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策略与教学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课程的教学策略,以及创新教学方法,以期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在新时代核心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课程需突破传统说教模式,探索情感共鸣驱动的教学方法。本研究以故事化教学为切入点,结合“中华民族一家亲"案例,通过“收集—呈现—深化一运用”四步路径,系统分析故事化教学对家国情怀培育的作用机制。故事化教学通过情境创设与价值提炼,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促进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认知,推动“知一情一行"的深度融合。
【摘要】针对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碎片化解读、思维培养低效等困境,基于认知发展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观,构建"主题锚定价值—议题拓展思辨—问题驱动探究”的三维协同机制,通过“文本语义网络分析—三维议题矩阵设计—三阶问题链建构—数字工具赋能”四步模型,助力学生开展民间故事群书阅读。
【摘要】“沉浸一共情一表达”三维教学设计以语言运用为核心,“沉浸”是多感官情境卷入的学习状态,“共情”为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心理联结,“表达”是思维外显与语言转化的实践过程。教师可利用课前准备,为学生的感知体验打下基础;课堂实施阶段,通过活动促进沉浸式学习,借助对话深化情感共鸣;课后延伸阶段,将学习融入生活实际,巩固实践能力。
【摘要】项目式作业作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新型学习方式,强调以真实问题为驱动,通过跨课时、跨学科的整合性任务,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与能力迁移。基于单元整体视角,从任务开发、实施路径与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构建项目式作业框架,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实践效果,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与数学紧密联系,教师可以把美术与数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指导学生开展有主题、有情境、有任务的跨学科学习。美术与数学融合不仅可以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可以拓展数学的应用领域。从感知图形之美、探究比例之美、理解透视之美三个维度,做好美术与数学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进行学科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项目化作业的本质是通过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度思 考,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强调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学习评价的统一 性,为项目化作业的设计指明了清晰方向。语言运用 + 文化自信“双主线”作业体系设计为 “教一学一评”一致性视域下的语文项目化作业提供创新参考。【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项目化作业;家国情怀
【摘要】习作单元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以培养学生表达素养为核心目标。以六年级语文上册《夏天里的成长》教学为例,详细阐述“四阶”磨课过程,深入挖掘习作单元内精读课文的教学价值,探索以表达驱动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启示,助力在习作单元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符号系统,也是师生课堂互动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深刻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深度学习。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用“说得好”“你错了”之类空泛话语作答,缺乏有效回应和引导策略,课堂难以实现真正互动和深度对话。美国学者奥康纳(MC.O'Connor 和迈克尔斯(S.Michaels)专注于课堂话语分析与教学互动研究,他们提出“回音”(Revoicing)理论,认为课堂回音是教
【摘要】模型意识指学生对建模与用模过程所产生经验的反思,形成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引导学生经历与体验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是培养学生模型意识的重要抓手。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立足真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基于问题解决抽象数学模型,聚焦典型情境辐射一类问题,关注勾连拓展发展数学模型。
【摘要】随着小学数学教育中情境题的广泛引入,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文章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数学阅读教学策略,涵盖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深入引导、课后巩固诵读及课外广泛阅读四个阶段。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多采用图形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助学,一是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其联系旧知,寻求依据;二是放手让学生创生新法,酝酿用词达意;三是创设交流的空间,搭建说理的平台。只有让学生全面思考、广泛交流、亲历数学,课堂活了、话语多了、积极性高了、愿意参与了,才能推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摘要】针对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聚焦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深入探讨校园心理剧作为创新教育形式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中的应用,并详细阐述其从剧本创作到评价追踪的完整实践路径,包括角色塑造、形式融合、演出分享等环节,旨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为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摘要】基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要求,构建“情境—实践—反思”三维观察能力培养框架,通过整合生活化情境创设、结构化实验设计、常态化课外实践等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评价应秉持素养立意”“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要将学科知识融入情境,考查学生利用语文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测试题的命制考查应从知识技能转向学科素养,因此,情境化命题对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是连接知识与生活、
【摘要】新课标强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验装置是科学课堂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重要工具,开发基于学生视角的、多维度的观察工具,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真实的评价观察流程,有利于保证实验装置的改良,指向以学生为主体的靶向性和提高课堂效率的高效性。