿质元素含量最高的是K,其次是N,含量最低的是微量元素B;果壳中矿质元素含量最高的是N,其次是Ca 和K,含量最低的是微量元素B;果仁中大、中量矿质元素含量最高的是N,其次是K、P、Mg、Ca。通过对果仁的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0 个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指标简化为4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672%;矿质元素含量的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最高的是HAES344,其次是NY3,最低的是NY12。通过聚类,可将13 个品种分为3 类。【结论】不同品种和果实不同部位的矿质元素存在较大差异,N、Ca 对果实矿质营养品质影响较大,Mn、Cu、Zn、B 是重要的微量元素。果皮和果壳中含有丰富的大、中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开展果皮和果壳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筛选吉林地区适宜种植的高产、优质平欧杂种榛品种。【方法】以3 个平欧杂种榛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野外测产、坚果外观性状和果仁营养物质含量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品种榛果的特性。【结果】达维和辽榛7 号的单株产量分别比辽榛3 号高出43.6% 和39.6%(P < 0.05)。达维果仁的钙含量比辽榛7 号和辽榛3号分别高出18.4% 和16.1%;达维果仁的总糖含量比辽榛3 号高出9.9%;辽榛3 号果仁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辽榛7 号高出26.7%(P < 0.05);达维果仁的蛋白质含量比辽榛7 号低13.8%;达维果仁的胡萝卜素含量是辽榛3 号的1.82 倍;3 个品种榛子果仁的维生素E 含量差异显著,辽榛3 号的含量最高,分别比达维和辽榛7 号高出23.4% 和66.5%(P< 0.05)。达维榛果的平均直径比辽榛7 号高却低于辽榛3 号;辽榛3 号的果仁质量和出仁率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P < 0.05),并且果壳最薄;辽榛7 号榛果的圆球度最高,果形指数最低,达维次之。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榛子果仁维生素E 含量和坚果纵径是显著影响榛子品种的重要营养和性状因子。果壳及果仁质量与榛果质量正相关,R2分别为0.85、0.56。榛果的平均直径分别与榛果质量、果仁质量和果壳质量正相关,R2 分别为0.47、0.43、0.35。【结论】在3 个品种中,达维具有最高的单株榛果产量和果仁产量,果实近圆球形利于脱壳,果仁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E 的含量较高,果仁总糖、胡萝卜素和钙含量均为最高。因此,达维是比较适合吉林地区经营的榛子品种。
【目的】研究低温贮藏条件下3 个杏品种不同采收成熟度果实的外在品质、内在品质及代谢酶活性,为杏果实的适宜采收期及低温贮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树上干杏’‘油光大白杏’‘大白杏’为试验材料,根据果实发育时间及果皮色泽在七成熟与八成熟时进行采摘,将采摘后无损伤的果实在冷库中低温(4 ℃)贮藏,每隔6 d 取样,测定果实单果质量外在品质,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水量、纤维素、果胶、细胞壁、质膜透性内在品质,以及纤维素酶、果胶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代谢酶活性指标,分析低温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3个杏品种七成熟和八成熟果实在低温贮藏至42 d 时,与初始值相比,七成熟果实的单果质量、硬度、可溶性糖、可滴定酸、果胶、质膜透性、果胶酶和过氧化物酶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33.3%、42.3%、32.3%、57.9%、42.3%、39.4%、2.8%、-4.3%,八成熟果实8 个指标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35.0%、48.2%、21.3%、65.5%、48.2%、32.8%、-129.3%、-8.0%。七成熟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水量、纤维素、细胞壁、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平均上升幅度分别为17.8%、232.0%、7.9%、209.4%、27.7%、164.5%、99.5%,八成熟果实7 个指标平均上升幅度分别为5.16%、470.1%、7.8%、141.9%、37.9%、140.4%、58.7%。【结论】低温贮藏期间,七成熟杏果实物理结构稳定,果实外在品质方面维持程度较好,但内在品质较八成熟果实相对较差。八成熟果实内含物氧化分解量相对较少,内在品质保持程度较好。3 个杏品种中‘树上干杏’的耐贮藏性要好于‘油光大白杏’和‘大白杏’。
【目的】筛选宽行密植栽培模式的适宜定植密度,为合理高效利用土壤资源和水肥精准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甘肃省干旱区不同宽行密植模式(株行距1.0 m×4.0 m、1.5 m×4.0 m、2.0 m×4.0 m)下的黄冠梨为研究对象,利用Win-RHIZO 根系分析系统,对根系的构型参数进行测定,对比分析不同径级(φ > 2 mm 和φ ≤ 2 mm)根系的分布与吸收范围,【结果】不同栽培模式下单位面积的群体数量的差异导致根系功能和结构的显著变化,0 ~ 20 cm 土层是株行距1.0 m×4.0 m 处理根系的集中分布区域,比根长、比根面积和总根体积均显著高于株行距2.0 m×4.0 m 处理。在20 ~ 40 cm 土层,株行距1.5 m×4.0 m 处理的比根长较其他处理提升了3.7% ~ 26.8%,第2 年比根面积较株行距1.0 m×4.0 m 处理提升了82.1%,株行距2.0 m×4.0 m 处理根体积和根尖数量较株行距1.0 m×4.0 m 处理分别提升了62.3% 和34.2%。在40 ~ 60cm 土层,株行距2.0 m×4.0 m处理的比根长、比根面积、根长密度较株行距1.0 m×4.0 m 处理最高分别增加了38.5%、95.5% 和175.0%。栽植密度由大变小时,根系(φ > 2 mm)集中分布现象逐渐减轻,水平分布扩展距离由近到远逐渐减小,且根系垂直与水平分布的差异减小。【结论】株行距1.0 m×4.0 m 处理下细根(φ ≤ 2 mm)分布离散度大,偏向性分布特点突出,垂直分布集中于表层土壤,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尖数量占比均超过50%,根系构型“浅表化”明显,株行距1.5 m×4.0 m 处理细根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较均衡,但根长和根表面积均显著减小,吸收能力减弱,株行距2.0 m×4.0 m 处理细根的分布明显向深层和离树干较远的区域扩展,根系的吸收能力显著增强,根系构型较好。
【目的】为云南省盈江县澳洲坚果产业品种结构调整、优化品种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6 个澳洲坚果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树体生长情况、产量和果实品质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隶属函数分析法对其引种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树龄为11 ~ 13 a 的13 个品种表现出良好的树体生长情况;带皮果平均株产最高的品种为HAES333,最低的品种为HAES800;除HAES741、HAES788 和HAES800 外,其余处于盛产期的品种,鲜带壳果平均株产均大于10 kg;除HAES800 外,在盛产期的所有品种中,果仁平均株产均超过2 kg;迪思1 号的果仁得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果实品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A4 和A16 的出仁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迪思1 号和迪思2 号的壳果大小、单干壳果质量及单果仁质量等表现优异,南亚3 号的壳果大小及单干壳果质量也表现较好,桂热1 号的壳果均匀度和一级果仁率优于其他品种。果实品质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大于0.6 的品种为A4、迪思1 号、A16、桂热1 号、迪思2 号、HAES800 和O.C;产量和果实品质的综合排名在前4 位的品种分别为迪思1 号、O.C、迪思2号和南亚3 号。【结论】新引入品种A4、A16 和桂热1 号的果实品质表现优秀,在盈江县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迪思1 号、迪思2 号和O.C 的产量和果实品质的综合表现优异,适宜在盈江县推广种植。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温度对南京椴花营养物质的影响,寻求较理想的南京椴花干燥温度,为南京椴花的干燥保存和推广提供理论信息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南京椴盛开期花朵为供试材料,采用35、40、45 ℃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4 种干燥温度加工南京椴花,通过测定复水比、含水量、多酚、黄酮、原花青素、可溶性糖、有机酸、γ - 氨基丁酸、可溶性蛋白和16 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以上营养物质均以干基计算),基于熵值法对南京椴花营养物质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保留营养物质最多的干燥温度。【结果】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复水比高于热风干燥,且热风干燥温度越高复水比越高。干花多酚含量高于鲜花,其中45 ℃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后干花多酚含量显著高于鲜花(P < 0.05),45 ℃热风干燥含量最高,为34.27 mg?g-1,较鲜花增加24%;干燥后原花青素含量增加,真空冷冻干燥原花青素含量最高,为76.05 mg?g-1,较鲜花增加41%;45 ℃热风干燥次之,含量为72.01 mg?g-1,较鲜花增加34%;黄酮、可溶性糖、γ - 氨基丁酸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干燥后有机酸、可溶性蛋白以及除蛋氨酸、精氨酸外的14 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 < 0.05);干燥后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热风干燥游离氨基酸总量为951.16 ~ 1064.32 μg?g-1,降低64% ~ 68%,真空冷冻干燥为594.48 μg?g-1,降低8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南京椴花内营养物质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酚类化合物之间呈正相关;有机酸、γ - 氨基丁酸、可溶性蛋白、除蛋氨酸外的15种游离氨基酸之间普遍呈正相关;酚类化合物与有机酸、γ - 氨基丁酸、可溶性蛋白、除蛋氨酸外的15种游离氨基酸普遍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共提取3 个主成分,占总方差的85.7%,能较好地区分鲜花和不同干燥温度下的干花。熵值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鲜花综合得分最高,45 ℃热风干燥次之。【结论】南京椴花干燥后品质降低,但45 ℃热风干燥是较理想的干燥方法。
【目的】为无患子属的栽培、选优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15 个川滇无患子、毛瓣无患子种源地的45 株优良单株为研究对象,对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实侧径、种子横径、种子纵径、种子侧径、果实质量、果皮质量、种子质量、果皮厚、果中种子含量、果形指数、果实体积指数、种形指数、种子体积指数共15个种实性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等。【结果】无患子属种实性状变异系数为4.75% ~ 28.69%,种子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果实纵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不同种源地内和种源地间种实性状变异丰富。种实性状与经度、纬度、海拔、年均温、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日照时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与其余性状的相关性不显著。RDA 排序结果显示,纬度、经度和年均温对种实性状的影响最大,其方差贡献率达57.9%。通过主成分分析,共筛选出10 份较优种质,会泽3 号为川滇无患子最优种质,景洪4 号为毛瓣无患子最优种质。通过聚类分析,将优良单株划分为3 大类群,分别是大果型类群、中果型类群和小果型类群。毛瓣无患子主要属于大果型类群,川滇无患子主要属于中、小果型类群,各类群种实性状变化多样。【结论】不同种源无患子属种实性状差异较大;从低纬度种源向高纬度种源,无患子属种实大小与质量呈现变大趋势;地理环境因子会造成无患子属种实性状的差异,纬度、经度、年均温皆为无患子属栽培选优所考虑的重点影响因子;景洪4 号为无患子属潜在的最优种质资源,推测是因为其种源地的光热资源更丰富,有更适合无患子属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因子。
【目的】探究湖北省罗田县主栽板栗品种的果苞和坚果在形态特征上的多样性,评估这些性状的变异范围,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果苞横纵径、坚果横纵径、果苞质量、坚果粒数、坚果单粒质量等13 个表型指标进行测定,并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多重比较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不同品种板栗在同一指标上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13 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6.80%,在这些特征中,坚果单粒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4.09%,而坚果纵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2.63%。2)坚果表型的性状稳定性较高,其平均变异系数为5.94%,明显低于果苞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7.80%),表明坚果表型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稳定性。3)据相关性分析,其中有5 对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6 对呈显著正相关,1 对呈极显著负相关,1 对呈显著负相关;果苞质量与坚果横径呈显著正相关,与坚果单粒质量和底座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坚果单粒质量与坚果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座横径呈显著正相关,板栗坚果单粒质量与坚果表型性状更为紧密,与果苞表型性状相关性较小。【结论】对湖北省罗田县的主栽板栗品种果进行果实表型多样性分析,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遗传变异规律,可为湖北省罗田县主栽板栗种质资源评价及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的】研究苹果果肉和果核组织对果实质地的影响,以期为苹果的运输及贮藏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使用质构仪TA. XT plus,选取0.01、0.10、1.00、5.00、9.00、13.00 mm/s 6 个加载速度,对‘红富士’‘丹霞’的果肉和果核进行穿刺力学试验,获得果肉和果核的断裂力、断裂变形量、断裂斜率、断裂功、断裂总功力学特性参数,分析加载速度对果肉和果核穿刺力学特性参数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不同品种果肉和果核微观结构进行观测,得到不同品种的组织结构差异。【结果】同一品种苹果果肉和果核穿刺力学特性的各指标值在增至极限值的过程中出现2 个及以上峰值,具有波动性。不同加载速度下相同品种苹果果肉的断裂力、断裂变形量、断裂斜率、断裂功、断裂总功存在差异;‘红富士’果核断裂力、断裂斜率、断裂功在1.00 mm/s 加载速度下的值最小,在9.00 mm/s 加载速度下的值最大;相同加载速度下‘丹霞’果肉和果核的断裂力和断裂功均小于‘红富士’果肉和果核;2 个品种果肉和果核的断裂斜率及断裂总功在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红富士’果肉和果核的断裂功显著大于‘丹霞’果肉和果核。观测2 个品种果肉和果核的微观结构,‘红富士’品种果肉细胞多为椭圆形,一端较尖锐,细胞间连接较为紧密;‘丹霞’品种果肉细胞圆形率较大,细胞间连接距离也较长;‘红富士’品种果核细胞细长,细胞间连接部分较长;‘丹霞’品种果核细胞两端较为尖锐,果核质地紧密。【结论】‘红富士’与‘丹霞’品种果肉、果核细胞拥有不同的组织特征,呈现出不同的力学特性;‘丹霞’组织细胞及孔隙都更接近圆形,组织细胞间连接较少,果肉及果核较‘红富士’更容易到达断裂点,易受到穿刺和断裂损伤,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较弱。
关键词:金叶银杏;遮阴;细胞结构;叶绿素荧光 中图分类号:S6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981(2024)03—0177—11 光照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不仅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还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1-3]。强光对植物生长,尤其是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适当遮阴会促进植物生长[4-5]。杨礼旦等[6] 对粗壮女贞Ligustrumrobus
【目的】探明焦叶病发生进程中核桃Juglans regia 的形态学变化。【方法】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核桃主栽品种‘温185’Juglans regia ‘Wen185’ 1 年生结果枝为研究对象,定量测量核桃焦叶病发生进程中1 年生结果枝在枝条长度、基径生长速率和木质部茎比导水率;显微定性观察核桃焦叶病发生进程中叶片、叶柄及枝条的结构变化特征。【结果】焦叶病严重影响‘温185’核桃1 年生结果枝的生长和结构。感病枝长度增量(健康枝条63.42 mm,感病枝条48.68 mm)、基径增量(健康枝条2.98 mm,感病枝条2.17 mm)及木质部导水率(健康枝条9.00 kg·m-1·s-1·MPa-1、感病枝条2.55 kg·m-1·s-1·MPa-1)显著降低(P < 0.05)。叶片解剖结构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叶片焦叶病病级的升高,叶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以及上表皮的厚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健康叶片细胞结构完好,无空洞和表皮损伤。感病叶片叶肉细胞破裂、海绵组织出现空洞、游离细胞破损。随叶片焦叶病病级的升高,叶片表皮细胞扭曲变形,严重时上表皮严重扭曲,海绵组织空洞增多,叶肉细胞破损加剧,下表皮出现断裂。同时感病叶片叶柄纹孔膜表面变得粗糙,出现白色颗粒物,并在严重情况下出现破裂。此外,感病枝条木质部螺纹导管内出现颗粒物和絮状结构,导致导管堵塞,影响水分和养分运输。【结论】核桃焦叶病发病过程中,‘温185’核桃1 年生结果枝枝条生长受阻,叶片结构受损,木质部螺纹导管堵塞,导致木质部茎比导水率降低。
【目的】探明新疆野苹果原生境自然落储种实的萌发特性及其影响因子,为该物种的天然更新与管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新疆新源县野果林内,选择林下、林窗和空地为自然干扰的3 种生境,围栏苗圃为保护生境,选取(鲜果种实、破碎果种实、腐烂果种实、干果种实、果心种实和裸种子)6 种野苹果种实进行播种试验,观测2 年生长季的种实萌发与幼苗存活情况。【结果】秋播后,6 种种实均于次年4 月中旬开始萌发出苗,5 月中上旬萌发结束;6 种种实2 年内连续出现萌发,其中鲜果种实、腐烂果种实和干果种实在第2 年的萌发率均高于第1 年;根据2 年观测数据可知,裸种子在原生境最先开始萌发,在林下、林窗、空地和围栏苗圃中其自然萌发率分别为86.67%、95.56%、91.11% 和91.11%,均显著高于其他种实,但在这4 种生境中无显著差异;所有类型种实在原生境自然干扰下(林下、林窗和空地)的自然萌发率和幼苗存活率分别为33.33% 和20.26%,显著低于在围栏苗圃的自然萌发率和幼苗存活率,其分别为44.41% 和73.36%;林窗内幼苗的存活率最高,为40.74%,林下无存活幼苗;频繁的降雨和持续的高温天气以及郁闭度过大,可显著抑制新疆野苹果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结论】裸种子是新疆野苹果天然更新最好的种源类型,林窗是最适合新疆野苹果自然落储种实萌发成苗的生境。种子附属物抑制种子萌发,春季高湿和夏季高温环境以及林分郁闭度、动物取食和踩踏是新疆野苹果种实萌发成苗的主要障碍。
【目的】提高酿酒葡萄晚霜冻预报预测的准确性,为科学调控酿酒葡萄园小气候及防御晚霜冻灾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宁夏贺兰山东麓14 个酿酒葡萄园2019—2022 年4—5 月农田小气候站50 cm 和150 cm 气温梯度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酿酒葡萄园春季气温、霜冻发生日数和程度、低温小时数以及典型霜冻日的气温梯度差异,建立了春季植株生长层最低气温的线性拟合模型。【结果】春季酿酒葡萄园气温存在梯度差异,其中150 cm 最高气温低于50 cm,梯度差为0.1 ~ 0.8 ℃,150 cm 最低气温高于50 cm,梯度差为0.2 ~ 1.1 ℃;基于酿酒葡萄晚霜冻气候指标,利用50 cm 最低气温判定的霜冻发生总日数较150 cm 总体偏多1 ~ 7 d,霜冻程度偏重;在典型霜冻日的夜晚降温阶段,越接近地面气温越低,不同酒庄气温梯度差异不同,其中JSY 和MY 酒庄的气温梯度差超过3.0 ℃;霜冻日出现≤ 0 ℃的小时数也存在梯度差异,平均差值为19.6 h,其中HD酒庄差值最大,为49 h;基于150 cm 日最低气温建立的分产区、分酒庄以及不分产区不分酒庄的植株生长层最低气温线性拟合模型整体效果较好,其中分酒庄的模型拟合效果最好,R2 大于0.99 的酒庄数超过50%,误差算术平均值为0.4 ℃。【结论】春季酿酒葡萄园最低气温的梯度差异最大,利用50 cm 最低气温判定的霜冻日数更多、程度更重、低温小时数更多,更接近实际霜冻发生过程。此外,分酒庄的最低气温线性拟合模型更适合模拟植株生长层最低气温。
【目的】通过分析密度和品种对叶用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生长特性、营养元素含量及代谢物积累的影响,为叶用文冠果的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 个不同品种的文冠果嫁接苗为材料(‘中石1 号’‘中石4 号’‘中石9 号’),设置3 个密度处理(A1:40 cm×40 cm、A2:60 cm×60 cm、A3:80 cm×80 cm),通过测定叶片的性状指标、营养元素含量、代谢物含量,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各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文冠果的百叶鲜质量、百叶干质量、叶面积、营养元素的含量、可溶性糖、黄酮含量都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可溶性蛋白都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总黄酮含量最高为A3‘中石4 号’,含量为84.684 mg·g-1。总多酚含量最高为A1‘中石9 号’,含量为24.467 mg·g-1。总皂苷含量最高为A2‘中石9 号’,含量为253.951 mg·g-1。(2)同一密度下文冠果叶用价值综合评价为:‘中石4 号’>‘中石1 号’>‘中石9 号’。同一品种下,不同栽植密度下文冠果叶用价值由高到低为:A3 > A2 > A1。(3)综合排名前3 位的为A3‘中石4 号’、A3‘中石1号’、A2‘中石4号’。【结论】在叶用价值方面,A3 为‘中石1 号’和‘中石9 号’文冠果较为适中的栽植密度,A3 和A2 为‘中石4 号’较为适中的栽植密度。
【目的】为芍药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微生物资源和理论参考。【方法】以在洛阳芍药种植区采集的健康芍药根部组织为材料,采用表面消毒法和组织研磨法从健康芍药根部组织分离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芍药根腐病病原菌的内生细菌,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拮抗细菌,采用PCR 技术扩增拮抗菌株的3 个脂肽类物质合成基因fenA、srfAA 和ituD,采用酸沉淀和甲醇抽提法提取拮抗菌株脂肽类物质,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对病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 技术分析拮抗菌株与芍药根腐病菌对峙培养时fenA、srfAA 和ituD 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内生细菌H35 对芍药根腐病菌有良好的拮抗效果,其发酵液的抑菌率为62.5%;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DNA 序列分析,将菌株H35 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PCR 扩增结果表明菌株H35 能够扩增出相应的脂肽类物质合成基因,所提取的脂肽类物质对芍药根腐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达73.8%,并使菌丝发生畸形;荧光定量PCR 结果表明,H35 与病原菌共培养时,菌株H35 的fenA、srfAA 和ituD 基因相对表达量均上调,其中ituD 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结论】从健康芍药根部组织中筛选出1 株对芍药根腐病菌有良好拮抗作用的菌株H35,经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H35 能够合成脂肽类物质,并使根腐病菌菌丝发生畸变;与根腐病菌对峙过程中,菌株H35 的ituD 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
【目的】掌握贵州不同种源普通油茶家系的遗传变异情况,为家系内选择或良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省7 个种源的92个普通油茶家系的果实和叶片为材料,对其7 个果实性状和6 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测定,通过方差分析、变异分析及聚类分析,了解不同种源或不同家系的遗传变异水平。【结果】不同种源、家系各性状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 < 0.01)。在不同家系中,各家系遗传力为0.64 ~ 0.85,属于高遗传力,表明环境对其各性状的影响较小。在不同种源群体中,13 个性状的群体间变异均大于群体内变异,叶片表型性状的群体间变异系数平均值是16.27%,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平均值是36.12%,果实性状变异系数明显高于叶片性状。果实、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75% ~ 63.82%,其中单果种子数量的平均变异系数最高(53.03%),其次是单果种子质量(46.70%),表明单果种子数量和单果种子质量的改良空间较大。对于不同种源群体来说,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玉屏县种源(24.68%),其次为锦屏县种源(23.96%),最小的是册亨县种源(22.08%),7 个种源的变异系数相差不大。7 个种源群体可被聚为3 类,其中类群1 包含望谟县种源、天柱县种源、黎平县种源和玉屏县种源,类群2 包含松桃苗族自治县种源和锦屏县种源,类群3 包含册亨县种源。92 个家系也可被聚为3 类,册亨县地区的种源相对集中,其他地区的种源不集中。【结论】贵州普通油茶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种源或家系群体间的变异程度较高。
【目的】探索植物激素对枣茎段不定芽诱导、增殖与生根的影响,确立各培养阶段最佳的培养基激素配比,建立枣组织培养高效再生植株的体系。【方法】以‘赛蜜酥’‘伏脆蜜’当年生枣头枝茎段作为外植体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接种前不同浓度NaClO 消毒处理不同时间对污染率、褐化率和成活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不同种类植物激素对外植体不定芽诱导、增殖继代和生根的影响,筛选最佳的外植体消毒方式以及最适合不定芽诱导、增殖与生根的激素种类与浓度配比。【结果】当以‘赛蜜酥’‘伏脆蜜’当年生枣头枝茎段为外植体时,最佳外植体消毒方式为75% 乙醇处理30 s+2% NaClO 溶液处理5 ~ 10 min,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2 mg/L IBA+0.010 mg/L TDZ+30 g/L 蔗糖+5.6 g/L 琼脂,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2 mg/L IBA+0.006 mg/L TDZ+30 g/L 蔗糖+5.6 g/L 琼脂,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0.1 mg/L IBA+0.1 mg/L NAA+0.3 g/L 活性炭+15 g/L 蔗糖+5.6 g/L 琼脂。【结论】构建了‘赛蜜酥’‘伏脆蜜’2个枣品种的茎段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体系。
【目的】为核桃生产中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及贮藏期间内种皮褐变的调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香玲’核桃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023 年的8 月25 日(果实发育120 d 左右)、9 月2 日(果实发育128 d 左右)、9 月10 日(果实发育136 d 左右)分3 次采收,采用增加温度和湿度的方式加速贮藏,定期测定不同采收期核桃内种皮的褐变度、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褐变相关指标。【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各采收期核桃内种皮的褐变度、MDA 含量、相对电导率均表现出上升趋势,且9 月2 日采收的核桃内种皮的褐变度、MDA 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在贮藏后期均显著低于其他采收期的样品;总酚含量、POD 活性在贮藏期间均表现为下降趋势,PPO 活性在贮藏期间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其他采收期相比,在贮藏期间9月2 日采收的核桃内种皮总酚含量较高,PPO 活性较低;在贮藏期间,核桃内种皮的SOD 活性、CAT 活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9 月2 日采收核桃内种皮的SOD 活性和CAT 活性显著高于其他采收期的样品。【结论】采收期对贮藏期间核桃内种皮褐变相关生理指标有一定的影响。在贮藏期间,9 月2 日采收的核桃内种皮能够维持较高的多酚含量及SOD、CAT、POD 等抗氧化酶活性,同时能降低PPO 活性、相对电导率及MDA 含量,减轻褐变程度。
【目的】为有效降低枸杞的裂果率提供参考。【方法】以易裂品种‘宁杞7 号’枸杞为材料,在成熟期利用自然降水环境模拟不同强度降水,研究降水强度对枸杞裂果率的影响,同时对植株不同部位进行遮雨,研究降水过程中吸水途径对裂果率的影响。以开裂和不开裂果实为样本,研究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矿物质元素含量、细胞壁组分含量及相关酶活性、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及激素水平的差异。【结果】枸杞裂果率随降水增强呈现上升趋势,降水过程中果实表面无法吸收雨水时裂果率显著下降。裂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完整果,其K、Ca、Mg、P、Mn、Cu 元素的含量显著低于完整果。裂果果皮中的纤维素含量显著低于完整果果皮,其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完整果果皮。裂果果肉的SOD 和CAT 活性均显著低于完整果果肉,PPO 活性显著高于完整果果肉;裂果果皮的CAT 活性显著低于完整果果皮。裂果果皮的GA3、IAA 含量均显著低于完整果果皮;裂果果肉的IAA 含量显著高于完整果果肉,其ABA 含量显著低于完整果果肉。【结论】果实本身的矿物质元素缺少或在成熟期维持果皮强度的纤维素含量偏低,果实中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偏低,容易引发裂果,此外果皮、果肉中激素含量不平衡也会导致裂果。供给肥料来提高成熟期果实硬度,并减少降水过程中果实表面水分,是降低裂果率的有效措施。
【目的】为油茶营养精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南省4 个油茶栽培区油茶‘华金’林分为对象,测定林地土壤及油茶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并分析其与果实经济指标的关系。【结果】在不同产量水平下油茶林分土壤中Ca、Mg、Mn、B、Fe 含量与叶片中Ca、Mg、Mn、Fe、Zn 的含量及果实干出仁率、种仁含油率、种仁蛋白质、淀粉含量、茶油硬脂酸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 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与叶片Ca含量是油茶产量的主控因子(F=9.210,7.649;P=0.006,0.011);土壤Mg 含量和叶片Mn 含量均与干出仁率呈显著正相关(F=6.584,4.566;P=0.018,0.044);种仁含油率与土壤Fe 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与叶片Mg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F=9.387,13.613;P=0.006,0.001)。土壤Mn 含量分别与单果质量、棕榈酸含量、花生酸含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油酸含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F=4.350,11.535,9.160,5.922;P=0.049,0.003,0.006,0.02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B 含量与叶片中Ca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 0.748);土壤Zn 含量与叶片中Mn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17)。【结论】土壤中B、Zn 含量促进叶片对Ca、Mn 元素的吸收,提高土壤与叶片中Ca 含量则有利于产量的增加。叶片Mg 含量有利于种仁含油率的提升,土壤中Fe 含量过多可能会抑制油脂的积累。叶片Mn 含量可促进干出仁率的增加,脂肪酸组成主要受土壤Mn 含量影响。
【目的】为建立基于电子鼻技术的樱花花香气味快速检测方法,应用于樱花种质鉴定。【方法】以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e 为试材,采用正交设计,分析不同顶空平衡时间、样品量、花期和采样时间对电子鼻测定樱花花香的影响,筛选最佳测定参数,并利用山樱花、东京樱花Cerasus yedoensis 和日本晚樱Cerasus serrulatavar. lannesiana 等3 种樱花种质进行效果验证。【结果】传感器W1C、W5S、W1S、W1W、W2W 和W3S 对樱花香气组分响应值较大,其他传感器响应值较小(G/G0 ≈ 1)。不同因素下电子鼻传感器的响应值差异显著,各因素对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影响大小依次为:花期>样品量>采样时间>顶空平衡时间。根据高响应值,确定电子鼻测定樱花花香的最佳组合为A2B4C3D2,即在12:00 采集盛开时期的花朵4 g,在顶空平衡30 min 后测定。基于最佳电子鼻测定参数,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线性判断分析(LDA),进行不同樱花种质区分发现,PCA 及LDA 分析均较好地实现了不同樱花种质区分,且LDA 法的区分度高于PCA 法的区分度(LDA 法区分度=1;PCA 法区分度=0.677 ~ 0.974),LDA 法区分效果优于PCA 法。载荷因子Loading 分析发现,传感器W1W、W2W、W5S、W1S、W2S 和W3S 对第一主成分起正向贡献作用,W6S 对第二主成分起主要正向贡献作用,表明烷烃类与氮氧化合物及硫化物类可能是区分樱花种质香型的主要成分。【结论】电子鼻测定樱花花香的最佳参数为在12:00 采集盛开时期的花朵4 g,在顶空平衡30 min 后测定,结合LDA 法进行不同种质区分,区分度较高(区分度=1)。
【目的】为促进凤丹优良种质筛选和高产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6龄凤丹为研究对象,在果实开裂期,检测10 个生长性状(主枝基径、主枝长、2年生枝基径、2年生枝长、小枝长、小枝基径、复叶数量、叶柄长、复叶长和复叶宽)和5个繁殖性状(单果数量、单果长、种子量、败育单果荚数量和产量),分析各性状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法筛选与产量相关的性状,再对所筛选的性状进行通径分析,明确其对产量的效应。【结果】凤丹的繁殖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生长性状。与产量显著相关的性状有种子数量、单果长、2年生枝基径、2 年生枝长和小枝长;种子数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R=0.811),其次为单果长(R=0.210),小枝长、2 年生枝基径和2 年生枝长通过影响种子数量和单果长来对种子质量产生影响。以产量(y)为因变量,以种子数量(x1)、单果长(x2)、小枝长(x3)、2年生枝基径(x4)为自变量,构建的凤丹单株产量模型为y=0.142x1+1.123x2+0.027x3+0.014x1x2+0.011x1x4-0.043x2x4-3.386。【结论】单株产量构成的关键要素为种子数量(果实数量)和单果长(果实大小),说明凤丹的单株产量由“库”的大小所决定,同时受到“源”强度的影响。实际生产中在调“源”的同时,更应关注扩“库”增产措施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