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师的道德认同是教师从自身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想出发,认同和接受某种道德规范,并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与之保持一致的过程或状态。它在教师的自我概念与专业认同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提供道德方向、指引道德行为、增进群体归属等多维价值意蕴。教师的道德认同不仅受其自身价值信念与道德经验的制约,也受学校组织和社会环境的框定,是主客观因素交织作用的产物。通过激发教师主体的道德努力,打造伦
摘 要 聚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学的生态,阐述数字化教学和生态位构建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分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学的生态特征,包括时间加深、空间拓展和生态位变化等。探讨教师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生态响应,具体表现为数字化教学作为媒介、技术和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多维度应用。最后,提出了超越数字化教学的思考,强调了数字化转型应致力于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系统。 关 键 词 数字
摘 要 数字化转型是劳动教育发展的优选路径,是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旨在助力目标内容的扩容升级、驱动组织实施的创新变革、促进场域资源的拓展整合、推动评价服务的智能精准,呈现出从以劳为生到以劳为美、从技术驾驭到模式变革、从生产空间到空间生产、从工具效用到存在价值的未来图景,刻画了目标内容以劳动幸福与创意物化为内在旨趣、组织实施以跨界融合与双线混融为方法遵循、
摘 要 闲暇教育指涉对个体生命意义和生存方式的关照,其本质是使人的自由自觉成为可能。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未来人类进入闲暇社会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闲暇教育观念的复归与本质的重塑成为重要关切。从人与技术关系演变的历程审视不同时期闲暇教育的境况,有利于探求闲暇教育本初的意涵,进而确证闲暇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同时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日益对人们的闲暇生活产生遮蔽,主要表现为闲暇时间模糊化、闲暇
摘 要 作为一种社会心态,教育焦虑渗透在“家校社”这些主体的行动之中,表现为家长“愈战愈勇”的行动逻辑、学校“规避失败”的行动逻辑以及社会“合谋助推”的行动逻辑。然而,这些行动逻辑或将导致“人际间信任的退隐”“理想与现实的渐行渐远”以及“学习和生活意义的背离”等悖反的结果,这些悖反的结果不仅让教育偏离其正常的轨道,而且使得个人、家庭和社会陷入更加困窘的境地。基于此,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之
摘 要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之中,以数字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题中之义。然而从现实发展来看,我国数字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价值引领失效、主体关系失调、资源转化失衡、数据应用失范等现实困境。因此,立足理论与实践需求,提出深化教育理念,均衡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提升主体素养,激发数字赋能教育动力;整合教育资源,
摘 要 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是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育强国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重要支撑。自2011年试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应从扩大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范围、灵活设计定期注册时间及条件、建立健全教师考核标准体系等方面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并注重与其他教师管理制度相衔接,确保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健康发展。
摘 要 校园足球是实现足球强国梦和体育强国梦的重要支撑,优化足球特色校的区域布局则是推进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的基础,科学的选址体系是审视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实践效果的重要评价工具。运用区位论的空间选择原理,提出了我国创新足球特色校选址布局的新思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包括学校空间位置、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底蕴、制度支撑四个一级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选址及遴选的计量方程。
摘 要 教师对“双减”政策有怎样的政策感知,关系着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研究借助现象图析学的方法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该群体对“双减”政策的感知分别呈现出“教育任务”观、“教育改革”观、“教育统筹”观和“国家战略”观四种类型。通过分析不同认识之间的实质性区别,发现各观念群体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层级流通现象。基于此,尝试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助力“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
摘 要 新生代青年教师之于乡村教育、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是极为重要而特殊的“新乡贤”所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这些“中坚力量”在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时代期待。“新乡贤”们作为主力军,其素养水平、思想能力、价值情怀等因素在乡村振兴中隐性涌动地发挥着内生性的重要影响。这种特殊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形成一种极具“雁阵效应”的价值引领力,直接对乡村青年教师助力乡村振兴产生深远而持
摘 要 数字化转型发展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间的交往。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师生交往面临着课程知识场域、交往场域、话语场域的变迁。师生在对应的场域中生成以互动共振为形式的知识共创、以文化反哺为特点的道德共生、以契约合作为内容的师道延续等规则。为实现高质量的师生交往,提出合理定位,澄明师生的文化角色定位;反察自省,增强师生的文化理解;包容理解,营造健康的交往环境;合
摘 要 为解决正式学习去情境化的问题,在公民素养培育中引入服务学习这一非正式学习方式,能够在行动层面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丰富且多层次的公民生活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多种社会角色,生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结果,从而促进他们在认知、思维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提升。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推进服务学习的具体策略有:一是在课程规划层面,促进服务学习与中小学课程深度融合;二是在具体实施层面,采用开放式的场景,使青少年
摘 要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场域。借助包含国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与国民5个一级维度的国家形象分析框架,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尤为重视国家形象的建构,选文涉及国家形象的数量约占总量的81%,涵盖了国家地理、政治、文化及国民方面的内容,旨在增进学生对于国家形象的整体认识,培育学生的国家认
摘 要 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解读研究数量在整个数学教材研究中占比很低,历年研究数量整体上处于低迷状态,近五年内有上升的趋势,研究群体中一线教师和高校教师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群体间出现交互合作现象。其中,整体性和模块化分析为教材内容解读奠定基础,方法和策略研究为教材内容解读搭建脚手架,模型与框架建构为教材内容解读构筑理论基础。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解读研究存在理论建构不足、合作性研究稀缺、研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课程知识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基于知识的多维属性回应现实问题有利于从源头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可行性。课程知识的社会性是确保所有课程知识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课程知识的思想性能够回应如何在大中小学段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知识的文化性对于如何有效培育学生认同感具
摘 要 跨学科作业设计是跨学科教学的延伸,是实现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通过探讨课程整合理论中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观,打破学科知识边界的知识观以及构建多样化评价方式的评价观对跨学科作业设计的价值,进一步分析课程整合视域下跨学科作业设计在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评价方式三方面的困境,进而从树立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观,确立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作业目标;突破学科边界的知识观,整合各种
摘 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教育领域也迎来数字化转型浪潮,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和重构,更是建设数字时代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契机。通过系统梳理加拿大魁北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政策和实践路径发现:魁北克教育数字化转型经历技术应用、系统转型与终身学习导向三个时期,以培养公民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强调弥合数字鸿沟,逐渐形成“基础设施—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学习生态”四位一体的
摘 要 人口增速放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会导致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变化与调整,对此,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有必要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有必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出生率持续走低、老龄人口逐年增多,开始进入少子高龄化社会,这对教育行业特别是教师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人口形势下,日本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