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水稻钵苗机插有效结合了钵形秧苗和毯状秧苗的特点,通过专用移栽机械将带土钵苗精准植入田间,具有缩短水稻缓苗期、提升产量和稳定性等优点。本文结合安徽安庆地区水稻钵苗机插实践,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育秧管理、钵苗移栽等方面介绍了水稻钵苗育秧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生产中宜选择豪两优729、豪两优985等熟期适宜、抗病能力强的品种,通过晒种、浸种等种子处理措施,提高种子出苗率。育秧管理方面,选择地势平坦,水源便利地块作秧田,育秧盘规格为448孔/盘,长 60cm ,宽 30cm ,用量为35个 ?/667m2 ;播种后进行土壤封闭处理、科学管水和施肥等秧苗管理,以培育出成苗孔率 ?90% 、生长整齐且无病虫害的标准化秧苗。移栽时,钵苗机插调节行株距为 33cm×14cm ,栽植密度1.44万穴 /667m2 ,机插深度 1~2cm 。水稻机插后,管水遵循“前浅、中晒、后湿”原则,返青前 7~10d 浅水,茎蘖达穗数 90% 时晒田,拔节孕穗期间歇灌溉,灌浆期干湿交替,收获前断水;分藥期施尿素 5~7kg/667m2 促分藥,孕穗期施尿素 2~3kg/667m2+ 氯化钾 3~5kg/667m2 保穗,灌浆期喷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增粒重;病虫草害以预防为主,分时期化学防治,辅以物理和生物防治,施药时期避开高温与扬花期。田间籽粒 95% 变黄、稻秆 33% 干枯时,选晴天及时收获;晾晒至籽粒含水量在 13.5%~ 14.5% 时入仓贮藏。本文为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 本文系统分析了水稻矮化的遗传特性与类型,剖析了植物激素在其中的作用,探讨了矮化育种的理想株型,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水稻株高由节间数目和长度共同决定,是影响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关键性状;水稻矮化突变体类型多样,可根据节间缩短模式分为 d6 型 ,dm 型等;目前株高按高度可分为高秆、半矮秆和矮秆,但半矮秆与矮秆的界限仍需明确,反映了遗传机制的复杂性。水稻矮化主要与赤霉素(GA)、油菜素内酯(BR)和独脚金内酯(SL)3类激素的代谢或信号传导缺陷有关;其中GA和BR直接调控节间伸长,其基因突变导致矮化;SL合成基因突变则引起水稻矮化与分藥增多;目前已克隆的 等36个矮秆主效基因为水稻抗倒伏育种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培育抗倒伏、高产且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水稻品种成为现代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深入研究水稻矮化突变体基因功能、遗传多样性、关键基因网络等,结合现代基因编辑、表型组学等技术手段,可有效推动水稻矮化育种的进程。本文为水稻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参考。
摘要 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二氢叶吩铁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以水稻品种宁香粳9号为材料,设置 0.02% 二氢叶吩铁拌种处理 (A1,22.5g/hm2;A2,45.0g/hm2;A3,67.5g/hm2;A4,90.0g/hm2;CK ,清水对照);拔节期叶面喷施处理(B1, 22.5g/hm2 ; B2, 45.0g/hm2 . B3,67.5g/hm2 B4,90.0g/hm2 ;CK,清水对照);破口期叶面喷施处理(C1,22.5g/hm2;C2,45.0g/hm2;C3,67.5g/hm2;C4,90.0g/hm2;CK, 清水对照),测定各处理下水稻植株性状、产量及安全性。结果表明,叶面喷施 0.02% 二氢叶吩铁可溶粉剂可增加水稻穗长和株高,拌种处理能有效增粗基部节间、增强抗倒性;两种方式在用量 45.0~90.0g/hm2 时均未发生倒伏。二氢叶吩铁拌种或叶面喷施均可提高水稻百粒重、结实率和产量,产量增幅在 2.14%~11.95% ,其中C4处理产量最高 (11303.55kg/hm2) )。各处理对水稻生长安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推荐在水稻破口期喷施 0.02% 二氢叶吩铁 67.5g/hm2 ,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摘要 为探究延迟收获对夏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京单58和蠡玉35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正常收获(I)和延迟 25d 收获(Ⅱ)两个处理,测定夏玉米穗长等农艺性状,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以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量。结果表明,延迟收获对夏玉米的农艺性状无明显影响;延迟收获使夏玉米产量增加4.5%~5.1% ,籽粒含水率降低 5.2~7.7 个百分点,出籽率增加 0.7~1.3 个百分点,千粒重提高 2.9~9.1g ;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14.9~15.7g/ 株,其中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8.2~17.3g/ 株。综上,夏玉米通过延迟收获可有效降低籽粒含水率,增加干物质向籽粒转运,提高千粒重,从而实现增产。
摘要 为探索水稻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扬麦30号为材料,设置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深耕 + 浅旋耕(T1)、秸秆全量还田后浅旋耕(T2)、秸秆全量还田免耕(T3)、水稻秸秆全部打捆离田后深耕 ?+ 浅旋耕(T4)、秸秆全部打捆离田后浅旋耕(T5)5个处理,测定各处理下小麦出苗、麦田杂草发生情况、小麦全生育期及产量因子。结果表明,各处理出苗率从高到低依次为 T4>T5>T1>T2>T3 ;杂草发生总量由大到小依次为T2>T5>T4>T1>T3 ;生育进程基本一致,全生育期 199d? 。产量方面,各处理产量在 6108.8~6603.3kg/hm2. ,由高到低依次为 T4>T1>T2>T5>T3 ;经济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 T3>T2>T5>T4>T1 。综合来看,以T3和T2的经济效益较高,T4的小麦产量最高,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秸秆处理方式,在提升小麦产量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为稻茬麦高效种植提供参考。
摘要 绿糯3号是以香糯2402为母本,武育糯16为父本选育的中粳型常规糯稻品种。本文结合该品种在安徽黄山地区种植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2022—2024年在研究区种植表现稳定,全生育期 146~150d ,产量在 7.38~7.67t/hm2 。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晒种、消毒和浸种等种子处理,适时适量播种并加强秧田肥水管理与病虫草害防治;整地施基肥,机耕并施足有机肥、复合肥;合理密植(行株距 23cm×17cm ;大田生长期间科学施肥(适时适量施用基肥、返青肥、分蘖肥、促花肥和叶面肥)、灌溉(以浅水返青、薄水分蘖、晒田控蘖、干湿壮籽等为原则)、病虫害综合防治(针对不同生育期重点病虫害,采用化学药剂与物理诱杀相结合);适时收获(水稻完熟、籽粒变硬时及时收获)。本文为绿糯3号的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摘要 冬小麦播种后气温适宜、肥料充足,会使麦苗长势旺盛,影响其抗倒伏能力及后期籽粒灌浆。本文基于黄泛平原冬小麦生产实践,总结了影响麦田控旺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其田间综合管理措施。影响麦田控旺效果的因素包括未进行镇压和深耘、化学调控时机不准、氮肥施用过量或施肥时期不当、病虫草害防治不到位等。其田间综合管理措施包括机械镇压,于3叶期后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根据旺长程度镇压1\~4次,注意过湿、板结和盐碱地块不宜镇压;深耘断根,在分蘖末期进行 10~15cm 深耘,并及时楼平追肥;化学调控,在返青期喷施多效唑等药剂,注意控制施药浓度;肥水管理,减少氮肥、增施磷、钾肥,推行氮肥后移技术;春季根据熵情小水勤灌,灌后及时中耕;病虫害防治,采用轮换用药策略重点防治茎基腐病等病害和麦蜘蛛等虫害;杂草防治坚持“春草秋治”,根据草相选用适宜药剂。本文为控制麦苗旺长,促进其健康生长提供参考。
摘要 为探究机插水稻侧深施用缓释掺混肥技术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水稻品种晶两优1125为试验对象,设置对照CK(人工施肥常规量 + 机插秧)处理1(机插侧深施肥 + 常规量)处理2(机插侧深施肥 + 减量10% )处理3(机插侧深施肥 .+ 减量 20% )和处理4(机插侧深施肥 .+ 减量 30% )共5个处理;观察不同处理的水稻生育期,并测定株高、有效穗数等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结果表明,机插侧深施肥对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影响。各处理的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无明显差异,机插侧深施肥处理的有效穗数较CK高1.1\~3.5穗/丛;平均产量较CK增加2.8%~24.9% ,其中处理2的有效穗数和产量最高,分别为14.1穗/丛和 11089kg/hm2 。综合表明,机插侧深施肥能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有效穗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且在减施的情况下产量较高,实现了节本增效的目标。
摘要 马铃薯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技术能恢复品种特性,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种薯生产的关键生物技术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马铃薯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技术全流程,并总结了其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该技术流程为外植体预处理、茎尖剥离、初代试管苗培养、病毒检测、试管苗增殖培养等。初代试管苗培养包括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及预处理,在特定培养基中诱导茎尖分生组织分化成苗;获得的初代苗经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病毒检测,确认无毒后,转入增殖和壮苗培养基中进行扩繁。组织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污染、玻璃化和褐化3类问题。污染由细菌、真菌或内生菌引起,需严格无菌操作、环境消毒,并在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或抑菌剂预防;玻璃化苗呈半透明、质地脆弱,多由培养环境不适或继代次数过多导致,可通过调控光温、激素浓度及增加暗培养时间来改善;褐化是外植体伤口分泌褐色物质致死的现象,常通过添加硫代硫酸钠等防褐剂来抑制。本文为脱毒种薯生产提供参考。
摘要 为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对甘薯生长的影响,以甘薯品种洛薯17为试验材料,设置无膜畦灌(PO)、无膜滴灌(P1)和覆膜滴灌(P2)3种灌溉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最长蔓长、茎叶鲜重等农艺性状以及单株薯重和产量。结果表明,农艺性状方面,定植后120d,P2处理的最长蔓长、茎叶鲜重、块根干率和单株结薯数低于P1处理,而T/R、基部分支数高于P1处理;PO处理的茎叶鲜重、T/R、基部分支数、单株结薯数低于P1处理。产量方面,定植后120d,P2处理的单株薯重、收获产量均低于P1处理;PO处理的单株薯重高于P1处理,收获产量低于P1处理。综合表明,本试验条件下,覆膜处理对甘薯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畦灌相比,滴灌处理更有利于甘薯的生长发育。
摘要 本研究以优选浙大长萝卜为试验材料,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测定 CaCl2 处理( B0~B4 分别为0、5、10、20和 40mmol/L 下的盐胁迫( NaCl) 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胚根长、下胚轴长、鲜重和MDA含量,研究不同浓度 CaCl2 处理对盐胁迫下萝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NaCl 处理对萝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CaCl2 处理可明显缓解萝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中的盐胁迫效应,且在一定范围内缓解作用与其浓度成正比。其中,B2处理的萝 r 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较B0处理分别提高了28、29个百分点和 182.1% ,胚根长和下胚轴鲜重较B0处理分别提高了 94.5% 和 19.0% ,MDA含量较B0处理降低了 20.9% ;B1处理的下胚轴长、发芽指数较B0处理分别增加 4.8%,60.4% ;B3处理的胚根鲜重最高,较B0处理提高了 36.0% 。综上, 5~20mmol/LCaCl2 处理对萝卜种子的活力指数和幼苗的胚根长的盐胁迫缓解效应较明显,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而对下胚轴长缓解效应不明显。本文为萝卜新品种引进、开发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 为进一步推广应用烟叶专分散收模式,本研究分析了鲁中地区专分散收模式的现状,总结该模式有待提升的环节并提出推广对策。烟叶专分散收一体化模式应用范围较广泛,其在提高烟叶收购等级纯度、烟叶收购效率,改善烟叶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模式在烟农参与积极性、专业化分级服务水平、收购现场管理水平等方面有待提升。基于此,提出了提高烟农参与积极性和初分技能水平,强化对分级队伍的管理与培训、完善收购站点建设、强化收购现场管理、优化完善考核机制等对策。本文为专业化烟叶分级管理提供参考。
摘要 为探讨不同浓度的牛磺酸对小鼠生长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以32只KM小鼠为试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I组(对照,饮用纯净水)、Ⅱ组 (3g/L 牛磺酸)组 ?5g/L 牛磺酸)和V组 7g/L 牛磺酸),饲养28d后测定小鼠体重和白细胞(WBC)等血液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牛磺酸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不同浓度的牛磺酸对小鼠血液中的WBC数、淋巴细胞(LBC)数、单核细胞(MBC)数、红细胞(RBC)、血红蛋白 (Hb) 浓度和血小板(PLT)数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低浓度 (3g/L) 的促进作用最佳,较对照分别提高 42.72%.25.44% 、100.00%?21.98%?19.41% 和 34.30% 。综合表明,牛磺酸能促进小鼠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生成,提高免疫能力;同时促进血小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
摘要 玉米秸秆作为主要的农副产品之一,其高效资源化利用是当前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综述了四川地区玉米秸秆资源的现状,并分析其作为蚯蚓饵料的优势、困难及对策。研究区玉米品种可分为饲料玉米(郑单958等)鲜食玉米(川糯玉918等)等,种植面积较大,其产生的玉米秸秆量较高;可转化为生物质炭基肥,或与有机肥配施,作为改善土壤肥力的肥料资源。其作为蚯蚓饵料的优势包括玉米秸秆中有机质含量丰富,为蚯蚓生长繁殖提供丰富的营养;秸秆覆盖在土壤表层能防止阳光直射,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秸秆还田自然腐解可大幅降低劳动成本,同时能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改善土壤结构的同时又不造成污染。但实际应用过程中暂存在降解难度较大,有一定的农药残留风险,以及技术研究较少等问题。基于此,提出针对性对策包括选择肥力较高的土壤,种植易降解品种,通过生物降解技术等手段,提高玉米秸秆的降解程度和可利用成分含量;玉米种植过程中,采取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农业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降低风险因子;加大研究力度,培养掌握蚯蚓养殖技术和玉米秸秆利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为玉米秸秆用作蚯蚓饵料的开发及蚯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 基于大别山丘陵地区薄壳山核桃栽培生产实践,本文分析其种植现状,总结了丰产栽培技术,包括造林地整理、品种选择、营林整地、栽植后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研究区大力推广油茶、薄壳山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薄壳山核桃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在实际生产中暂存在栽培技术不规范、管理粗放等问题。该树种适宜种植在坡度平缓、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的丘陵地带,土壤以中性至微碱性壤土或砂壤土为宜。造林地整理方面,清理地块表层及浅层土壤中的杂物,栽植穴的规格以 100cm×100cm×80cm 为宜。品种选择方面,优选抗逆性强的主栽品种,按比例搭配授粉树,采用苗木根系完整的壮苗定植。营林整地方面,在2月中下旬至3月底栽植,栽植密度以 7~19 株 /667m2 为宜。栽植后管理方面,套袋护苗、关键生长期保摘灌溉、分阶段施肥;树冠外间作矮秆作物;定期中耕除草,采果后深耕松土等。整形修剪方面,通过主枝开角、摘心控旺等修剪技术,构建通风透光的树形。病虫害防治方面,合理应用物理、化学等方法防治金龟子、刺蛾、天牛。本文为大别山丘陵地区薄壳山核桃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摘要 为了解海南海口市建城区外古树名木资源分布状况和保存情况,本研究采用每木主要因子调查法对该地古树名木的各等级数量、科属分布、生长势、新增数量进行调查分析,并制订合理的保护措施。调查表明,该地现存古树共19科24属28种1254株,其中秀英区220株,龙华区238株,琼山区596株,美兰区200株;一级古树2株,二级古树24株,三级古树1228株,以桑科为主;大多数古树名木生长正常,枝叶繁茂,保存完好。其中,秀英区建城区外古树名木共5科8属9种220株,以桑科为主;二级古树2株,三级古树218株;东山镇存活古树株数最多,为109株,永兴镇最少,为48株;濒危古树3株,新增古树26株。研究区古树名木可能受到了城市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应采取扶正、修补树洞、人工拆除古树周围不合理的树池,强化保护管理,改良立地环境等保护措施,以保护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价值。本文为古树名木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摘要 为筛选春季小麦田防除禾本科及阔叶类杂草的适宜除草剂,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清水对照、处理10 56% 2甲4氯钠 2250g/hm2 )、处理2( 70% 氟唑磺隆 60g/hm2 )、处理3( 56% 2甲4氯钠 2 250g/hm2+ 助力满180mL/hm2 )、处理4( 70% 氟唑磺隆 60g/hm2+ 助力满 180mL/hm2 )、处理5( 56% 2甲4氯钠 2250g/hm2/+70% 氟唑磺隆 60g/hm2+ 助力满 180mL/hm2 ),观察不同处理对小麦生长的安全性,并调查杂草种类,计算杂草密度和防效。结果表明,各处理对小麦生长较安全;杂草种类以禾本科、茜草科和十字花科为主。用药7和15d后,处理5的株高抑制率分别为 21.35% 和 25.18% ;用药7d后,处理5的株防效为 64.85% ;用药15d后,处理5的鲜重防效与株防效均在 85% 以上,鲜重防效较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分别提高22.92、29.53、14.24和15.51个百分点,株防效较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分别提高58.27、43.09、13.28和18.43个百分点。综合来看,推荐使用 56% 2甲4氯钠 2 250g/hm2+70% 氟唑磺隆 60g/hm2+ 助力满 180mL/hm2 进行春季麦田除草。本文为选择适宜药剂进行麦田除草提供参考。
摘要 本文以安徽灵璧县小麦生产实践为基础,对其赤霉病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该病害的综合防治策略。研究区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主要通过气流、雨水、昆虫、种子、土壤和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秸秆还田不规范、整地不平或过浅、品种抗性差、种植模式不适宜、抽穗扬花期遇阴雨天气、田间水肥管理不当等均会加重该病害的发生。该病害需采取综合防控策略,农业防治包括秸秆移除或粉碎还田、机械深耕整地 (20~25cm) 、轮作换茬、适期播种、选择中科166等抗赤霉病品种、建立预警系统、优化栽培管理等;生物防治可施用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以竞争、拮抗或诱导抗性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与繁殖;化学防治方面,可在抽穗扬花初期采用植保无人机等机械施用氰烯·戊唑醇等高效复配药剂,注意轮换用药,确保防治效果。本文为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摘要 本文总结了节约型理念在公园规划建设中的应用,以新疆乌鲁木齐米东区文体公园为例,从集约化土地利用、系统化水资源管理两个方面对项目区提出了规划设计策略。秉承节约理念,以绿色生态景观构建为目的,融入多元化服务设施,致力于打造集生态、景观、休闲娱乐、体育锻炼、文化教育及消费体验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土地资源方面,采用弹性空间规划设计,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创造多功能空间,提高设施布置的灵活性,避免了单一功能场地在特定时间闲置造成的资源浪费。节水方面,充分收集自然降水,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项目区气候地理条件,选用乡土树种、耐旱植物等;在施工阶段,优化植物种植时间、合理进行植物修剪等;在养护管理阶段,应用现代化土壤湿度监控系统、节水灌溉设备降低城市绿化维护成本及水资源的使用量。本文为相关地区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摘要 为筛选出适宜安徽阜阳地区种植的观赏草和草坪草品种,本文对灯芯草等16种观赏草品种,以及高羊茅等36种草坪草品种进行引种栽培试验,对筛选出的各品种草形态特征、生长状况、抗性等进行适应性评价,同时对其在研究区的应用场景建议与应用推广策略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在研究区,高羊茅、剪股颖、天蓝首蓿和三叶草适应性较强;狗牙根耐热、耐旱能力突出。柳枝稷、蒲苇、斑叶芒、芦竹、诸葛菜、马蔺、玉带草和沿阶草夏季生长旺盛,景观效果良好;蓝羊茅耐寒、耐旱性较强。在乡村庭院、乡村道路两侧,选择马蔺、蒲苇等形态优美、色彩丰富的观赏草,狗牙根等耐践踏且易于养护的草坪草。在乡村公共活动场所,种植斑叶芒、柳枝稷、蓝羊茅等观赏性较高的草种;在沟塘岸边,种植芦竹、玉带草等具有固土护岸作用的观赏草。针对研究区观赏草与草坪草的应用推广提出依据不同应用场景,科学选择适宜的品种,加强养护管理等建议。本文为相关地区不同品种观赏草和草坪草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摘要 本文以秦岭地区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工作为例,基于该植物的生长特性、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分析了防控工作中有待改进的环节,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加拿大一枝黄花繁殖能力、扩散能力、适应性以及竞争力较强,能在开阔地、河滩、荒地、公路和农田等多种环境中生长,可抑制入侵地其他植物生长。研究区山高林密,地形条件给现场调查带来较大难度;同时,区域横跨多个省份,涉及的管理主体较为多元,协调难度较高,使得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控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在检验力量、排查监测、除治技术、防控意识和长效机制方面有待改进。具体的防控策略包括加大检疫力度、强化苗木产地检疫与调运复检技术标准,加强日常监测,合理选择防治方法、科学防治清除,增强危害意识、强化责任宣传,强化日常巡护、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等。本文为相关地区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摘要 为筛选土壤中对烟草赤星病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试验首先对烟草赤星病的纯化菌株进行显微形态观察,通过稀释平板分离法分离健康烟草植株根围土壤中的放线菌;同时利用室内平板对峙法,分析其拮抗效果。结果表明,烟草赤星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呈浅褐色棒槌状,菌丝呈无色透明;土壤中共分离出59株放线菌,菌落颜色丰富,菌丝结合紧密缠绕。平板对峙结果表明,有7株放线菌对烟草赤星病具有抑制作用,连续5d的平均抑菌直径大小依次为 'YF-33(20.46mm)>YF-49(15.12mm)>YF-5(14.60mm)>YF-1(11.76mm)>YF-48(10.40mm)>YF-5(10.40mm)>YF-48(10.40mm)>YF-5(10.400mm)>YF-48(10.400mm)>YF-5(10.400mm)>YF-48(10.400mm)>YF-5(10.4005mm) (11.22mm)>YF-41(9.64mm)>YF-55(9.44mm) 。其中,YF-33、YF-49和YF-5连续5d的抑菌直径呈持续增长趋势,第7天的抑菌直径分别达 23.13、16.33、17.33mm 。综合表明,放线菌YF-33、YF-49和YF-5拮抗效果好、稳定且抑制持续时间长,为烟草赤星病生物防治“以菌治菌”的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 为了解苏州市姑苏区园林绿化植物的病虫害发生及其为害情况,研究于2024年采用重点调查与踏查相结合的方式,使用诱虫灯等监测设备,对该区域主要风景区、公园和绿地等地的常见病虫害发生种类和为害程度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园林绿化植物主要病害有28种,为害严重的有海棠褐斑病、紫荆角斑病、悬铃木白粉病等;主要害虫有68种,为害严重的有黄杨绢野螟、重阳木锦斑蛾、银杏超小卷蛾等15种。研究区病虫害发生情况总体表现为日灼病重度发生,白粉病、锈病等偏重发生,炭疽病、叶斑病、煤污病等中度发生;蛀干害虫偏重发生,食叶性害虫重阳木锦斑蛾等前期中度发生,刺吸式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等中度偏重发生。基于此,提出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提升植物养护和病虫害防治水平,加强病虫害监测和植物检疫等工作,利用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控方式。
摘要 本研究以发酵时间 (2、4、6、8、10d) 、接种(根霉:发酵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比例(1:1:1、1:1:2、1:2:1、2:1:1、2:1:2) 、接种量(质量分数 1.25%,3.75%,6.25%,8.75%,11.25%) 和发酵温度 (25、29、33、37、41°C) 为发酵因素,以粗粮粉 (70、75、80、85、90g) 、木糖醇 (3.0,3.3,3.6,3.9,4.2g) 和麦芽糊精 (42、45、48、51、54g) 为添加因素,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代餐粉的最佳制备条件。同时,以紫薯、南瓜、红薯为主要原料,利用优化条件制备代餐粉,分析其感官评价、营养成分、理化指标等品质质量。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2d、接种比例1:2:1、接种量 1.25% 、发酵温度 33°C ;最佳添加条件为粗粮粉 85g 木糖醇 3.6g 麦芽糊精 48g 。制备的3种代餐粉粉质细腻、色泽艳丽;南瓜、红薯和紫薯代餐粉的感官评价分别为89、95、87分,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0.58、12.13和 14.89g/100g ,其中南瓜代餐粉的湿润性、分散性、水合能力、溶解性较好,分别为 12s,20s !3.10%.52.63% 。3种代餐粉主要由酮类、醛类、酯类、醇类、碳氢类及杂环类化合物组成,这些化合物共同赋予了代餐粉独特的香气。综合表明,利用本研究的优化配方制得的代餐粉口感细腻,色泽鲜艳,营养成分较佳,品质较优。本研究为相关代餐食品开发提供参考。
摘要 为探究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的昆虫群落多样性,本研究通过样方调查、样带调查、灯光诱捕等方法,在2024年春夏季对该地进行了昆虫本底调查,调查其物种组成,并对优势目成因及不同生境的昆虫群落相似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采集昆虫2125只,隶属12目69科187种,其中鳞翅目为优势目,共81种,占鉴别种类数的 43.316% ,其次为鞘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优势种主要包括东北大黑鳃金龟、异色瓢虫、榆绿毛萤叶甲、普通伊蚊以及钝刺腹牙甲。园内丰富的植物资源、多层次的栖息环境及观赏植物引种是鳞翅目成为优势目的关键原因。林地—草甸昆虫群落为中等不相似(0.389),人工湖—草甸(0.168)和林地—人工湖(0.050)的昆虫群落则属于极不相似。此外,调查发现该地有54种资源昆虫,建议通过生态调控促进其保护与利用,推动生态旅游与农林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为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摘要 本研究结合甘肃通渭的气候和土壤等生态条件,总结了该地区黄芩的高效栽培技术,并提出优化建议。研究区温度、降水量适宜,光照充足,适宜黄芩生长,同时,昼夜温差大(日均温差 10~15°C ),利于黄芩次生代谢物合成;土质以弱碱性沙壤土为主,土壤通透性良好,符合黄芩生长需求。高效栽培技术包括选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的缓坡地,秋季深耕并施足底肥(腐熟有机肥 2500~3000kg/667m2. 过磷酸钙 50kg/667m2) 以改良土壤;播种前对‘陇芩1号'等良种进行浸种催芽,在4月中旬进行播种;田间管理推行“蹲苗促根”精准滴灌、按需追肥;杂草防控结合中耕、秸秆覆盖及生态套种;病虫害防治以农业、生态及物理等调控方法为主;种植 2~ 3年后于秋季晴天采挖,经洗净、晾晒、撞皮、切片、低温干燥后真空包装贮藏。基于此,通过合理规划生产基地,选择排水良好地块;探索优化播种期、水窖滴灌、林药间作及轮作等种植模式;加强田间排水与中耕,防止涝害等措施进一步对黄芩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优化。本文为相关地区黄芩产业提质增效和生态友好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 本研究利用安顺普定县国家基本气象站1980—2024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的温度、降水和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以及2015—2024年朵贝茶的气候品质,对其气候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气温 15.46°C ,年均降水量 1 305mm ,年均相对湿度 77.9% 。气候品质评价表明,2015—2024年研究区气候品质评价指数等级有8年特优、2年优,特优率 80% 。综合表明,研究区的气候条件较适宜朵贝茶的生长发育,是其品质形成的重要保障。
摘要 本研究利用负离子检测仪对2018—2022年黑龙江五大连池风景区的负离子浓度进行监测,分析其日、月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空气中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呈“U"形,上午和下午的负离子浓度较高,中午较低。月变化方面,空气中负离子浓度在7—8月较高,1月较低;季节变化方面,夏、秋季空气中负离子浓度较高,春季次之,而冬季的负离子浓度相对较低。这些变化可能与环境温、湿度,雷雨等天气,以及植物生长状态等有关,本研究为负离子的科学利用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摘要 为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科学性与风险防控能力,本文针对涉农高校实验室部分存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标准不统一、制度落实不到位、安全信息牌不规范等问题,将其实验室危险源划分为化学类、生物类、辐射类、机电类及其他类,以 50m2 为基准制定风险评分标准,累加计分划分为4个风险等级,构建“学院自评—专家审核—学校终审"的认定流程。配套建立多层级检查体系、危险源动态调整机制及差异化培训准入制度,明确各类实验室危险源特性与不同等级管理要求,实现隐患闭环治理。该体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涉农高校实验室管理职责模糊、管控不足等问题,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保障师生安全。本文为涉农高校实验室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摘要 为培养农业生产应用型人才,本文以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为研究对象,基于OBE理念,深入剖析该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不足,构建多元化、动态化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增设项目实践、案例实操、学术素养评估及团队成果汇报等环节,将试验设计、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核心能力贯穿教学全程,并配套明确量化评价标准。实践结果显示,应用于2022—2024学年的6个教学班,课程补考率从2022年的 13.17% 下降至2023年的 9.42% ,2024年进一步降至 8.95% 。学生评教满意度在3年间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项目实践、案例实操和学术素养等考核环节受到学生广泛认可。综上,基于OBE理念的过程性考核改革可有效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成效,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与问题解决能力,本文为农林院校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本文针对植物生理学课程部分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理论实践脱节、考核体系僵化问题,提出创新性改革路径。构建价值引领—专业浸润—实践强化的三维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包括自学一分享一答疑的闭环教学、讲授 + 讨论 + 实践的立体式教学、思维训练 + 科研实践 + 竞赛驱动的阶梯式培养;改革考核模式,推进过程性考核,从课后习题更新至自媒体短视频作业,期末考试内容增设情境化设计题目、主观题比重提升。实践表明,改革成效明显,学生获2024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班级课程满意度达90.7% ,教师发表论文并获教学竞赛奖项,课程实现从知识记忆到能力应用的转型。该改革有效解决课程现存问题,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与教师教学水平,本文为相关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摘要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本文针对药用植物学课程特点,采用BOPPS与PBL融合教学模式,选取该课程茎、叶、果实及种子章节实施,其余章节采用雨课堂的BOPPPS模式,结合学习通、雨课堂构建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闭环。以果实和种子、机械组织章节为示例设计教学过程,分为课前情境导入、课中参与式学习和课后习题测试等环节,并采用过程性考核( (60%) + 期末考试( 40% )的全过程性考核方式。结果表明,该模式可明显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主动性,有效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为药用植物学教学提供新路径,未来需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与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教学成效。本文为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摘要 为推动枞阳媒鸭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采用现状梳理、问题剖析与对策推演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枞阳媒鸭产业的养殖规模、经营主体、品牌建设及模式创新情况,聚焦产业发展中的要素制约、产业链短板等问题,结合区域资源禀赋与政策导向提出优化对策。结果显示,枞阳媒鸭产业已形成一定基础,2024年养殖规模达31.33万只,加工经营主体7家、年产值2600万元,区域公用品牌使单只价格提升约30元,带动农户增收;实践中部分存在缺乏专项规划、产业链短(精深加工薄弱)、品牌运营弱、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强化规划与要素保障、延伸产业链推进三产融合、提升品牌运营能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协同举措,推动枞阳媒鸭产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为同类特色禽类产业的全面振兴提供参考。
摘要 本文基于安徽泗县金丝绞瓜产业发展现状,指出其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研究区通过标准化种植、订单农业及全产业链构建,金丝绞瓜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已形成涵盖种植、加工、销售与休闲旅游的产业体系,成功选育了优良品种,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并通过文化节庆活动增强了市场影响力。目前,该产业发展暂存在示范基地不足、优质种苗缺乏、加工层次偏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及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构建涵盖基础、核心与拓展产业的三级体系,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现代种业工程、精深加工与新业态发展;积极引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推动科企合作与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加强人才引进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等对策。本文为相关地区金丝绞瓜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 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计算各指标权重,确定一个涵盖信息数据域、交流协作域、内容创造域、安全意识域、问题处理域、职业技能域等6个维度以及17个子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一级指标中问题处理域权重最高(0.194),信息数据域、交流协作域、职业技能域权重均为0.173,安全意识域、内容创造域权重分别为 0.150,0.137 ;各二级指标权重排序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需求(问题处理域中发现问题能力权重高于解决问题能力,安全意识域中保护隐私安全权重最高),且所有权重通过一致性检验。该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培养和考核经营主体的数字素养提供参考,并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