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孤独症群体存在明显与众不同的感知觉、注意、认知和思维模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交沟通缺陷;语言能力从终身无语到口若悬河;认知从严重智障到绝世天才;预后从严重残障到行业的领军人才;与许多精神疾病都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与“天才”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这个群体所展示的极端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和神经行为多样性,使孤独症必将成为我们探索人类精神现象和疾病以及脑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我们致力改善这个
作者简介:Laurent Mottron,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医学院教授,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国际自闭症研究学会(INSAR)Fellow,蒙特利尔大学孤独症谱系基础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的马塞尔和罗兰德·戈塞林研究所主席。研究领域:孤独症认知神经心理学、学者综合征、非社交与社交信息的感知处理、孤独症智力与学习、优势本位干预以及孤独症研究者在科学领域的整合,近年来致力于基于临床专业知识重新定义孤独症的
【摘要】 孤独症研究正从医学范式向更具包容性的神经多样性范式演进。医学范式着重于孤独症的缺陷和损害,研究目的局限于“修正”孤独症的表现。此外,过往的研究孤立于孤独症社群,致使研究与孤独症社群脱节,不能支持孤独症个体的需求。神经多样性范式则强调孤独症是人类多样性的一部分,呼吁研究者以更全面的视角进行研究,并使用参与式研究方法以鼓励研究者与孤独症个体共同生产知识。这一转变有助于提高研究质量和与孤独症社
【摘要】 目的 通过减弱行为问卷(ABQ)及与之相关的功能和情绪行为问卷,调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合并紧张症症状的表现和相关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或其他三甲医院已明确诊断ASD的儿童,招募其家长或长期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ABQ问卷结果将ASD儿童分为ABQ筛查阳性组与阴性组,并采用席汉失能量表、重复行为量表(修订版)、儿童简化情绪
【摘要】 目的 从手势的数量、手势的沟通功能和手势的整合能力三个维度,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手势在早期行为干预疗效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招募24名ASD儿童,给予其持续3个月的早期行为干预,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半结构化游戏互动范式评估ASD儿童的手势,以及使用适应性行为评定量表第2版(ABAS-Ⅱ)和汉语沟通发展量表(CDI
【摘要】 目的 研究低龄孤独者谱系障碍(ASD)儿童家长亲职压力的影响因素,为家庭干预的家长关爱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支持。方法 招募2022年5月至2024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住院干预的302个低龄ASD儿童家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自编社会经济地位量表(SES)、父母本人的亲职压力量表(PSI-SF)和儿童的社交反应量表第2版(SRS-2)、适应性行为评定量表第2版(AB
【摘要】 目的 挖掘孤独症儿童的干预困境与父母的养育成长体验,旨在为制定家庭支持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描述性现象学研究,选取2023年1至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就诊的20名孤独症儿童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资料。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干预困境共提炼2个主题:知识与资源匮乏、家庭内部冲突与分歧。父母养育成长体验共提炼3个主题:包容与坚韧的心态、能力的
【摘要】 目的 探讨接纳承诺疗法(ACT)对7~10岁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的心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抚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60名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CT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名儿童。对照组采用健康心理宣教,ACT组在健康心理宣教基础上加用ACT,2组在干预前后使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焦虑障碍自评量表(SCARED)、儿童抑郁障
【摘要】 目的 探讨执行功能的两个维度——行为管理指数(BRI)和元认知指数(MI)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102名6~12岁 ADHD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版斯诺佩评估量表第4版(SNAP-Ⅳ)-父母版、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BRIEF)-父母版、长处和困难
【摘要】 目的 探讨注意力训练和情绪调节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注意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研究,招募59名ADHD儿童进行团体干预,团体中首尾2次为家长访谈,其间有6次儿童团体干预,分别设置以注意力训练和情绪调节训练为目标的干预组(分为注意组和情绪组)及积极干预对照组(对照组)。干预前后采用SNAP-Ⅳ量表测评ADHD症状,采用儿童情绪反应与调节问卷等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CHC认知理论、以假设检验CHC模式(HT-CHC)为基础的个性化康复训练对特定学习障碍(SLD)儿童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学习与阅读障碍门诊就诊的SLD儿童42名。诊断后采用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Ⅱ、快速命名(数字、图形)测试表、书写表现评估表、无运动视觉感知测试(第4版)(MVPT-4)、注意缺陷
【摘要】 文章综述了孤独症概念在西方与中文语境中的演变及感知,强调语言在构建孤独症认知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关语言的翻译、解释和使用指南。西方关于“以人为先语言”和“身份优先语言”的讨论,反映了孤独症社群对身份认同的不同观点。中文语境中,孤独症话语由医学专业人士主导,公众的认知往往基于医学和慈善视角。不同中文使用者对于孤独症术语的建构和感知不同。“孤独症”和“自闭症”两个医学名词翻译隐含污名,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