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内容包括专业介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主干学科和专业核心课等。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本科教育的基础纲领性文件,也是本科教学阶段组织教学大纲、安排教学任务的根本性文件,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标,是调整培养方案的关键环节。在苏州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背景下,对标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推动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改革
摘 要: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催生数字素养需求,数字素养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在数字素养教育共同体中,课堂、教师是数字素养教育的基点和主力军,专业课教学理当担负起先行先试之责。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中,导论环节的网络道德和信息安全教育,能够纠正学生的思想认知偏差,帮助其树立科学的数字素养观。教学过程中师生分享信息资源和数字技术的整合经验,能够精彩展现“数字+教学”的巨大利
摘 要:为落实国家新工科高等教育改革要求,顺应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的国家战略需求,改善水利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内容抽象和教学形式相对单一的现状,该研究提出利用美国工程技术教育认证标准(ABET标准)指引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以水力学为例,对教改方案的设计、执行与效果进行介绍。基于学生参与率、互动率、完成率的客观评分发现,该教学模式可显著提高学生对于专业内容的学习效果,
摘 要: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迫切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式工程科技人才服务于新能源产业。该文以新能源产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通过溯源“政产学研用”融合过程内涵实质,从工程化人才培养方案与多方协同平台建设两方面着手,提升专业研究生的研创能力。研究成果可推广到与新能源产业深刻交叉的学科领域,从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驱动力。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专业研究生;创新能
摘 要:以提升学生对振动理论的理解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结合“互联网+教育”技术,建设有趣易用的智慧化教学资源——含网页程序及微信小程序的互动虚拟实验平台,解决传统课堂缺乏对振动现象的全面展示、学生难以开展振动现象的自主探索等问题。进一步结合工程实践及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提出学生深度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及工程实践的“问-思-辨-行”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摘 要:该文以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西方文化专题研究之“马克思主义审美文化观”为例,旨在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全球化并行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和彰显其介入外语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价值:顺应“大外语”的跨学科研究、实践审美的唯物性方法、促进中西文明、文化互鉴。“马克思主义审美文化观”扩容“大外语”研究生教学的探索领域,将外国文化专题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和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紧密结合。希望这一尝试对新时
摘 要:党建引领交通专业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与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内涵。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本科生党支部结合党建工作经验,经过大量总结和研究,提出“城市畅行,交通强国”党建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两宗旨+双提升+三保障”的创新党建思想引领框架、“绿波协调控制”特色支部工作法、“道路交通信号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及党员发展流程,为提升高校交通专业学生党支部党建工
摘 要: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是公共卫生人才核心岗位胜任力,是预防医学专业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环节。厦门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遵循“立德树人、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应用为先”专业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创设应急现场教学环境,有效训练学生应急现场处置能力;重构公共卫生经典案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公共卫生岗位适应能力;开展“健康中国”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
摘 要:基于新工科建设要求,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力求达到以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课程坚持“科教融合、校企融合、理政融合”三相融合促进教学目标达成;重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课程构建德育和能力同步育人的教学体系,整个教学过程融德育、能力、知识于一体,全方位培养学生;通过学生特长融入课堂参与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
摘 要:“慕课+翻转课堂”是实现线上与线下教育结合的全新混合式教学模式。该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化学MOOC为基础,充分利用网络和视频的线上资源,通过慕课堂和QQ学习群进行教学管理,在生物化学线下教学中开展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实践,该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且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生物化学;以“学”为中心;混合式
摘 要:专业导论课程是学生入学以来接触的第一门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提升、认识行业发展态势、做好职业规划具有基础性的引导作用。该文基于大湾区泛家居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华南农业大学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为例,从课程的意义、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构建、教学团队组织、教学方法确定、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全面展示华南农业大学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实践
摘 要: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收规模较大,但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视野狭窄等问题,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该文提出“注重提升而非选拔”的培养理念,构建培养机制,进行课程改革,建立能源与环境交叉学科平台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采用跨学科导师团队集体指导模式,加强交流,扩展学生视野。实践表明,地方高校结合实际和发展定位,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同样能够取得优异的培养效果。 关键词
摘 要: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对土木工程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在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土木工程材料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依托获批的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国家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将最新科研成果和工程前沿技术充分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科教产融合,同时进行海洋特色化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并通过国
摘 要: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举措。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根据课程学科体系、主要内容、受众主体和评价方式等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衔嵌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各环节。该文基于“行动学习: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进行实践探索,在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全面挖掘思政元素后,根据课程建设原则和开展形式将思政元素衔嵌课程教学全过程,最后提出课程思政成效评价考核和体系优化的路径,
摘 要:紧贴装备保障岗位“随时能保、全时待战”要求,聚焦装备保障链自主保底急需,提出装备保障人才“五懂”能力模型,探索“一中心二驱动三传动三进阶”课程与训练支撑体系,探索保障能力五维促进机制,全链条完善考核评价方法,实现教员和学员装备保障能力“理论与实战、原理与实装、技能与实案”相融合,促使装备保障人才培养与保障需求深度铰链,为军队院校装备保障类专业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提供科学的示范。 关键词:装
摘 要:针对传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的不足,将某型号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引入系统稳定性案例教学课堂。通过对案例的数学建模,分别应用时域分析法中的劳斯判据、赫尔维茨稳定判据,系统输出曲线和频域分析法中的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及对数稳定判据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课程将思政元素与系统稳定性知识有机融合,引申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问题解决思想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系统稳定的重要意义及自身责任。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
摘 要: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来实现,而导师能力的提升也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该研究分析导师能力提升的困境,构建针对工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师能力体系,并提出有效的导师能力提升路径。这些路径包括创新导师遴选机制、提高导师立德树人实效性、建立高效的导师培训机制以及构建跨学科导师交流机制。通过这些措施,期望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参
摘 要: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环境类研究生教育旨在启发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系统地解决复杂环境问题,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学术表达能力是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该文分析目前环境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研究生学术表达的多种因素,着重阐述如何通过学术表达能力培养课程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期培养兼具学术表达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摘 要:新文科建设为外语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外语专业应充分理解新时期外语教育的内涵,把握新需求、新导向、新方法,培养符合国家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青岛理工大学外语专业以“需求引领,产学协同,跨界融合”为理念,积极推行育人模式改革,逐渐形成“外语+α”的特色发展方向。该方向以需求和产出为导向,构建文理交叉的课程与实践双融合体系,充分发挥校企联合育人优势,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
摘 要:以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对标当前军事体育课程教学现实问题,阐释军事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构架,从多维度探究该课程教学体系实施的路径创新,旨在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在军队院校落地生根夯实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军事体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084-0
摘 要:针对新工科建设的新特征、新理念和新要求,该文探讨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体系,并深入分析新工科、人工智能和创新创业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该文还提供一个新工科背景下的人工智能领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阶图,以解决当前的教育需求。探讨学科交叉理实交融“教、学、做”合一、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育”机制、建设工程实践平台和现代产业学院、完善评价体系与奖励机制4种具体建设路径。拟为新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核心,培养适应新时期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发展的高素质建筑人才,该文针对建筑设备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专业素养不足、工程能力欠缺”等问题,从多维度开展课程创新改革,融入BIM虚拟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全息式”工程能力培养,构建“1C-2A-4R~一芯两轴四面”的创新教学模式。一系列教学创新措施和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综
摘 要:昆虫学基础实验是昆虫学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系列实验,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传统的昆虫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实验过程以观察为主,实验方式主要是验证性实验,教学方式单向性强。通过对实验内容和过程的优化设计,期望在有限的课时中,探索一种新的模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丰富实验层次,及时反馈实验效果,达到提升实验效果的目标。 关键词:多元互动;昆虫学实验;教学设计;实践效果;教学改进 中图
摘 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的提出,反映出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把握达到新高度,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人类文明形态彻底变革的决心和信心。培育全民族新的文化使命感,自觉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上升到担当和创新的高度,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更要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立德树人作用突出,理应立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理路,积极探释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的多重契合向
摘 要:相比于化学专业,非化学专业的涉化研究生往往存在化学基础薄弱,安全意识不强,涉化操作技能不足和相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探索并实施针对该类学生的系统性实验安全教育模式对于保障实验工作的安全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构建并实施一套包括入学培训、阶段培训和巡查监督的实验安全教育模式。利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对实验安全教育模式实际运行
摘 要:数字经济与软件技术的融合发展,对软件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新的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发展至关重要。为规范培养与评价软件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该文从学习认知、自主实践能力、自我评价与总结三个维度选取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各级指标重要性,科学赋予指标权重,为高校评价该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参考。该评价体系不仅可丰富自主学
摘 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教学工具,该文对虚拟仿真技术在高等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进行实践和思考。首先,介绍虚拟仿真技术的概念、特点以及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总结该技术的优点和挑战。其次,以智慧园艺课程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虚拟仿真技术在高等教育课程中进行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最后,对虚拟仿真技术在高等教育课程中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
摘 要:探讨思政教育在耳鼻喉科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选取将耳鼻喉科学设定为必修课的2个贵州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本科班级进行教学研究;分别在2个班级内按学号间隔选取25名学生分为常规组(采用传统方法展开教学)和研究组(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理论展开教学);比较两组学生理论成绩、技能成绩、学生临床应用相关能力(临床思维、知识运用水平、沟通能力、临床应对能力、学习兴趣、理论同实践结合能力及
摘 要:我国正处于推进建设世界规模最大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进程中,普及化阶段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化和现代化等显著发展特征,亟待聚焦课程质量要素重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运用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的方式整体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有组织的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该文采用一致性构建原则,探索建立与石油工程专业“工程与社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石油工程HSE课程教学模式,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活动和灵活多
摘 要:林木遗传育种学是为林学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由于林学专业缺少遗传学的专业基础课,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再加上近年来课程设置的改革,林木遗传育种学的课时被大大压缩,这门课程已成为林学专业学生公认的最难核心课程。因此,原有的教学方式已难适宜新的教学要求。该文根据课程特点,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对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以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为相关教
摘 要:“以产带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校向社会输送适应产业与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高效途径之一,是“OBE”型教学理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实现与产业、行业技能需求有效衔接的主要方法。通过对电子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产品研发的实际需求与专业理论知识映射对接,用有效专业理论知识支撑人才的创新性思维和研发技能的训练与培养;重点强调“产教融合
摘 要:为了探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新工科转型升级问题,该文基于BIM技术,从平台建设、师资培养、创新创业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探索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路径。通过改革探索,成效显著,为其他传统工科专业新工科转型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BIM;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路径;转型升级;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
摘 要:课程思政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金属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课程内容多、深、难和综合性强等特点。该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工作经历,从课程思政内容选择与编排、教学队伍引入与整合、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多维化等方面,探讨金属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效果,为化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金属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
摘 要:舰艇指控原理作为军事学作战类火力指挥与控制工程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背景课程,必须面向装备实际,突出实战运用能力培养,一是要加大作战案例教学的力度,缩短教学情景与岗位任职的差距;二是在课程中引入部队实装或模拟训练器的使用,为学员的第一任职提供训练平台;三是将演练任务和复盘分析用来完善教学内容,缩短课堂到作战的距离;四是要加大院校与部队、军工集团等之间的联教联训,增强人才培养的保障力度;五是要
摘 要:在制造业强国对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课程思政”改革大环境下,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课程的全面改革势在必行。做好工程价值引导和“工匠精神”等工程素养在专业内容中的渗透融入,凝练时代解读的新内涵,寻找适合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实施方法。该文采用融合与多样化的逐层进阶教学实施方法,设计课程思政实施架构,将思政元素融入“产教-科教”双融合的教学内容。结合本、硕学情,
摘 要:新时代教育办学风潮兴起以来,政府、学校和企业基于新工科背景携手共进,多主体协同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强化工科创新教育环节、人才培养与产业实际需求挂钩的培养计划。依托五邑大学超低能耗空调系统实践与科研平台,深入探讨研究产教融合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元多样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分层次、分阶段、全过程多维度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
摘 要: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在新工科快速发展的教育改革形势下,该文根据当今对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分析驱动人才发展的四个维度素养,对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理论原理、特征需求、存在问题、模式方法及实践效果等进行研究,为探索新发展阶段下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和构建培养模式提供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
摘 要:新工科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应用型机械类本科人才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国制造2025”强有力的智力支撑。针对传统机械类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以OBE-CDIO相融合的理念为引领,面向社会需求,以立德树人统领学生培养全过程,以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一体系、五节点、三主体”的培养机制,重构课程体系,改进教与学的方法,搭建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探索新
摘 要: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三峡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定“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三峡大化学专业积极与行业企业对接,依托宜昌区域千亿生物医药产业,开展面向地方制药行业的“三协同”应用型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等
摘 要:以新建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探讨研究性社团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对研究性社团(智能计算社团)的五年培养实践,发现其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最后,根据研究性社团人才培养过程产生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这些实践策略,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研究性社团;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摘 要:该文提出“互联网+”背景下,运筹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思路。对传统运筹学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进行分析,阐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互联网+”课程思政对于运筹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将思政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实现运筹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进步。从思政案例库建设、学生、教师视角、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运筹学课程混合式教育体系,力求让学生在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科技报国的爱国
摘 要:目前,各界学者都已经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索,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闻时事、哲学基础理论、红色故事和艺术动画五个方面对光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也有学者对全过程育人和课程评价提出建议。但是,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文化自信相关教学资源挖掘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的问题。要树立真正的文化自信,不能只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文化与光学的联系,更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思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医学生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扎实专业知识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该研究针对当前高校医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诸多挑战,如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不足、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对思政课程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一套具体的改革措施,并以医学院校外科学教学为例,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创新。通过加强校院双层管理,课程思政与课程目标融合,丰富课程内容与熟
摘 要:为更好阐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该文从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出发,针对OBE理念下实施专业课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问题及实施举措做详细描述,同时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前后进行心理跟踪。测试结果显示两个班级在测试结束后社会责任感均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包括政治责任感、学习责任感、生命责任感、学校责任感。从分析结果可以看
摘 要: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为基础、广泛和深厚的自信,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具有多种含义和要求,通过认识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教育现状,深入了解高校中文化自信和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明确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在当前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将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校的文化教育环境、改变思政教育内容和
摘 要:基于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析2017—2022年间有关于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文献,从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时区演进等方面展示可视化图谱,得到如下研究结论。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思政建设、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协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内涵与外延近些年都在不断丰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逻辑层面上是有机相联、同向同行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